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第474章 海天盛宴的寓意:天下海内外之士,皆亲如一家!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74章 海天盛宴的寓意:天下海内外之士,皆亲如一家!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听到有林豪的新记录,

  一众后世皇帝纷纷看向朱棣。

  朱棣拱手一拜,从袖中拿出一份稿纸,呈递到父皇手里,

  “这份新记录叫《忆林氏海天盛宴》,”

  “林氏指的是林豪,这份文稿记录了林豪举办宴会的情况,当中有很多有用的信息。”

  朱元璋接过稿纸,微皱眉头,随意地翻了一翻,

  “宴会嘛?又是大海,又是天空,名头取得倒是挺大的啊,”

  “竟然还特地找人留下了记录,”

  “咱举办宫宴,也没整到这样的程度。”

  朱棣撇了撇嘴角,

  老爷子嘴上一直说要厚待林豪,

  可人家搞个宴会,取了一个很有雅兴的名头,

  就怪罪人家有僭越之嫌,

  “林豪行事本就比较张扬,也不是故意。”

  “再者,这份记录是儿臣的厂卫,刚刚从翰林院的旧档案里找到的。”

  “作者是刘三吾。”

  朱元璋眉头微挑,

  出自坦翁之手?

  那样看来,这记录的可靠性,还是有保障的。

  朱元璋开始翻读,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初四,”

  “吾自边地返京,途经太医院,听闻林豪早已经失踪无音信,其主导的革新之策尽废,不由感慨世事之多变。”

  “回首五载前的洪武二十六年末,”

  “大明水军平倭取得大捷,犹以海关缉事队主力军功勋卓着。”

  “时任海关总办大臣、左春坊大学士林豪,兼掌礼、兵、刑、工等衙门下辖的部分司衙的事务,素有“小相”之称,”

  “林豪决定由海关司自行出资,操办大型庆典,以彰显功绩。”

  “太祖皇帝因年度财税收入翻倍,不但默许之,还遣吾为其作记文,以作勉励。”

  “吾心中虽百般抗拒,但圣命难违,”

  “只得勉强去面见林豪商谈,作记内容事宜。。。”

  “吾前往太医院会面时,恰逢庆典大宴次日,”

  “原本诊疗研药的‘医界圣地’太医院,已被征辟为庆典主宴会之地,”

  “各外番邦使节及大番商,以恭贺大捷为名,登门拜贺。”

  “林豪大喜,留番邦使节、大番商参与晚宴,”

  “吾从不爱热闹,遂以公事未尽为由,欲告辞回避,”

  “但林豪以懈怠执行圣命为威胁,吾便被强留下来参宴。”

  “抛开对林豪的行事为人不说,”

  “主宴会的规格和水平很高,可以比肩宫宴,”

  “菜肴,皆为京中知名酒楼提供的招牌菜,”

  “酒水,以贵州白酒、西域葡萄酒、绍兴黄酒为主,”

  “舞乐,亦由京中各坊的名角献演。”

  “酒过三巡,”

  “诸番使节轮流展现贺礼,以讨林豪欢心。”

  “林豪喜不自胜,”

  “当即允诺来年,要减税以扩大与诸邦的海贸往来,”

  “还给宴会取名‘海天盛宴’,寓意‘天下海内外之士,皆亲如一家’,”

  “酒宴接近尾声,”

  “许是醉意上泛,林豪指令身侧的侍女演唱其近期新晋创作的曲目《哀江南》,”

  “此曲风格沉郁悲怆,”

  “根本不符合这‘海天盛宴’纸醉金迷的调性。”

  “吾甚是困惑。。。”

  “至今日今时,吾才彻底理解了林豪的心境,”

  “此子身为说出过‘价码论’金句之人,”

  “应是早就看透了自己的结局,”

  “所以才会在自己巅峰之时,以曲抒解心境,”

  “吾只悔因学术理念殊途,当年帮其写记文时,没有多写他的好。”

  “。。。”

  读完所有的文字内容,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将稿纸递给了朱高炽,让一众后世皇帝进行传阅,

  而后看向朱棣说道,

  “原来是隔了五年之后,”

  “刘三吾在回忆咱这个节点,林豪操办水军大捷庆典的事,”

  “里面提到了写记文的差事,这是咱指令他办的,意在修复林豪的名声,”

  “这些都对应上了。”

  朱棣眼眸闪过一丝狡黠的目光,拱手道,“是,这份记录具有很高的参详价值。”

  “在儿臣近期的新记忆里,对水军大操大办庆典也有模糊的印象,”

  “那会临近年底,举国都在欢庆倭患解除,赞颂父皇的英明。。。”

  朱元璋叹声道,“难为他了,在洪武三十二年?他都要九十岁了,还能把事记得这么清楚,”

  “还‘边地返京’?”

  “咱居然没让他致仕,还让他跑那么远办差,来回折腾。”

  朱元璋感慨自己对刘三吾任用过度之际,

  “咳咳~”

  一道连咳声传来,

  朱元璋抬头望去,只见朱高炽胖脸通红,“高炽?你怎么了?”

  “没没!臣孙只是一下子没顺过气来。皇爷爷恕罪。”已经看完了稿纸内容的朱高炽讪讪地答道,旋即低下了脑袋,

  身为洪武朝的亲历者,

  朱高炽对上面的时间信息和刘三吾的返京原委,再清楚不过了,

  洪武三十二年?

  刘三吾是建文旧臣,原文应该是建文元年。

  七月初四?

  这是父皇正式起兵靖难的日子。

  刘三吾自边地返京?

  那是因为在洪武三十年,主持科举时,录取不当,引发了南北榜糊涂案,被判戍边,

  皇爷爷不在了之后,获准征召返京,官复原职。

  一众后世帝王,包括跪在地上的朱厚熜也都看完了稿纸内容,

  他们对刘三吾的情况不甚清楚,但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四的时间点,

  他们是很熟悉的,

  那是他们燕藩一脉龙升的起点。

  可若是通过自己之口,让太祖爷知晓此事,

  势必将受到老祖宗的惩戒,

  不死也得死,

  所以,他们也跟着低头噤声,

  避免参与到内容的讨论中。

  朱元璋并没有注意到后世子孙们的异样,

  而是觉得有些精力不济,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继续抒发感叹道,

  “这记录里,透露出了太多不好的信息啊,”

  “林豪一失踪,革新大政,咱还是推进不下去了,只得废止了。”

  朱棣下意识地摸了摸鼻子,

  他很想纠正父皇的错误想法,

  革新大政的废止,是自己好大侄的手笔,

  因为那个时间点,他的父皇已经不当家了。

  可痛陈朱允炆的不好,没问题,

  但透露父皇的终局情况,可是大问题,

  没到那个时刻,他和一众子孙绝不敢多嘴。
  http://www.hlys.cc/14678/4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