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徐徐图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更有甚者,杜撰了一个“文章交易所”,富家子可在此购买枪手写就的范文,明码标价,包中举人…

  这些故事,真假混杂,细节生动,极富戏剧性和传播性。它们虽未指名道姓,但其影射的现实,让几位举子感同身受。

  读罢皆默然无语,拳头紧握,眼中既有愤怒,也有深深的无力感。

  “若科场果真如此,”那年纪稍长的举子合上书册,幽幽叹道,“我等此行,岂非徒劳?”

  这句话,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每个寒门举子的心里。这种对前途的绝望感,比单纯的愤怒更具破坏力。

  效果与发酵

  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诗词、笔记,如同病毒般在帝国底层的文化网络中疯狂复制、变异、传播。它们:

  降低了理解门槛: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诗词,将复杂的科举不公现象,转化为市井小民都能听懂、都能愤慨的“奇闻异事”。

  激发了共情与愤怒:陈望的刻苦与不公,张白丁的荒唐与得意,形成了强烈反差,极易引发寒门士子乃至普通百姓的共鸣与义愤。

  形成了集体记忆:当无数个“陈望”和“张白丁”的故事在各地流传时,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科举极度不公”的集体认知,不断强化着“门第压倒才学”这一核心叙事。

  姜淮并未直接攻击朝廷,但他通过这些精心编织的“软刀子”,成功地让科举舞弊的脓疮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天下寒士本就敏感的神经被反复刺激、灼烧。

  最终汇聚成一股足以令庙堂震颤的、要求变革的汹涌暗流。

  这为他在朝堂上抛出“糊名誊录”这一剂猛药,铺垫了最广泛而激烈的民意基础。

  ……

  京城,贡院外墙,深夜。

  月光如水,洒在贡院那面承载了无数士子梦想与失意的外墙上。几个黑影悄然而至,动作迅速。

  他们不是来张贴诉状,而是提着小桶,拿着刷子。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贡院外墙时,等待放榜的士子和围观人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雪白的墙壁上,赫然用浓墨写满了诗句和短句!那字迹潦草奔放,仿佛带着无尽的悲愤:

  “萤火争辉日月暗,朱门轻易夺天功!”

  “墨池十年干,不抵金银响一钱!”

  “孔孟门前车马稀,权贵后院榜名题!”

  “问尔衡文标准何?先看姓氏后看帛!”

  这些诗句,辛辣直白,如同鞭子,狠狠抽在科举不公的痛处。它们没有署名,却比任何署名的檄文都更具冲击力。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指指点点的,摇头叹息的,愤懑咒骂的,将贡院外墙围得水泄不通。

  官府闻讯,急忙派人前来清洗。然而,墨迹深入砖缝,越是清洗,那字迹反而在水渍的浸润下,显得更加刺眼,仿佛冤魂不散。

  ...

  各地州府,茶楼酒肆的“匿名评榜”

  在姜淮门生的暗中推动下,一种新的“娱乐”在各地兴起。

  每当放榜之后,便有“好事者”将榜单上前列者的“平日文名”与“家世背景”整理出来,匿名抄录,散于茶楼酒肆。

  比如一份流传甚广的“评榜”如此写道:

  “今科解元,李某某,其父乃当朝xx侍郎。据闻其入县学时,文章尚需师友代笔……”

  “亚元,王某某,江南巨贾之后。考前曾豪言‘已打点妥当’……”

  “反观落榜者张生,素有才名,其《漕运策》曾得某致仕阁老赞赏,然家徒四壁,无力打点……”

  这种将家世与才学赤裸裸对比的方式,简单粗暴,却极具煽动力。

  它让科举背后的权力运作,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人们拿着这份“评榜”,对照着官方榜单,发出心照不宣的哄笑和讥讽。

  科举的神圣性,在这些哄笑声中,荡然无存。

  ....

  深宫,养心殿

  皇帝放下手中的几份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这些密报,来自各地的暗卫和忠诚的言官,内容惊人地一致:

  其一,详细记录了贡院外墙的“题诗事件”以及市井间流传的各种讥讽科举的段子和故事。

  其二,附上了几份流传甚广的“匿名评榜”抄本。

  其三,汇报了各地书院、士子群体中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甚至提到了有落第举子开始串联,准备在下次科举时有所“行动”。

  更让皇帝心惊的是,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报提到,某些激进的寒门士子中,开始流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危险言论!

  虽然只是极少数,但这苗头,足以触动帝王最敏感的神经。

  “混账!”皇帝猛地将密报摔在御案上,胸膛剧烈起伏。

  他身边的贴身老太监小心翼翼地奉上一杯参茶,低声道:“陛下息怒。不过是些落第秀才的牢骚话……”

  “牢骚话?”皇帝冷笑一声,指着那些密报,“你看看!墙上的诗,茶楼的榜,还有这些……这些故事!

  这已经不是牢骚,这是民意!是天下寒士的怒火!他们这是在指着朕的鼻子骂朕取士不公,骂朕纵容权贵,堵塞贤路!”

  老太监噤若寒蝉。

  皇帝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层层叠叠的琉璃瓦,心中思绪翻腾。

  他何尝不知科场积弊?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科举,势必触动盘根错节的世家利益,引发朝局动荡。

  他一直隐忍,希望徐徐图之。

  但现在,姜淮……或者说,那股以姜淮为代表的寒门力量,用这种近乎“逼宫”的方式。

  将这个问题赤裸裸地、以一种极具羞辱性的方式,摊开在了天下人面前!

  民意如火,可以烹油,亦可焚身。

  若再置之不理,下次贴在贡院外墙的,恐怕就不是诗句,而是……血书了。

  届时,失去的将不仅是科举的公信力,更是天下士子之心,是王朝的根基!

  皇帝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转身,对老太监沉声道:

  “传朕口谕,明日早朝,议科场事。让姜淮……把他的那个什么‘糊名’‘誊录’的条陈,详细准备好。”

  老太监心中一震,知道陛下终于被这汹涌的民意逼到了不得不做出决断的墙角。他连忙躬身:“奴才遵旨。”

  当姜淮在书院接到宫中传来的隐秘口信时,他正在批阅学生的课业。

  他放下笔,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

  他知道,他精心播下的火种,历经市井的酝酿,士林的发酵,终于燃成了足以照亮庙堂的熊熊烈火。

  这把火,将为他锻造出推行“糊名誊录制”最锋利的武器,皇帝不得不改革的决心。

  朝堂之上,最终的对决,即将开始。
  http://www.hlys.cc/15695/4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