第470章 舆论战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盾构机不是一次性的机械!”

  林朝阳气得饭都吃不下。

  盾构机不是一次性的机械。

  虽然每一台盾构机都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量身定做,但其实它们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在后世,最经济的就是直接转场复用。

  只要后续工程与原工程的核心参数高度匹配,比如地质相似且直径一致的隧道,或者同一个城市的地铁线路等,都可以用同一台盾构机。

  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试参数和更换刀片。

  哪怕无法直接转场复用,还能改造后复用,这也是后世很常见的做法。

  通过“扩径”或“缩径”的做法改变盾体的直径,更换适配新地形的刀盘,改造关键适配部件就可以实现复用。

  改造工程的造价只需要新造机的两到四成,比起新购买机器,依然便宜许多。

  事实上,在后世,一台盾构机能够多次复用,寿命能够达到10-15年,挖掘里程可以达到几十公里。

  总的来说,在业内的看法中,自主研发和生产盾构机,在长远看来,绝对是利大于弊。

  秦枫更是如此认为,只有他知道未来国家对于地铁的需求有多大,发展有多快。

  盾构机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想。

  民间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此时,突然有一股不一样的声音出现。

  秦枫手里拿着报纸,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标题非常有力。

  「国之重器——盾构机」

  文章里详细阐述了自主研发盾构机的必要性。

  盾构机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等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国防工程、战略地下通道等保密项目的关键设备。

  若是无法自己掌握技术,一旦经济局势动荡,无法进口,国内的各种大型工程都有被迫停滞的风险。

  再者,自主研发盾构机不是单一设备的技术突破,而是对一个庞大产业生态的全面拉动。

  机械、电气、液压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产业会被带动起来,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接着便是关于人才储备的讨论。

  秦枫看完文章,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这篇文章写得太有水平了。

  除了从技术上出发,还涉及了经济和人才教育方面,并且每个论点都十分专业,外行人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他有点明白那天汤院长和陆院长在办公室里秘密商量了什么。

  这是做好了准备要在笔杆子上开战。

  这篇文章一出,风向就有些改变。

  原本支持派几乎被反对派摁着打,此文章一出,支持派有了主心骨一般,纷纷开始反击。

  秦枫心血来潮,也给报纸投稿了几篇文章。

  林瑞和林嘉兄妹俩也没有只看着,两人也拿起笔杆子。

  一个从机械工程的角度,一个从经济金融的角度开始支持自主研发盾构机。

  他们动员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写了十几篇文章,把两所大学的校园墙都给占了。

  支持派和反对派“打”得有来有回。

  内部,会议也开了一次又一次,一直没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答复。

  这种时候,秦枫带领的项目组就很尴尬。

  你说咱们开工还是不开工?

  事情没个定论,他们甚至不敢出发去飞仙岭,只能留在京市,继续纸面上的理论研究。

  老邓特别懊恼,早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年前他们地质勘察组,拼了老命也要到飞仙岭收集现场地质情况。

  现在就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

  日子一天天过,很快元宵都已经过去了。

  秦枫觉得不能继续这么下去。

  他三天两头就往交通院跑,企图从汤院长口中得知事情的进展。

  林朝阳和其他小组负责人也一样,都回各自的单位打听消息。

  大家都不希望项目暂停,尤其是秦枫拿出笔记本后,他们在春节前已经根据笔记本上的资料开始理论上的研发。

  大家很有信心,这个项目会成功的。

  这个项目,会成为他们每个人履历上不可抹去的精彩一笔。

  已经进入了三月份,还没出定论。

  “所以能不能做,总得给我们一个定论,团队里的大家都是各单位的中坚力量,总不能把大家耗在这里。”

  秦枫坐在汤院长的办公室里,难得语气里带了怒意。

  汤院长也很无奈,作为项目的倡议者,这几个月里他才是被折磨得最厉害的人,白头发都多了好几根。

  他当着秦枫的面长叹。

  秦枫也跟着叹气:“所以,现在争议最大的是什么?”

  “各方面的阻碍。”汤院长敲击着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别说在外人眼里,哪怕在秦枫眼里,这个项目也是个吞金兽。

  谁也不知道,钱都投进这只吞金兽里,会不会有收获。

  “国家现在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领导层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汤院长像在劝秦枫,也像在劝自己。

  “所以,哪怕最后项目搁置,我们也只能忍了,但是别泄气,哪怕不是现在,等将来总会有项目重启的一天。”

  汤院长深深地看着秦枫,他这个年纪也许等不到,但秦枫一定能等到。

  秦枫坐在他对面,低垂着眼眸,似乎在思考,隔了一阵,他抬起头来。

  “既然资金不够,那就融资。”

  融资?

  作为一个外行人,这个金融专业词汇,在汤院长听来十分陌生。

  仔细想一想,他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过或见过。

  对了,在报纸上。

  盾构机在热议的当下,几乎每天报纸上都有一两篇讨论的文章,汤院长几乎把所有的文章都看过。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他都仔细看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干派不说支持还是反对,只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让项目能够进行下去的方案。

  汤院长在报纸上见过这样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用融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当时他就没看懂,也没太当一回事。

  “秦枫,你似乎很了解这个叫融资的东西,你给我仔细讲一讲。”
  http://www.hlys.cc/11688/4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