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819章 设民事司,立学政监(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819章 设民事司,立学政监(六)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另一边的李遇知更是眼神发暗——

  这两年吏部实在太尴尬了。

  年初早早准备好的京察考评,最后成了“空准备”:

  南方各省安安静静的像不存在一样;

  北方除了北直隶和山东东昌府,其他地方大多没设正式府官,顺天府作为京畿之地不用参加京察;

  剩下的河间、保定、真定等府加东昌府,满打满算就八名知府,连一桌子人都凑不齐,考个什么劲?

  吏部的官员都比这几位知府多,要不是不少人被派去“天下行走”,他怕是也要和倪元璐一样,天天担心部门被撤。

  不过要说最尴尬的,还得是刑部。

  如今刑部大堂就剩尚书张析撑着,再加上几名推官、刑名和堂吏,勉强维持着门面,其他人全被派去“天下行走”了,张析私下里都快无力吐槽。

  自从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市严执法后,京师和顺天府的作奸犯科之事几乎绝迹,连街头斗殴都没了,治安好到让人不敢相信。

  登闻鼓两年多没响过,拦街递讼书的人更是不见踪影,从前忙得脚不沾地的张尚书,现在每天只能在刑部后堂养鸡、种些菜打发时间。

  更别说刑部大狱了,早就空荡荡的——

  不管囚犯刑期长短,判完后全被送到延安府当矿奴。这矿奴还和普通刑囚不一样,没有大赦的可能,只按刑期分等级:

  刑期长的去环境艰苦的三级矿山,刑期短的去条件稍好的一级矿山,表现好的能升级调岗,最后还能升成矿城平民。

  没了囚犯,刑部连审案的活都没了,成了朝堂上最“清闲”的部门。

  大明如今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矿山多、矿奴少——

  前期规划不足,没来得及俘虏大顺军补充人力;

  徐州会战又折损了不少俘虏;

  攻破后金时也没考虑到后续挖矿需求,没多留俘虏。

  现在矿奴缺口大到只能望着满山矿山发愁,根本开不完。

  眼下在矿山干活的也就二十多万人,可架不住矿山种类多啊:

  铁矿、煤矿、石油矿、硝石矿、石灰矿、燧石矿、石英矿,再加上各种小型稀有金属矿,这点人手分摊下去,简直捉襟见肘。

  为了让矿奴更卖力,朝廷都把兑换奖励升级了——

  开采量越多,能兑换的粮食、布匹甚至生活用品越丰厚,还支持定制需求,实在是没别的办法能填补人力缺口了。

  兵部、五城兵马司和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们,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心想出点政绩保住位置,可现实却让他们没半点脾气:

  连从前战事最频繁的九边重镇,如今都成了老兵养老的地方,没仗可打,没敌可防,每天除了操练就是巡逻,还能有什么亮眼表现?

  长城更是彻底失去了关隘作用——

  后金女真人没了,鞑靼部落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难不成要靠长城防朝鲜?

  真要是这样,乾德皇帝怕是都要哭笑不得——

  毕竟朝鲜媳妇贤惠持家,若不是大明还得顾着“天朝上国”的脸面,说不定早就派人去朝鲜“挖人”,补充国内的人力缺口了。

  朱有建这边,对倭人的失望越多,就越对朝鲜人抱有期待——

  朝鲜人踏实肯干,还愿意配合大明的安排,比身材瘦小的倭人靠谱得多;

  他甚至还曾偷偷盼着多尔衮能头脑发昏,学后金当年那样率军入侵大明,好趁机抓些女真俘虏补充矿奴缺口,可到头来,这份期待也注定落了空——

  多尔衮早就没了当年后金的锐气,手里既没足够兵力,也没敢和大明叫板的实力,连边境都不敢靠近,更别提主动来犯了。

  多尔衮捏着那份乾德皇帝的公开信,指腹反复摩挲着“许洪氏亲人团聚”那几个墨字,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连眼底都漾着几分真切的欢喜。

  案上还摊着去年乾德皇帝亲笔写的《朝鲜发展纪要》,墨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的治国远见——

  自打前年听闻大明那位上皇力挽狂澜,把濒临崩塌的江山重新拾掇得井井有条,他就成了彻头彻尾的“迷弟”,连带着想起昔日奉命率军入侵大明、踏过中原土地的旧事,心里都多了几分说不清的心虚。

  “若是能亲自去趟京师,见一见这位大哥的风采就好了。”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帐内喃喃自语,可话刚出口,又想起自己手上沾过的大明百姓鲜血,指尖瞬间攥紧了信纸,重重叹了口气,

  “罢了罢了,这般念想,终究是怕人家翻旧账,自讨没趣啊。”

  同一时刻,望京洪府的正厅里,洪承畴正对着眼前几个年轻人发怔。

  为首的少年不过十六七岁,眉眼间依稀有自家兄长洪承勋的影子,开口唤他“二叔祖”时,声音里还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

  他心里猛地一沉,踉跄着后退半步,手指颤抖着指向他们,声音都有些发飘:

  “你们……你们怎么会在这里?”

  少年身后的姑娘红着眼眶,从怀中掏出一枚青白玉佩——

  玉佩边缘早已磨损,上面刻着的“洪”字却依旧清晰,那是当年洪承畴十八岁离家赴考时,母亲亲手系在他腰间的物件。

  “二叔祖,我们是跟着大明水师来的,”姑娘抹了把眼泪,声音轻却清晰,

  “陛下说……说知道您在朝鲜孤身一人,特让我们来见您。”

  没过几日,洪承畴便收到了乾德皇帝派专使送来的公文。

  宣旨太监捧着明黄卷轴,在洪府正厅站定,声音洪亮如钟,字字清晰传入他耳中:

  “旧时你背明投清,朕虽未亲见,却也知国法难容,故你京师家人已逝,此乃旧怨,朕不追讨;

  如今你为朝鲜重臣,年逾花甲,身边无亲眷相伴,难免思乡情切,若因此行差踏错,便是负了重用你的朝鲜君父,落个二臣之名,一世骂名难洗。

  朕念你身处番邦不易,特允你亲人团聚,往后当尽心为朝鲜大王效力,守好一方百姓,莫要再行糊涂事,坏了自己最后的名声。”
  http://www.hlys.cc/14005/8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