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莫名洞穴,溶洞秘境(六)
推荐阅读:
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抗日之铁血战将
大唐极品帝婿
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
隋唐风云录:从小兵到帝国谋士
王朝的腐朽
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
将白
开局成了阿斗,还是个女阿斗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虽说在外发电报,需要由研究院电报室中转,再往这边回传,中间会耗点时间,但依旧是眼下最快的联系方式,比派人跑断腿送信快多了。而且通过总站备案,每一条消息都能形成系统记录,既能让圣皇及时掌握这边的局势,不用瞎猜,也能让研究院那边更快根据情况制定后续预案,免得耽误事。
玉牌所在的洞窟本就不大,众人拿着电池灯仔细排查每个角落,没搜多久,就在之前堆放碎石的角落,找到了那处被薄土掩盖的陷坑——
洞口得有丈余宽,明显是突然坍塌出的洞窟。
对常年出任务、爬过无数陡坡深穴的远征军来说,下坑不是难事:
他们直接搬出皇庄出品的折叠梯,榫卯结构“咔嗒”一拉一抽,一架三尺宽的铝钢方管梯就稳稳架在了坑边,既结实又不用费力气组装。
方正化没等众人多议,率先抓着梯栏往下爬,靴底踩在梯阶上发出沉稳的“咚咚”声;
几名经验丰富的远征军士兵紧随其后,手里的电灯照亮坑底的每一寸土地。
等确认坑底没有暗洞、足够安全后,才在下面喊:
“能下来了,小心点!”
让研究团队的人顺着梯子慢慢往下走。
留在坑上的远征军战士则没闲着,搬来石块垒在坑边,又开始人工挖掘缓坡土梯,确保后续需要的绳索、药箱等装备能顺利运进来,不用来回折腾。
沿着洞穴往里走了没多久,前方的黑暗里突然露出一片黑白——
走近一看,竟是一堆被烧裂的石块,碎渣上还沾着黑色的焦印。
方以智赶紧上前,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石块断面,又闻了闻残留的气味,很快抬头确定:
“是咱们用的压缩燃料烧的,焦痕还新鲜,最多过了一夜!”
这话让所有人都悄悄松了口气——
显然路径没找错,蓄塘队肯定是从这里走进去的,没走岔路。
又往前走了一段,洞穴突然变得开阔,溶洞特有的石乳风景毫无预兆地撞进眼帘——
有人赶紧打开随身的射灯,光柱扫过之处,倒垂的钟乳石、挺立的石笋、垂落的石幔形态被照得一清二楚,乳白的石体泛着温润的光泽,层层叠叠的纹路像天然雕琢的艺术品,连水珠从石尖滴落的模样都透着精致。
这从未在北方见过的景象,让跟来的人都愣在了原地,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彻底看呆了,手里的火把都忘了举。
宋士慧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几乎是一个箭步就冲到了最近的钟乳石下,手忙脚乱地从背包里掏出放大镜,柄杆都差点拿反——
他研究的核心课题正是“地貌土壤区域性特色”,北方溶洞在他的研究清单里,一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关键项,此刻见到真容,早已把“找人”的初衷抛到了脑后。
要知道,这种喀斯特地貌多见于降水充沛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岩石经长期雨水溶蚀才会形成这般奇特的石乳景观,如今出现在干燥少雨的秦岭以北,本身就透着不符合常理的特殊性。
他对着钟乳石的侧面反复观察,指尖轻轻摸着石体的纹路,嘴里还下意识地念叨着溶洞成因:
“这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可溶性岩石、含水碳的溶蚀介质,还有持续流动的水体,缺一个都不行,北方怎么会有……”
旁边的薛凤祚忍不住追问,为何南方更容易出现这类溶洞,北方却少见。
宋士慧举着放大镜,侧耳指向溶洞深处传来的“哗啦啦”水流声解释:
“南方雨水多、水系交错,地下水位常年偏高,含水层也更密集,地下水能持续渗透石灰岩,慢慢就把岩石溶出缝隙,再逐年冲刷扩大,才形成了这些溶洞。
而且石灰岩里夹杂着许多不溶于水的黏土、砂石,水流冲刷时会带着这些物质沉积,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石钟乳、石笋这些不同形态的景观。”
说到这儿,他放下放大镜,指尖在石笋表面轻轻划过,眼神里满是笃定:
“单从这里出现完整的石灰岩溶洞就能判断——
黄河西套到前套这一大片区域,在万年前肯定是地下水极其丰富的地方,当时这里应该遍布川流水系,湿润度高,和现在大明西南那些多溶洞的地区,环境条件差不多,只是后来气候变迁才变得干燥。”
听到宋士慧的判断,薛凤祚眼睛一亮,立刻从背包里掏出一卷折叠的舆图,蹲下身在平整的石地上缓缓展开,纸张边缘还带着防潮的蜡质:
“静生兄说得不错,这是按大明界图摹绘的区域水系图,上面标注了现存和史料记载的古河道,正好能印证你的推测——
静生兄看这里,”
他指着舆图上的一条虚线,
“界图里标明这里曾有‘大泽’,说明当年确实水源充沛。”
宋士慧赶紧凑上前,借着电灯的光仔细一看——
舆图上用墨色线条清晰标注着:
从阴山以南到临洮,再延伸至延安府至肃州的广大区域,竟有十七条河川像脉络般直接汇入黄河,沿途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十一座大湖,连湖的面积、水深都有简略标注。
其中“西海”的范围尤为广阔,舆图上用淡蓝色块标出,北抵祁连山脚下,南包贡达山脉,东达贺兰山西麓谷地,西接柴达木流沙边缘,几乎连成一片望不到边的水域。
“更关键的是,”
薛凤祚指尖点着舆图上密集的细线条补充道,
“据《水经注》记载,当年与西海相连的大川有三十多条,河面宽超百丈、能称上‘大河’的也有五十多条,其余支流、溪涧更是纵横交错,连村落旁都有活水。
单论水文条件,那会儿这片地方,比现在河网密布的川蜀还要繁盛,完全能支撑溶洞地貌的长期形成。”
宋士慧听着,猛地转向薛凤祚,眼神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连声音都拔高了些:
“仪甫兄,依我看,这溶洞里定然藏着未干涸的暗流!
咱们顺着水流声找,说不定还能发现古河道的痕迹,甚至找到蓄塘队的踪迹!”
http://www.hlys.cc/14005/9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