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这一个月将是关键期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技术推广的成功让沈良在业内声名鹊起,但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三个月后的一个午后,钢研院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代表。

  沈良正在台上汇报连铸技术在全国推广的最新进展。

  “截至目前,已有十二家钢厂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沈良翻开手中的材料,“预计年底前,连铸技术将在全国主要钢铁企业实现覆盖。”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王教授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沈工,我有个问题。”一位来自东北的代表举手发言,“咱们这技术虽然好,但设备投资太大,小厂根本用不起啊。”

  这个问题一针见血。沈良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知道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大厂不多,小厂遍地开花。

  “您说得对。”沈良坦然承认,“现在的连铸机确实造价不菲。但我正在考虑开发小型化的连铸设备。”

  “小型化?”王教授眉头微皱,“技术难度会很大吧?”

  沈良心中早有腹诽。他知道未来小型连铸机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模块化设计和成本控制。

  “难度确实不小,但不是没有办法。”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化的设备结构图,“关键是要重新设计冷却系统和控制系统。”

  会议结束后,沈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埋头设计小型连铸机的方案。

  他知道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让更多中小企业受益,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正当沈良全神贯注地画图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门外走进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神色严肃,步伐稳健。

  “沈工,我是冶金部的李副司长。”来人自我介绍道,“有个紧急任务需要您参与。”

  沈良放下手中的铅笔,心中暗自猜测。能让冶金部的副司长亲自来找,绝对不是小事。

  “请坐,李司长。”沈良给来人倒了杯茶,“什么任务?”

  李副司长接过茶杯,但没有急着喝,而是环顾了一下办公室,确认没有其他人后才开口。

  “是这样的,咱们国家准备上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项目。”他压低声音说,“规模很大,技术要求也很高。”

  沈良心中一动。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某个重大项目,但不敢确定。

  “具体是什么项目?”

  “宝山钢铁总厂。”李副司长缓缓说出这个名字,“年产钢材650万吨,这将是咱们国家最大的钢铁企业。”

  沈良险些惊呼出声。宝钢!这个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钢铁巨头,原来现在就要开始筹建了。

  “您需要我做什么?”沈良努力保持镇定。

  “连铸技术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李副司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部里希望您能参与技术方案的制定。”

  这个邀请对沈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宝钢的建设将需要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而且投资规模巨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很荣幸能参与这个项目。”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什么时候开始?”

  “下周一,北京。”李副司长站起身来,“具体的会议通知王教授那里已经有了。”

  送走李副司长后,沈良坐在办公室里久久没有起身。宝钢项目的意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将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而他,即将亲身参与这个历史性的项目。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找到了王教授汇报这件事。

  “宝钢项目确实意义重大。”王教授神色凝重,“但技术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您觉得我们的连铸技术能满足要求吗?”沈良询问。

  王教授沉思片刻:“技术方向是对的,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大规模连续生产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

  这个评价很中肯。沈良知道宝钢的连铸机将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对技术的要求远超目前国内的水平。

  “我建议您多准备一些技术资料。”王教授提醒道,“这次会议的参与者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竞争会很激烈。”

  周末两天,沈良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他重新梳理了连铸技术的所有细节,并根据自己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了解,制定了几套不同的方案。

  周一上午,沈良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开始后退。沈良望着远山如黛,心中涌起一阵豪情。

  这将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好的机会。

  到达北京后,沈良直接赶到了冶金部的会议室。偌大的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资料。

  “各位专家,宝钢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主持会议的部长开门见山,“技术方案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连铸技术方案的讨论。

  “我先说说我们的方案。”一位来自鞍钢的总工程师站起身来,开始介绍他们的技术路线。

  这套方案相对保守,主要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虽然稳妥,但缺乏突破性。

  接下来几位专家的发言大同小异,都是基于现有技术水平的渐进式改进。

  轮到沈良发言时,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作为最年轻的参会者,他的表现备受关注。

  “各位前辈,我的方案可能比较大胆。”沈良站起身来,语气平静但充满自信,“我建议采用全新的连铸工艺流程。”

  他走到黑板前,开始画出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图。

  “传统连铸存在几个技术瓶颈。”沈良指着图上的关键节点,“冷却不均匀、钢坯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有限。”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有人皱眉思考,有人摇头质疑。

  “我的方案是采用多段式冷却,配合智能控制系统。”沈良继续解释,“这样可以大幅提高钢坯质量和生产效率。”

  “智能控制系统?”一位老专家提出质疑,“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能实现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沈良知道1980年的计算机技术确实有限,但他也知道技术发展的趋势。

  “技术难度确实不小。”沈良承认,“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用简化的控制系统,再逐步升级。”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在消化沈良提出的方案。

  “小沈的想法很有前瞻性。”主持会议的部长终于开口,“但实施难度确实很大。”

  “我觉得可以试试。”王教授站起身来支持沈良,“技术创新本来就需要冒险精神。”

  有了王教授的支持,气氛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确实值得考虑。”鞍钢的总工程师也改口了,“至少思路是对的。”

  经过激烈的讨论,会议最终决定将沈良的方案列为备选方案之一,并要求他在一个月内提交详细的技术报告。

  散会后,几位专家围住沈良继续讨论技术细节。

  “小沈,你这个多段式冷却的想法不错。”一位来自首钢的工程师说道,“但控制精度能达到要求吗?”

  沈良心中有数,但表面上还是谦虚地说:“这确实是个技术难点,需要大量的试验验证。”

  “如果需要合作试验,首钢随时欢迎。”对方主动提出。

  这个表态让沈良心中一喜。有了实际生产现场的支持,方案的可行性将大大提高。

  回到宾馆后,沈良立即开始整理会议记录,并修订自己的技术方案。

  他知道这一个月将是关键期,必须拿出一份完美的技术报告。

  深夜时分,沈良还在埋头写作。

  窗外的北京城灯火阑珊,而他的内心却如火焰般炽热。

  宝钢项目将改变中国钢铁工业的格局,而他的技术方案,有可能成为这个历史性项目的核心技术。

  这个夜晚,注定无眠。

  第二天清晨,沈良已经坐在宾馆的小桌前,面前摊着厚厚一摞技术资料。

  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显然整夜未眠。

  “多段式冷却的核心在于温度控制精度。”

  沈良自言自语,手中的钢笔在纸上快速画着复杂的管路图,“1980年的传感器技术确实有限,但可以用机械式补偿装置...”
  http://www.hlys.cc/14871/4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