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这玩意儿能用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刘向明站起来。

  “散会。老张、小沈,你们留下。”

  其他人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三个人。

  刘向明走到窗边,背对着他们点了根烟。

  “老张,你跟小沈配合,全力支持他。”

  老张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点头。

  “是。”

  “小沈。”刘向明转过身,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我把宝押在你身上了。别让我失望。”

  沈良深吸一口气。

  “不会的。”

  从冶金厅出来,已经是中午十一点。

  老张跟在沈良身后,一路上欲言又止。

  走到大门口,老张终于忍不住了。

  “小沈,你真有把握?”

  沈良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个年近五十的老工程师。

  “张工,您在机械行业干了多少年?”

  “三十年。”老张下意识地回答。

  “那您见过多少次技术突破?”

  老张一愣。

  沈良没等他回答,继续说。

  “每一次突破,都有人说不可能。但总有人做出来了。”他拍了拍老张的肩膀,“这次,换我来试试。”

  老张盯着沈良的眼睛,半晌,重重点了点头。

  “行!我信你一回!”

  两人一起走向食堂。

  食堂里人声鼎沸,到处是吃饭的工人。沈良和老张打了饭,找了个角落坐下。

  老张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筷子。

  “咱们得先组建团队。”

  “对。”沈良点头,“机械、电气、冶金,每个专业至少要两个人。”

  “机械方面我来负责,电气可以找小刘。”老张掰着手指头算,“冶金就找厂里的老王,他在这行干了二十多年。”

  沈良掏出笔记本,飞快记下这些名字。

  “设备呢?”

  “厂里有几台旧车床,虽然精度差点,但凑合能用。”老张皱眉想了想,“就是缺数控机床,有些零件靠手工加工不了。”

  沈良放下筷子。

  “数控机床?”

  “对,西德人用的就是数控设备,精度能到零点零一毫米。”老张叹了口气,“咱们国产的数控机床,精度最多零点一毫米,还经常出故障。”

  沈良在本子上写下“数控机床”四个字。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不是不能解决。

  “张工,咱们自己改装一台。”

  老张差点把嘴里的饭喷出来。

  “改装?你知道数控系统有多复杂吗?”

  “我知道。”沈良合上笔记本,“但咱们可以简化。用继电器代替电脑,手动编程代替自动控制,精度虽然上不去,但能满足基本需求。”

  老张瞪大眼睛。

  这小子是天才还是疯子?

  “你......你真敢想啊。”

  “不敢想,怎么突破?”沈良笑了笑,“西德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些技术,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老张沉默了。

  良久,他抬起头。

  “行!那就干!”

  下午两点,攻关小组正式成立。

  地点选在厂区后面的一栋旧仓库。这栋楼原本堆放废旧设备,清理出来后,勉强能当车间用。

  沈良站在仓库中央,环顾四周。

  破旧的水泥地面,锈迹斑斑的钢梁,漏风的窗户。

  条件确实简陋。

  但够了。

  “张工,设备什么时候能到位?”

  “明天就能拉过来。”老张擦了擦额头的汗,“车床、铣床、钻床,还有几台电焊机。”

  沈良点头。

  “人呢?”

  “下午三点开会,我让他们都过来。”

  话音刚落,仓库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走进来,身后跟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

  “张工,听说要搞大项目?”年轻人眼睛发亮,“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老张指了指沈良,“这位是沈工,以后你们都归他管。”

  年轻人和老师傅齐齐看向沈良。

  沈良走上前,伸出手。

  “沈良。以后多关照。”

  年轻人愣了愣,连忙握住沈良的手。

  “刘建国,电气专业。”

  老师傅也伸出手,手掌满是老茧。

  “王大山,冶金。”

  沈良一一握过,心里暗暗估量这几个人。

  刘建国年轻,有冲劲,但经验不足。王大山资历老,但思维可能有些固化。老张稳重可靠,是个好搭档。

  “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沈良走到仓库中央的一张破桌子前,从包里掏出那叠图纸,“咱们的目标,是在三个月内,造出一台连铸机样机。”

  刘建国吹了声口哨。

  “三个月?沈工,你没开玩笑吧?”

  “没开玩笑。”沈良摊开图纸,“这是我画的设计图,你们看看。”

  三个人围过来,盯着图纸仔细研究。

  老张最先反应过来。

  “这个结构......有意思。”他用手指点着图纸上的一个部位,“分段冷却,每段独立控制,理论上可行。”

  王大山也点了点头。

  “用循环水泵控制水压,这个思路不错。”他抬起头看着沈良,“但关键是材料,结晶器用什么铜板?”

  “t2紫铜。”沈良不假思索地回答,“厚度十毫米,内壁镀铬。”

  “t2紫铜?”王大山皱眉,“这东西国内能生产吗?”

  “能。”沈良肯定地说,“上海有家铜厂,专门生产高纯度铜材。我已经打听过了,价格比进口便宜十倍。”

  刘建国挠了挠头。

  “那电控系统呢?这玩意儿可不简单。”

  沈良指了指图纸上的另一部分。

  “简化版本。用继电器做逻辑控制,配合时间继电器调节动作顺序。虽然笨拙,但足够用。”

  刘建国眨了眨眼睛。

  “继电器?那得多少个?”

  “一百二十个。”

  “我去!”刘建国倒吸一口气,“这么多?接线不得接到手软?”

  “所以需要你。”沈良拍了拍他的肩膀,“三个月时间,够不够?”

  刘建国咬了咬牙。

  “够!不就是接线吗,老子接给你看!”

  王大山忽然开口。

  “沈工,我有个问题。”

  “您说。”

  “西德人的连铸机,铸坯速度能到每分钟三米。咱们这个,能到多少?”

  沈良沉默了几秒。

  “一米五。”

  王大山脸色变了变。

  “这个速度,有点慢啊。”

  “我知道。”沈良坦然承认,“但这是第一代产品,先保证能用,再考虑提速。”

  王大山盯着沈良,半晌,叹了口气。

  “行吧,先做出来再说。”

  沈良扫视一圈,目光坚定。

  “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是一个团队。三个月时间,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谁有意见,现在可以退出。”

  仓库里静了几秒。

  刘建国第一个举手。

  “没意见!干就完了!”

  老张和王大山对视一眼,也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沈良卷起袖子,“今天先把仓库收拾出来,明天设备到位,后天开工。”

  四个人撸起袖子,开始清理仓库。

  废旧设备一件件搬出去,地面用水冲洗干净,墙角堆放的杂物全部清走。

  忙到晚上七点,仓库终于初具规模。

  刘建国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我的妈呀,好久没干过这么累的活了。”

  老张也气喘吁吁。

  “小沈,今天就到这吧,明天再继续。”

  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点头。

  “行,大家都回去休息。明天早上七点,准时开工。”

  几个人陆续离开。

  沈良最后一个走出仓库,回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车间。

  三个月。

  时间很紧。

  但他有信心。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吹在脸上,带着初春的寒意。

  沈良抬头看了看天空。

  星星很亮。

  就像未来的路,虽然看不清,但总会有光。

  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八点。

  沈良简单洗了个澡,坐在桌前,摊开笔记本。

  他需要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一周:设备调试,人员培训。

  第二周:加工关键零件,组装结晶器。

  第三周到第六周:组装整机,调试系统。

  第七周到第十二周:试运行,优化参数。

  沈良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直到眼皮开始打架,他才放下笔,倒在床上。

  睡前最后一个念头是:西德人,等着瞧吧。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沈良就到了仓库。

  老张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来得够早啊。”老张笑着递过来一个馒头,“吃点东西,一会儿有得忙了。”

  沈良接过馒头,咬了一口。

  “设备什么时候到?”

  “快了,厂里的卡车七点出发。”老张看了看手表,“差不多还有半小时。”

  话音刚落,仓库外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声。

  一辆解放牌卡车缓缓驶来,车厢里装满了机床和工具。

  刘建国从车上跳下来,兴奋地挥手。

  “沈工!张工!东西都拉来了!”

  沈良和老张快步走过去。

  车厢里,三台车床、两台铣床、一台钻床,整整齐齐摆放着。虽然都是老设备,但保养得还算不错。

  “卸货!”老张招呼道。

  几个工人帮忙,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所有设备搬进仓库。

  王大山也赶到了,手里还拎着一个工具箱。

  “沈工,我把家伙都带来了。”他拍了拍工具箱,“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应有尽有。”

  沈良点头。

  “那就开始吧。”

  他走到仓库中央,拍了拍手。

  “各位,从现在开始,咱们正式进入攻关阶段。”沈良环视一圈,“老张负责机械加工,刘建国负责电控系统,王师傅负责材料和工艺。我统筹全局,解决技术难题。”

  “明白!”几个人齐声回答。

  “第一步,调试设备。”沈良指着那几台机床,“所有设备必须保证精度达标,否则加工出来的零件装不上。”

  老张撸起袖子。

  “交给我!”

  接下来的几天,仓库里机器轰鸣不断。

  老张带着两个工人,逐台调试机床。刘建国在角落里摆弄继电器,王大山则在研究铜板材料。

  沈良在各个岗位之间来回穿梭,指导、检查、解决问题。

  第三天下午,第一批零件加工完成。

  沈良拿起一个轴承座,仔细检查尺寸。

  游标卡尺显示:误差零点零五毫米。

  勉强合格。

  “继续!”沈良把零件递给老张,“下一批按这个标准来。”

  老张接过零件,眼神里闪过一丝佩服。

  这小子,是真有两把刷子。

  一周后,关键零件基本加工完毕。

  结晶器、冷却水箱、液压缸、传动轴,一件件摆放在仓库里。

  刘建国的电控柜也初具雏形。

  一百二十个继电器密密麻麻排列在柜子里,线路复杂得像蜘蛛网。

  “沈工,你来看看。”刘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我按照你给的图纸接好了。”

  沈良走过去,拿起电路图对照检查。

  每一根线、每一个接点,他都仔细核对。

  半小时后,沈良放下图纸。

  “没问题。明天开始通电测试。”

  刘建国松了口气。

  “吓死我了,还以为接错了呢。”

  沈良拍了拍他的肩膀。

  “干得不错。”

  通电测试进行了整整两天。

  继电器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有几个出现故障,被及时更换。

  到第三天,电控系统终于稳定运行。

  “成了!”刘建国兴奋地挥舞拳头,“这玩意儿能用!”

  沈良也露出笑容。

  第一个难关,算是过了。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组装。
  http://www.hlys.cc/14871/4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