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辨炭明心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更有市井小儿编出了童谣:“东厂炭,鬼吹灯;北岭火,照良心。”

  刘九爷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将那些编童谣的小崽子们全部抓起来。

  但他转念一想,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岂不是正中沈瞎子的下怀,坐实了东厂“迷魂审案”的恶名?

  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民间笑话的主角。

  再说玄尘子,他率领着五名弟子一路北上,沿途在道观、义塾、驿站等场所设立“火角”——一个三尺高的小台,内置烧着北岭白炭的小炉,供人免费试燃。

  每处“火角”旁边都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柳婆婆口述的古谚:“火不清,梦不真;心不静,路不明。”

  他们在某县学外设点时,恰逢学子们晚读。

  一名教谕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多年的头痛病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他激动地泪流满面:“原来读书不必头痛!”

  他当场撕毁了官配的劣质熏香盒,并大声疾呼:“以后,我们县学也要用北岭的白炭!”

  消息传开,七日之内,十二个县学联名上书提学官,请求更换取暖炭种。

  提学官也被劣质炭火熏得头昏脑涨,看到这份联名上书,顿时龙颜大悦,立刻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东厂番子将这些情况一一汇报给刘九爷,刘九爷气得浑身发抖。

  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北岭白炭的威力,也低估了沈瞎子的手段。

  “传令下去,给我加大力度,务必将那些《火帖》全部搜缴上来!”刘九爷声嘶力竭地吼道。

  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更多的《火帖》正在以各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流向北方,流向京城,流向那些渴望光明的人们的心中。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陈皓站在皓记酒馆的后院,抬头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光。

  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正在汇聚,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突然,一只信鸽从天而降,落在了他的肩头。

  陈皓取下信鸽脚上的竹筒,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

  “南火已燃,待君举旗。”

  陈皓捻着手中那张轻薄的信笺,指尖感受到信纸上细腻的纹路,像是南方特有的丝绸,带着玄尘子身上那股若有若无的檀香味。

  “南火已燃,待君举旗……” 这八个字如同滚烫的烙铁,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

  但他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讯息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冷静。

  “芊芊。”陈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后院的寂静。

  “把这三年所有购买‘驱疫香’的客商名录,全部整理出来。”

  李芊芊不敢怠慢,立刻放下手中的账本,快步走进内屋。

  不一会儿,她便抱着厚厚一摞名册,在烛光下细细翻阅。

  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专注的神情,也拉长了陈皓在地上孤寂的影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芊芊的眉头越皱越紧。

  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震惊:“掌柜的,这些人……都在六部当差!而且,有好几家都是反复采购!”

  陈皓走到窗边,望着东方渐渐泛白的天空,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那是北岭独有的味道。

  “看来,不是我们要进京,是京里的人,已经在等我们了。”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转身回到桌前,提起狼毫笔,饱蘸浓墨,在信笺上写下一行字,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交给站在一旁的柱子。

  “柱子,把这封信送到沈瞎子手中,记住,附上一句话——‘该唱《醒君吟》了。’”

  柱子接过信,沉声道:“掌柜的放心,保证送到!” 说完,他便转身消失在夜色之中,只留下陈皓一人,望着京城的方向,目光深邃而坚定。

  是时候,让这团火,烧得更旺一些了。

  京城西市,一向是人声鼎沸、商贾云集之地。

  然而近来,在这片喧嚣中,却悄然出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所在——醒炉居。

  青砖灰瓦,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里,醒炉居的铺面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有些简朴。

  然而,那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却显得格外醒目。

  “醒炉居”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锋芒内敛,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某种深意,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

  只是,落款处空空如也,更添了几分神秘。

  醒炉居开张当日,并无锣鼓喧天,也无鞭炮齐鸣,甚至连寻常店铺必备的开业酬宾都未曾有。

  它就这样静悄悄地开门迎客,仿佛一位隐世高人,不屑于世俗的喧嚣。

  更令人诧异的是,醒炉居不售酒饭,只奉一碗清水、一盏白炭小炉。

  那白炭小炉造型古朴,炉身雕刻着简单的纹路,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雅致。

  炉内燃烧的,是来自北岭的白炭,火焰纯净,无烟无味,散发着淡淡的暖意,驱散了京城冬日的寒意。

  客人但凡坐定,便有盲眼说书人抚琴开讲。

  那说书人身着青衫,面容清癯,一双紧闭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他手中的琴,是一把老旧的桐木琴,琴弦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然而,当他拨动琴弦的那一刻,整个醒炉居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琴声悠扬,如高山流水,如清风明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之中。

  盲眼说书人所讲的,并非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英雄传奇,而是新编的曲目:《无烟灶》、《星火赋》、《火帖记》……

  《无烟灶》讲述的是一位老匠人,为了让家人不再受劣质炭火的熏呛,苦心钻研,最终发明了一种无烟灶的故事。

  《星火赋》则赞颂了那些敢于挑战黑暗、为人们带来光明的人。

  《火帖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讲述了一位书生,因为用了劣质炭火而耽误了科举考试,后来幡然醒悟,立志要为天下人寻找真正的好炭的故事。

  听众中有衣衫褴褛的闲汉,也有身穿绸缎的官吏家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却都被盲眼说书人的故事深深吸引。

  第三日,一名身穿蓝色儒衫的文士,听完《火帖记》后,突然起身,面色激动地高声问道:“敢问这位先生,此炭何处可购?”

  他的声音在醒炉居内回荡,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

  伙计不慌不忙地走上前,递上一张火红色的请柬,语气平静地说道:“每月初七,崇文门外,集炭会。”

  那请柬用的是上好的宣纸,纸上用朱砂写着“集炭会”三个字,字体飘逸洒脱,极具风骨。

  蓝衫文士接过请柬,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然后朝着盲眼说书人深深一揖,转身离开了醒炉居。

  当天晚上,一份加急的东厂密报,被送到了刘九爷的案前。

  密报上写着寥寥数语:“醒炉居幕后,疑与北岭逆党相通。”

  刘九爷看完密报,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将密报狠狠地摔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周文远正襟危坐在府衙的书房中,眉头紧锁。

  桌案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静静地躺着,信封上甚至连收信人的姓名都没有填写,显得格外突兀。

  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地拆开了信封。

  信封里,夹着一片干枯的梦回草叶,那草叶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翠绿,变得枯黄而脆弱。

  而在那片干枯的草叶背面,则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一行字:“大人若愿见真火,请赴南陵渡口观舟。”

  周文远拿着那片干枯的草叶,反反复复地看着,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不知道这封信是谁寄来的,也不知道信中的“真火”究竟指的是什么。

  他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向来信奉中庸之道,对于那些江湖上的事情,一向是敬而远之。

  然而,信中的那句“真火”,却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让他无法平静。

  犹豫了两日,周文远最终还是决定乔装前往南陵渡口一探究竟。

  他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衫,戴上了一顶遮阳的斗笠,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普通的行脚商人。

  南陵渡口,依旧是繁忙而喧嚣。

  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汽笛声声,响彻云霄。

  码头上,搬运工们挥汗如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

  周文远站在码头边,四处张望着,寻找着信中所说的“舟”。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艘正在卸载货物的货船所吸引。

  那艘船的船身上,印着一个醒目的“北”字,显然是来自北方的货船。

  而船上所卸载的货物,正是北岭的白炭。

  周文远看到,岸边聚集了数十名书生模样的人,他们一个个手持纸笔,正在认真地抄录着什么。

  他好奇地走上前去,想要看个究竟。

  “这位兄台,请问你们在抄录什么?”周文远向一位正在奋笔疾书的青年书生问道。

  那青年书生抬起头,看到周文远一身商人的打扮,脸上露出一丝警惕。

  “我们是江南书院联合会的学生,今岁冬课便是‘辨炭明心’。”青年书生朗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http://www.hlys.cc/19419/5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