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无法解释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所以杨震现在觉得不能只从姻亲关系,就简单的去判定派系阵营关系。

  就比如眼前的林尚霄,他和谢开明关系或许不错,但不见得他们是铁杆阵营关系,

  此外,因为谢珊珊的关系,加上对谢开明的印象还不错,把他看做是半个同一阵营的人,现在推翻了这个念头,因为谢开明想做的事,是要维护世家的利益,以后注定会尿不到一个壶去,所以现在要区分好。

  同时也为了羽绒服不被官方彻底掌控,变成杭州制造局那样不伦不类的,自然要借力打力,利用叶启刚想暗中拆谢开明的台,认同自己的观点。

  听到林尚霄暗示得那么明显,简直像个奸商,也对羽绒服感兴趣。

  心中马上有了主意,不过故意露出苦笑,转而道:“叶大人,林大人,你们觉得那两种模式哪一种比较好?”

  “你觉得呢?”叶启刚反问。

  “下官觉得应该让商人去做这个事,朝廷只收税就好,稳赚不赔。”杨震肯定了态度,接着又道:“何况现在工部要忙起来了,要从京城到北平府修出一条如大路来,足够工部的所有官员忙得昏天黑地。”

  闻言,叶启刚目光一亮,显然,他听懂杨震的暗示了,他要去冲锋陷阵,在大朝会上提出修路大计,而不是把修路计划提交内阁审核。

  但条件是,把制作羽绒服的事宜交给民间商人。

  由此,叶启刚觉得杨震想靠羽绒服发财。

  求财,这就好办了。

  叶启刚神色不变,沉声道:“羽绒服目前是一种什么情况还无法确定,不过这鹅羽用来写字,看起来还不错,但你用二百文一斤去收购是什么用意?”

  林尚霄也反应了过来,鹅羽写字虽然还不错,但这是烂大街的东西,想要高价卖出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能随随便便弄来鹅羽,傻子都不会花那冤枉银子去买?

  所以羽绒服或许能赚到一些银子,这鹅羽肯定要砸在手里,觉得杨震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两人都好奇地等着回答。

  杨震尴尬地笑了笑,“实不相瞒,这鹅羽下官就没准备赚钱,还准备倒贴一大笔银子,目的只是想要引起足够重视,足够轰动而已,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只要这个收购价挂在那边,所有人都会珍惜羽毛,而且用起鹅羽笔写字也不会觉得太掉价。”

  两人完全理解不了杨震的想法,还是一脸懵逼地看着杨震。

  林尚霄忍不住问道:“问题是你扛得住吗?假设一年收一万斤,一年就需要两千两银子,长年累月下来,你拿得出这么多银子?”

  有些话杨震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的布局可不只想要推广鹅羽笔,和制作羽绒服。

  最重要的是准备尝试盘活民间经济,觉得这个法子可行。

  这个思路自然是来自于后世的财政刺激,好比以工代赈一个道理。

  如今的百姓太苦了,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给他们直接发银子,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杨震也做不到,他也没那么多钱,更无法说服皇上和文武百官。

  他敢提这个议题,会被当成神经病看待。

  而收购鹅羽就是一个兜底的补贴方案,激活家禽市场。

  根据估算,一只成年的鹅能产出大概三两左右的羽毛,这里的一斤是十六两,也就是说五只鹅才能产一斤鹅羽。

  相当于每只鹅补贴了五十文左右,如果鹅羽笔推广成功,也会消耗掉大量的鹅羽。

  所以杨震觉得每年要付出几千两银子就足够了,至于银子从哪里来,百姓有了银子,自然想要让子女读书,自然需要买书。

  那么笔秀阁赚的银子足够补上这个窟窿。

  所以这不单是要盘活民间经济,最重要的是后续的扫盲。

  但是这些事情无法和任何一个人解释,因为古人的对经济学原理的认知还没入门。

  以工代赈都是天花板级别了,更别提财政刺激这种现代化概念。

  就好比此刻,叶启刚和林尚霄已经算是高认知群体了,完全看不出其中的门道,甚至连门槛都没摸到,也许和他们解释了也如同听天书。

  只好换另一种说法,先是露出一个以为说出的笑容,道:“只要鹅羽笔推广成功,不少商人估计会看到其中的商机,加入收购行列,下官不仅不会赔钱,还能小赚一笔。”

  两人听明白杨震的用意了,觉得倒是可行,一旦开始流行鹅羽笔,市场需求必定大增,说不定就商人把市面上鹅羽收购一空,准备囤积起来高价出售。

  但是风险一样不小,因为大鹅每年都会大量产出,会越囤越多,到时候不是砸手里了?

  除非把鹅羽加工一下,比没加工的鹅羽笔更加好用,比如一只加工后的鹅羽笔是十个文钱,利润空间就有了,加上量大,倒也算是一笔大生意。

  叶启刚怔怔地看着杨震,轻描淡写地问道:“看来你做这件事不是心血来潮,脑门一热就开始做,而是经过周密的计划,是不是还有备用方案?”

  果然,心机深的人,都很敏锐。

  杨震发觉叶启刚也是个很敏锐的人,等笔秀阁开张,开始出书,过个一年半载,说不定他能看懂自己的所有布局。

  但此刻不能说,要是又跳出一个截胡的,布局的节奏全乱了。

  于是笑道:“叶大人高看下官了,这事还真是一时冲动做的决定,只是后来不得不想办法应对,如今下官苦啊!话都放了出去,将来要是处理不好,指不定就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两人都觉得有道理,他们经过一番调查,知道杨震那天没准备搬家,只是有太多的热心贵妇人帮助,后来搞成乔迁之喜。

  那天晚上还喝得大醉,第二天就开始宣布收购鹅毛和鸭毛,这一切都说明,确实是临时起意的结果。

  如果是周密计划,不应该是这样子。

  事情基本上已经了解得七七八八,三人突然好像都没什么话说。
  http://www.hlys.cc/14468/4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