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州仙方记:刘宾客采药传薪(上卷)
推荐阅读:
快穿:那个炮灰我穿过
欢迎回档世界游戏
杨辰秦惜
联盟之无敌进化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拥有魔王基因的我,真没想吃软饭
奥特搞事日常
武临九霄
我的23岁美女总裁内
五岁宝宝炼神丹契万兽,无人能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朗州仙方记:刘宾客采药传薪楔子
唐元和初年,澧水畔的朗州刚过梅雨,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湿软的泥香。一辆乌篷船泊在渡口,船帘掀开,下来个身着青衫的男子,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却藏不住眼底的温厚——正是刚从连州调任朗州司马的刘禹锡。他牵着仆从的手,踩着水痕往城里去,耳中满是市井的喧嚷:挑着药草的货郎在叫卖“紫苏治咳”,卖布的妇人跟邻人念叨“孩儿夜哭,张婆婆给的艾叶包真管用”,街角老树下,几个老者围着个竹筐,正争论着筐里褐色种子的用法。
走到巷口,却见一群人围着个蜷缩的老妪。老妪满头白发枯如秋草,双手按着腰腹,疼得额头冒冷汗,嘴里喃喃着“腰杆要断了,夜里还尿多”。有人喊“去寻李郎中”,可李郎中昨日刚去了山里采药。刘禹锡蹲下身,摸了摸老妪的手,冰凉得像浸了溪水,又问了症状,老妪断断续续说“这毛病缠了三年,吃了不少汤药都不管用,就山里张阿婆给的‘两味药’,吃着能松快些,可阿婆上月走了,再也寻不到了”。
刘禹锡心里一沉。他在长安时,曾听太医提过“补骨脂”之名,说是能温肾,可只在宫廷方剂里见过,从未听闻民间也有用法。看着老妪痛苦的模样,再想想方才街头巷尾的药草声,他忽然生出个念头:朗州山多林密,百姓在山里讨生活,定藏着不少没被写进医书的方子。这些“口传的学问”,若能记下来,岂不是能救更多人?当晚,他在灯下铺开宣纸,写下“朗州采方录”五个字,窗外的澧水泛着月光,像是在为这桩心事添了几分澄澈。
上卷 一 澧水畔初闻奇药 竹屋里细究医理
刘禹锡到朗州不过半月,便褪去了官员的拘谨,常穿着粗布衣裳,跟着药农往城郊的竹溪村去。村里多是靠种茶、采药为生的人家,村口有棵老樟树,树下总坐着个穿蓝布短衫的老者,人称“陈翁”,手里总攥着个药篓,篓里常装着些褐色的籽儿,还有裂了壳的胡桃。
这日清晨,刘禹锡刚到樟树下,就见陈翁正给个中年汉子抓药。汉子叫周三,是村里的樵夫,弯腰弓背的,头发白了大半,说话时还带着喘:“陈翁,您再给我配点‘黑发药’,前儿吃了三副,夜里腰不疼了,就是头发还没见黑。”陈翁笑着从篓里抓出一把褐色种子,又剥了几个胡桃,放在石臼里捣成泥:“急不得,这‘补骨脂’是慢功夫。你常年在山里砍柴,风里来雨里去,肾里的阳气都被耗光了——肾管着头发,管着腰杆,阳气不足,头发就白,腰就酸。这补骨脂是温肾的,像给肾里添把火;胡桃是补肾的,像给火里添些柴,俩搭着用,才能把阳气补回来。”
刘禹锡听得入了神,上前作揖:“陈翁,晚辈刘禹锡,敢问这补骨脂的用法,可有讲究?”陈翁抬眼打量他,见他虽穿着粗布,却举止文雅,便笑着点头:“先生是城里来的官吧?这补骨脂得用酒泡过才好,酒能把它的温性带出来,再和胡桃泥混着,早晚用温水送服。周三这毛病,是‘肾阳虚’,除了吃药,还得少在露水里待着,多吃点小米粥养脾胃——脾胃好了,才能把药的劲儿吸收进肾里。”
刘禹锡赶紧从袖中掏出纸笔,一笔一画记下来。正写着,周三的媳妇跑来了,手里拎着个陶碗:“陈翁,您看我家那口子,昨儿吃了药,夜里居然能睡整觉了,也不用起夜了!”陈翁接过碗,里面盛着刚熬好的药汁,褐色的药汤里飘着几片胡桃仁。他舀了一勺尝了尝,对刘禹锡说:“你看,民间用这个,不只是‘壮阳’。周三起夜多,是肾不固水;腰酸痛,是肾不养骨。补骨脂能‘固肾缩尿’,胡桃能‘益精健骨’,这才是对症。”
刘禹锡看着周三夫妻俩的笑脸,忽然明白:宫廷里的医书只说补骨脂“温肾助阳”,却没说它还能治夜尿、健腰,更没提过和胡桃配伍的妙处。这些学问,都是百姓在日子里摸出来的,像澧水的泉水,悄悄流着,却滋养了不少人。他把陈翁的话仔细记在本子上,末了还画了个补骨脂的模样——叶子像槐叶,籽儿像芝麻,褐色的壳上带着细纹,倒有几分朴实的可爱。
上卷 二 山田边再遇病案 茅檐下深探配伍
过了几日,刘禹锡跟着药农往更深的山田去。那地方叫“核桃湾”,因满山都是核桃树得名,村里的人多会用核桃入药。刚到村口,就听见一阵低低的啜泣声,从一间茅草屋里传出来。
推门进去,只见个年轻妇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怀里抱着个襁褓,孩子饿得直哭。妇人的丈夫叫李二郎,急得直搓手:“先生,您快救救我媳妇!她生了娃刚半个月,就总喊腰痛,浑身发冷,奶也少得很,孩子都快饿瘦了。请了县里的郎中,开了些‘补血’的药,吃了也不管用。”
刘禹锡上前给妇人诊脉,手指搭在她腕上,只觉得脉象沉细,像没力气的溪流。他又摸了摸妇人的额头,也是凉的,便问:“你是不是总觉得膝盖冷?夜里睡觉,脚也暖不热?”妇人点点头,声音细弱:“是呢,连盖两床被子,脚还是冰的,腰像被石头压着,连坐起来喂娃都费劲。”
上卷 四 问药栏前聚乡邻 灯影下初赋诗句
又过了一月,刘禹锡在朗州府衙的东侧,设了个“问药栏”——一块木板挂在墙上,上面写着“凡有民间良方,皆可在此记录,亦可为乡邻解疾”。栏下放了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笔墨纸砚。
消息传出去,每天都有乡邻来。有来记录方子的,有来问病的,还有来送药草的。这日,一个老妇人牵着个五六岁的孩童来,孩子怯生生的,老妇人说:“先生,这娃总尿床,每晚都得换被褥,我试过不少法子都不管用,您给看看?”
刘禹锡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小肚子,又问:“孩子是不是平时爱怕冷?吃饭也不多?”老妇人点点头:“是呢,冬天总揣着手,一碗饭要吃半个时辰,人也瘦得很。”刘禹锡想了想,对老妇人说:“这娃是‘肾气不固’,肾管着‘膀胱’,肾气不足,膀胱就关不紧,所以才尿床。您可以用补骨脂三钱,胡桃两个,再加山药五钱,一起煮水给孩子喝,早晚各一次,喝半个月试试。”
老妇人有些犹豫:“补骨脂不是男人用的吗?孩子也能吃?”刘禹锡笑着解释:“补骨脂能‘温肾固涩’,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肾阳虚’、‘肾气不固’,都能用。只是孩子年纪小,用量要少,加山药是为了健脾,脾能养肾,还能防止补骨脂太燥,伤了孩子的脾胃。”
这时,之前见过的陈翁也来了,手里拿着一筐刚采的补骨脂,对刘禹锡说:“先生,您说的这个方子,我们村里也用过。前两年,张三家的娃也总尿床,他媳妇就用补骨脂炒黄了,和胡桃、山药一起磨成粉,拌在粥里给娃吃,没几天就好了。”说着,他还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补骨脂的生长周期:“这是我画的,啥时候播种,啥时候开花,啥时候采收,都记在上面,先生您要是用得着,就拿去。”
刘禹锡接过纸,心里暖暖的。他把方子写在“问药栏”上,又添了陈翁的种植笔记。不一会儿,围过来不少人,有个年轻的郎中说:“先生,我在长安时,曾见太医给皇室用补骨脂,只用来治‘阳痿’,却没见过这么多用法。没想到民间的方子,比宫廷里的还周全。”
刘禹锡听了,心里颇有感触。当晚,他在灯下整理这些日子的记录,看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病案、用法、炮制方法,还有陈翁画的补骨脂图,忽然有了写诗的兴致。他拿起笔,在纸上写道:“补骨脂兼胡桃肉,能令髭发转青青。”写完,又觉得不够,再添了几句,写的是补骨脂治夜尿、健腰、通乳的妙处。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照亮了“朗州采方录”几个字。刘禹锡看着本子,忽然觉得:他收集的不只是方子,更是百姓的日子——是周三砍柴时的腰酸痛,是产妇怀里孩子的哭声,是猎户雪地里的寒疝痛,是孩童尿床时的怯生生。这些日子里藏着的智慧,比任何医书都珍贵。他要把这些都记下来,让这补骨脂和胡桃的配伍,像澧水一样,一直流下去,滋养更多人。
这夜,朗州的风里,似乎都带着补骨脂和胡桃的温香,悄悄飘着,像在为这桩“采方传薪”的心事,添了几分绵长的诗意。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hlys.cc/19942/21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