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刘宋壮侯垣护之:“身高不足,气场爆棚”的传奇猛将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序幕:当身高与气概成反比若在南北朝那个崇尚“风度”与“容止”的时代举办一场“武将选美大赛”,咱们的主角垣护之先生恐怕在初赛海选阶段就会被评委们无情地刷下来。因为官修史书《宋书》毫不客气地给他贴上了“形状短陋”的标签——这搁在现代,约等于官方认证的“身高残障,颜值感人”。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在颜值上被严重拖后腿的汉子,却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气场两米八”:敌军听到他砍铁锁的斧声就腿软,皇帝看着他递上的战略方案拍案叫绝,同僚们看着他冲锋陷阵的背影只能望尘莫及。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刘宋王朝,一起品读这位“矮个子战神”如何把一手不算好的颜值牌,打成了功勋卓着的王炸人生,其经历堪称一部活脱脱的古代版“矮矬穷逆袭爽文”。
第一幕:将门虎子?不,是叛逆的潜力股
垣护之的籍贯是略阳桓道(今陕西省南郑县),这可是个妥妥的“军二代”甚至“军三代”。他的祖父垣敞,在后秦政权中官至吏部尚书,那可是掌管官员任免的要职;父亲垣苗,则在宋武帝刘裕的霸朝时期,官至龙骧将军、南郡太守,是实打实的军政大员。按当时上流社会的套路,他本该做个知书达理、循规蹈矩的官N代,沿着父辈铺好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进。
然而,少年时代的垣护之偏不走寻常路,浑身散发着“叛逆”的气息。史书说他“少倜傥,不拘小节”。“倜傥”二字,在这里可不是简单的风流潇洒,而是指他为人豪迈洒脱,有卓异的才识和气度;“不拘小节”则说明他完全不把世俗的礼仪规范放在眼里,可能今天和哥们儿喝酒打架,明天就跑去研究兵法布阵。街坊邻里看着这个“身材五短却眼神如刀”、“行为跳脱不似良家子”的小伙子,估计没少在背后摇头叹息:“老垣家世代清贵,怎么生出这么个‘异类’?怕不是要家道中落哦!”
可谁曾想,乱世最不缺的就是给“异类”准备的舞台。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了一次北伐,名将到彦之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路过了垣护之的家乡。这对于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垣护之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他大概把饭碗一扔,对着家人振臂一呼:“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岂能老死牖下!带我一个!”亲戚们估计是拦都拦不住——毕竟,一个长得有点像逃兵预备役的人,却非要去当兵报国,这画面的反差萌实在太强,以至于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去军营里体验生活。
第二幕:北伐现场——专业“打脸”三十年
初入军营的垣护之,并没有因为家族背景而获得特殊照顾,他得从小兵或者低级军官做起。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尤其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他很快就迎来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首秀”——不过,这次“首秀”不是斩将夺旗,而是“文斗”,对象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到彦之。
当时,到彦之的北伐进展不顺,前期虽然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些地区,但北魏发动反击后,宋军连吃败仗,到彦之本人也因眼疾发作,斗志消沉,打算焚舟弃甲,全线南撤。全军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回家种田保平安”的失败主义情绪。就在这一片撤退声中,籍籍无名的垣护之站了出来,他可能连夜写了篇情真意切、分析透彻的“谏言书”(或者说是在军事会议上直接开怼),其核心思想非常明确。
形势判断: 敌人(指北魏的滑台守将)现在也是惊弓之鸟,看到我们大军到来就望风而逃,这正是我们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天赐良机!
战略要地价值: 滑台(今河南滑县)这地方,是黄河沿岸的战略枢纽,好比现在的“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或者“兵家必争之高铁枢纽”,我们费了老大劲才打下来,说扔就扔,这不是败家是什么?
后果预警: 如果现在轻易放弃滑台,全线撤退,那就是“空弃滑台,坐丧成业”——白白浪费了之前的牺牲和努力,等于把胜利果实拱手让人,陛下(宋文帝)知道了,恐怕不是扣工资那么简单,是要掉脑袋的!
具体建议: 应该让到彦之将军您率领主力,留守黄河沿岸,确保后勤和防线稳固;同时派遣竺灵秀将军率领另一支部队快速驰援滑台。如此双管齐下,局势尚有可为。
这番分析,有理有据,有胆有识,展现出了超越其年龄和职务的战略眼光。可惜,已经被失败情绪笼罩的到彦之,摸着胡子(如果还有的话)表示:“年轻人,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然后果断拒绝了他的建议,坚持撤退。结果,宋军果然一溃千里,之前收复的失地得而复失,北伐以惨败告终。
消息传回建康,宋文帝刘义隆自然是龙颜大怒。但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他意外地看到了垣护之的那份谏言书(或者听说了这件事)。可以想象,正在气头上的皇帝,看到居然有一个小人物早就预见了失败,并且提出了正确的应对策略,会是何种心情?那绝对是痛心疾首外加眼前一亮:“满朝文武,竟不如一小将见识明澈!到彦之误我!那个叫垣护之的小个子在哪?给他记功,重重有赏!”就这样,垣护之虽然没能阻止败局,却凭借这次“精准预言”在皇帝心中挂了号,完成了职场生涯的第一次重要“露脸”。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着名的“元嘉草草”那次北伐拉开了帷幕。这次,垣护之随建威将军王玄谟进攻战略要地滑台。他被任命为前锋,率领着一支由百艘战船组成的水军,率先进占石济(位于滑台西南约一百二十里处),犹如一把尖刀抵在了敌人的咽喉附近。
战役初期,王玄谟包围了滑台,但攻城进展缓慢,这位主帅似乎更热衷于搞“副业”——比如勒索当地百姓,或者不听部下劝谏,一意孤行。此时,垣护之凭借其敏锐的战场嗅觉,再次发现了危机。他清楚地意识到,北魏的援军正在从四面八方赶来,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胜利。于是他赶紧派人(或者亲自)向王玄谟送信,核心思想就一个:“老王!别磨蹭了!北魏的援军可不是来看戏的,他们快到了!咱们必须抓紧时间,不惜一切代价急攻速克滑台!”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王玄谟和当年的到彦之一样,对垣护之的正确建议置若罔闻。他可能觉得,小小滑台已是瓮中之鳖,何必急于一时?结果,等待他的不是胜利的捷报,而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的、铺天盖地的援军。魏军如同神兵天降,王玄谟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数万宋军损失惨重,仓皇南逃。
王玄谟是坐着马(或者马车)跑的,可苦了作为水军指挥官的垣护之。他的百艘战船还停在黄河上游的石济呢!陆路溃败,水路归途被断,形势急转直下,陷入了绝境。更糟糕的是,北魏军为了彻底吃掉这支孤立无援的水军,玩起了“铁锁横江”的把戏。他们用巨大的铁链,将三重新颖的战船连接起来,像一道水上长城,牢牢地封锁了黄河航道,企图将垣护之的船队困死在河北。
面对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换做常人恐怕早就投降或者崩溃了。但垣护之是谁?那可是“气干强果”(气质刚毅,行事果决)的猛人!他临危不乱,仔细观察了战场环境,发现黄河水流异常湍急。一个大胆的突围计划在他脑中瞬间形成。
他召集部下,进行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内容大概是:“兄弟们,想回家吃肉喝酒的,就跟我拼了!”),然后命令所有战船集结,利用水流的速度,顺流而下,直冲魏军的铁锁阵!当船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铁锁前时,垣护之命令早已准备好的士兵们,抡起长柄大斧,对着那些粗大的铁链玩命地砍!史载“以长柯斧断河桥”。在湍急水流的加持下,在宋军士兵的玩命劈砍下,那看似不可逾越的三重铁锁,竟然被一一砍断!
北魏军队大概都看傻了眼,他们原本以为布置的是天罗地网,没想到在垣护之面前成了“纸老虎”。宋军战舰如同挣脱束缚的蛟龙,劈波斩浪,冲破封锁,扬长而去。北魏的拦截部队试图阻挡,但“魏人不能禁”,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支勇猛的水军绝处逢生。此战,垣护之麾下的百艘战船,仅损失了一艘,其余全部安全返回。如果用现代网友的辣评就是:“垣护之带队黄河极限漂流,上演绝境大逃亡,北魏军付费观看了全程,还附赠铁链破碎服务。”
这次惊心动魄的突围,不仅保全了宋军宝贵的水军力量,更让垣护之“猛将”的名声传遍了南北。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任何花里胡哨的封锁都是纸老虎。
第三幕:站队“鬼才”与战场“消防”专家
经过两次北伐的洗礼,垣护之已经从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独当一面的将领。而刘宋王朝内部的腥风血雨,则为他提供了另一个展现其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舞台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发动宫廷政变,弑杀了其父宋文帝刘义隆,自立为帝。这一悖逆人伦的举动,瞬间让刘宋王朝陷入了巨大的政治危机和分裂之中。当时,许多文武大臣都处于观望状态,毕竟站错队的代价是灭族之祸。
然而,垣护之的反应却异常迅速和果断。他当时正担任江夏王刘义恭的司空行参军,兼任济北太守。当武陵王刘骏(即后来的宋孝武帝)起兵讨伐刘劭的消息传来,垣护之立刻敏锐地判断出大势所趋。他对手下的部下们说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主公(刘义恭)蒙受冤屈,危在旦夕。就在今日,我们要效忠的对象是能够担当大任的武陵王(刘骏)!”他当机立断,率领手下的部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刘骏的讨逆大军。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以及他展现出的果敢与忠诚,深深打动了刘骏。等到刘骏平定叛乱,登基为帝(即宋孝武帝)后,自然对这位“天使投资人”投桃报李,大加封赏。垣护之被任命为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宁远将军、冀州刺史,封爵益阳县侯,食邑一千户。一下子从地方将领跃升为封疆大吏、一方诸侯,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如果说支持孝武帝是政治上的“站队”成功,那么接下来平定内部叛乱,则再次展现了他战场上的硬实力。孝建元年(454年),南郡王刘义宣(宋武帝刘裕之子,孝武帝的叔叔)联合江州刺史臧质等人,举兵反叛,声势浩大。
叛军的同党、兖州刺史徐遗宝(垣护之的妻兄,这关系有点乱)进攻垣护之驻守的历城(今山东济南)。一边是叛军压境,一边是亲戚关系,垣护之丝毫没有犹豫,亲自率领步骑兵混合部队,火速驰援。他留下老弱士兵守城,自己亲率精锐,在城外设下埋伏。当徐遗宝的军队来攻城时,伏兵四起,大破叛军。徐遗宝吓得弃军而逃,鲁郡随之平定。垣护之在处理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公私分明,赢得了朝廷的进一步信任。
随后,讨伐刘义宣的决战在梁山(今安徽和县以南,并非水浒的梁山)一带展开,双方水陆军力云集,尤其是水军战船,密密麻麻,连绵数百里,场面极其壮观,也极其压抑。
在这场关键的水战中,垣护之再次贡献了神来之笔。他仔细观察了叛军船阵的部署,发现敌方将艨艟巨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水上堡垒。这阵势,看起来固若金汤,但在垣护之眼里,却是绝佳的“烧烤”目标。他立刻给主帅刘义恭写信,提出了一个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的建议:“火攻!” 他详细分析了风向、水流和敌船布局,认为只要找准时机放火,定能让叛军的水寨变成一片火海。
刘义恭采纳了他的建议。次日,恰逢东南风起(真是天助我也),宋军派出满载易燃物的轻舟,趁着风势冲向叛军船阵。霎时间,梁山水域变成了一个超大型的露天烧烤现场,烈焰冲天,浓烟滚滚,叛军的战舰在火海中化为灰烬,士兵哭爹喊娘,溃不成军。此战,垣护之不仅亲自率军冲杀,他提出的火攻计策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战后庆功宴上,同僚们纷纷举杯向他致敬:“老垣,你这把火放得,简直是灶神爷附体,专业纵火一百年啊!”垣护之大概会谦虚地摆摆手,抿一口酒笑道:“家常便饭,不足挂齿,主要还是敌人给的机会太好。”
第四幕:边境“规划师”与职场“滑铁卢”
除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垣护之在国防建设和战略规划方面也展现出了独到的眼光,堪称一位“跨界”人才。
当时,宋孝武帝打算将青州(治所在东阳,今山东青州)和冀州(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的州治合并,共同镇守历城。这可是个涉及行政区划、军事部署、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朝廷上下争论不休,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
于是,孝武帝召集群臣开会讨论,相当于开了一场“青冀二州合并方案可行性论证大会”。会上,各方代表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轮到垣护之发言时,他既没有掉书袋,也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结合自己长期在北方边境驻防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番极具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
地理形势分析: 他首先指出,青州北部边境有巨大的水系(济水、黄河等)作为天然屏障,但边境线漫长,敌人(北魏)随时可能从任何一点渡河南下。历城地处要冲,是敌人南侵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屏护江淮的核心据点。
合并优势: 如果二州分开治理,青州州治远在东阳,距离前线太远,一旦有警,救援不及,容易各自为战,被敌人逐个击破。而将二州州治合并于历城,可以实现“公私忧寄,实为劳重”的效果——即集中资源和兵力,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威胁。
具体效益: 合并后,可以统一指挥,协调行动,避免内耗;可以节约行政和军事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使其不敢轻易南下。
这番分析,立足现实,逻辑清晰,利弊分明,简直就是一份古代版的《关于青冀二州州治合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建议》。满朝文武听了,估计很多原本反对的人都开始默默点头。宋孝武帝更是龙心大悦,当场拍板:“就按垣爱卿说的办!” 这项重要的边境防务政策就此确定。后世评论者或许可以调侃说,垣护之凭借这次出色的“ppt宣讲”,成功拿到了“刘宋集团边境项目总规划师”的头衔。
然而,即便是再辉煌的英雄,人生也难免有起伏和瑕疵。垣护之的晚年,就遭遇了仕途上的“滑铁卢”。他先后被任命为左卫将军、豫州刺史等要职,但不久就被人弹劾,罪名主要有两条。
“论列军功时怀有私情”: 大概是在评定部下战功、进行封赏时,未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有偏袒自己亲信或者收受好处的嫌疑。
“在所到之地大肆搜括、积聚财物”: 这问题就更严重了,指他在担任地方长官期间,利用职权,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积累了巨额财富。
这些指控,如果属实,那确实是他人生中难以抹去的污点。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具体细节,但结果是明确的:垣护之因此被免去所有官职,削除爵位,成了一个“白身”。这对于一生征战、功勋卓着的老将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的吃瓜群众们恐怕也是议论纷纷,有人扼腕叹息:“一世英名,毁于贪念!”也有人幸灾乐祸:“看吧,武将终究是粗人,不懂修身!”
不过,皇帝(此时已是宋前废帝或宋明帝时期)似乎终究还是念及他往日的功勋,并没有对他进行更严厉的惩罚(比如下狱或者处死)。而且,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想起了这位老将,重新下诏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一个荣誉性的高级文散官)。可惜,诏书还在路上,年已七十的垣护之,走完了他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一生,病逝于家中。
他最终获得了“壮侯”的谥号。按照谥法:“威德刚武曰壮”、“胜敌克乱曰壮”、“死于原野曰壮”、“好力致勇曰壮”。这个“壮”字,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勇猛果敢、战功赫赫的最佳概括。尽管晚年有污点,但历史最终还是肯定了他作为一代猛将的赫赫功业。
第五幕:历史群聊中的垣护之——颜值与实力的千古辩论
如果我们能拉一个包括古往今来历史评论家的“群聊”,关于垣护之的讨论一定会非常热闹。
官方定调(《宋书》作者沈约): “少倜傥,不拘小节,形状短陋,而气干强果。” 这算是官方五星好评,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小伙子年轻时豪迈不羁,虽然长得矮丑,但气质刚毅,行事果决,帅炸了!
家族荣耀评论员: “垣氏自宋至齐,世着武节。” 指出了垣护之所在的垣氏家族,在整个南朝宋、齐时期,都是以武功着称的将门,他算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古代“粉丝”: “观其谏到彦之之撤,断铁锁之围,非惟勇猛,亦深有智略,真国之于城也!”(看他劝谏到彦之不要撤退,以及砍断铁锁突围,不仅仅是勇猛,也很有智谋,真是国家的栋梁!)
古代“黑粉”: “晚节不保,贪墨营私,武人粗鄙之性难移,惜哉!”(晚年管不住自己,贪污受贿,武将的粗鄙本性难改,可惜啊!)
现代“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 “在门阀观念尚存的南朝,垣护之作为非顶级士族的武将,能凭借军功升至高位已属不易。其晚年的贪腐行为,既是个人品德的缺陷,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武将群体在缺乏制度约束下的普遍现象。我们应辩证看待,既不因其功而讳其过,也不因其过而掩其功。”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实力是最好的“颜值”
在“外貌协会”自古有之的社会里,垣护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气场和魅力来自于内在的才华、勇气和决断力。职场中,与其纠结于外貌焦虑,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用实力说话。
第二课:敢于发声,精准谏言
他两次在关键时刻向上司提出反对意见,虽然未被采纳,但展现了其独立思考和敢于担当的品质。在现代职场,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即便暂时不被接受,也可能在将来为你赢得尊重和机会。
第三课:危机处理大师的素养
黄河突围堪称古代危机管理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面对绝境,首先要保持冷静(“临危不乱”),其次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环境优势(湍急的黄河水),最后要果断行动,找到突破口(用长斧砍铁锁)。这放在现代,无论是处理商业危机还是个人困境,都有借鉴意义。
第四课:“跨界”思维的价值
他不仅能打仗,还能对边境防务提出真知灼见。这提醒我们,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也要培养跨领域的知识和视野,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和突破。
第五课:接受不完美,辩证看历史
垣护之并非完人,他有显着的功绩,也有确凿的过失。这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是复杂的、立体的。看待历史和我们身边的人,都应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学会理解和接受人性的复杂面。
尾声:他不完美,但足够真实;他不优雅,但足够硬核
站在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垣护之如同南北朝那片混乱星空下的一颗流星——或许不够完美无瑕,但绝对足够耀眼夺目。当他奋力抡起长斧,砍向那冰冷铁锁的瞬间,那矮小的身躯所迸发出的能量与光芒,足以照亮整条奔流不息的黄河,也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至今仍在史册中熠熠生辉。今人翻阅史书至此,仿佛仍能听见那一声穿越时空的、充满力量与决绝的断喝:“让开!你挡着我救国的路了!”
如果把他放到现代职场,垣护之可能就是那个总在项目会议上怼领导,但事后总被证明他是对的“刺头”项目经理;是那个在项目濒临崩溃时,能带领团队力挽狂澜的运营总监;同时也是那个在年终审计时,因为报销单和团队奖金分配问题,让财务和hR都头疼不已的“麻烦人物”。
他的身上,充满了这种矛盾和多面性。他会犯错,会冲动,可能还有点贪财;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总能挺身而出,用他的勇武和智慧,去争取胜利,去守护他认为值得守护的东西。
他不完美,但足够真实;他不优雅,但足够硬核。
当我们翻看《宋书》、《南史》里那段“少倜傥,不拘小节,形状短陋,而气干强果”的记载时,仿佛能看到一个矮壮的老将军,正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对后世调皮地眨眼:“看什么看?老子这辈子,活得痛快,打得精彩,值了!”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铁锁横江焰卷空,短身气压万艨艟。
谏台风雨孤臣泪,虎帐星河百战功。
未必封侯凭骨相,从来砥柱在心胸。
沧桑不改梁山月,犹送寒涛说旧烽。
又:略阳垣护之,身短气雄,刘宋名将也。元嘉北伐,尝以百舸断铁锁横江;梁山平叛,尤借火攻焚逆臣战舰。今赋《八声甘州》,取其黄河劈浪之勇、寒鸦谏草之忠,为壮侯作此苍茫注脚。全词如下:
问黄河铁锁几时销?横槊立中流。
看短衣劈浪,星驰电掣,裂帛惊虬。
谁信形骸瘦骨,气可贯斗牛。
千链崩涛里,一叶轻舟。
犹记滑台谏草,化寒鸦数点,啼破空谋。
纵梁山火炽,烧不尽乡愁。
叹龙骧、终归尘涴,剩苔封、箭孔认兜鍪。
西风外,有残碑在,雨打千秋。
http://www.hlys.cc/19882/5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