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笑罢髭须绿:明贤药诗补骨记(下卷)
推荐阅读:
快穿:那个炮灰我穿过
欢迎回档世界游戏
杨辰秦惜
联盟之无敌进化
我的训练家模拟器
拥有魔王基因的我,真没想吃软饭
奥特搞事日常
武临九霄
我的23岁美女总裁内
五岁宝宝炼神丹契万兽,无人能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青娥笑罢髭须绿:明贤药诗补骨记下卷 一 稚子遗尿辨脾肾 加减方添山药香
嘉靖二十四年初春,斜塘镇的积雪刚化,“济世堂”药铺的门帘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掀开。一个身着蓝布裙的妇人抱着个五岁孩童闯进来,孩子的棉裤湿了大半,小脸冻得通红,还在小声啜泣。“苏先生,您快救救我的娃!”妇人是镇上陈木匠的妻子,名叫陈娘子,说话时眼泪直流,“这娃每晚都尿床,换三床被褥都不够,县里的郎中说‘肾虚难治’,我实在没办法了!”
苏墨卿赶紧让陈娘子把孩子放在凳上,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小手——冰凉得像攥着块雪,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白腻得像铺了层霜。“陈娘子,您别急,”苏墨卿温声说,“这娃不是单纯的肾虚,是‘脾肾阳虚’。肾主封藏,像个关水的闸门,脾主运化,像个输水的沟渠;闸门松了、沟渠堵了,水才会漏出来,也就是尿床。补骨脂丸能温肾固闸,还得加些山药、莲子通沟渠。”
陈娘子愣了愣:“山药和莲子?这是治小儿的法子吗?”苏墨卿笑着点头,从药柜里拿出些干山药片:“去年去胡桃村,王老栓说他孙子三岁时也总尿床,就是用山药熬粥喝好的。山药能健脾益气,莲子能固涩缩尿,俩搭着补骨脂丸,既能温肾,又能健脾,正好对症。”周老丈也在一旁补充:“我还听过‘山药养脾,脾旺则肾安’的说法,民间治小儿虚症,常把山药当‘药食’用,安全得很。”
于是,苏墨卿定下方子:补骨脂丸按原量,每天清晨用温水送服半颗(小儿用量减半);另外,用山药五钱、莲子三钱熬粥,每晚让孩子吃一小碗,粥里加半勺蜂蜜调味——孩子怕苦,加些蜜能让他愿意吃。陈娘子抱着孩子回去后,每天严格按方来,第三天傍晚就兴冲冲地来报喜:“苏先生,娃昨晚没尿床!今早起来,棉裤是干的!”
又过了七天,陈娘子带着孩子来药铺,孩子手里攥着个木雕小老虎(陈木匠做的),蹦蹦跳跳地说:“先生,我再也不用换湿裤子啦!”苏墨卿摸了摸孩子的头,见他脸色红润,手脚也暖了,心里满是欢喜。他把这个病案仔细记在本子上,特意画了个小小的粥碗,标注“小儿脾肾阳虚遗尿:补骨脂丸(减半) 山药莲子粥,十日痊愈”,还在旁边写了句注脚:“民间以山药为食养脾,实乃‘药食同源’之智,官修医书未载,当补之。”
这天夜里,苏墨卿对着案上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忽然觉得这本官修医书像幅留白太多的画——补骨脂丸的基础配伍是画的骨架,而民间的加减用法、药食搭配,才是让画生动起来的色彩。他想起陈娘子孩子的笑脸,想起王老栓说的“山药养脾”,越发觉得:要把这些“色彩”都填进书里,才算真的懂了这方子。
下卷 二 诗传江南引新案 史志寻踪证实践
暮春时节,书友柳彦臣要去杭州赴任,临行前特意来“济世堂”辞行。苏墨卿把自己写的补骨脂丸和诗抄了一份,递给柳彦臣:“彦臣兄,这方子和诗你带着,若是遇到有肾阳虚症状的人,或许能帮上忙。”柳彦臣接过抄本,笑着说:“墨卿兄放心,我定把这‘药诗佳话’传到江南去!”
过了两个月,苏墨卿收到柳彦臣的来信,信里写着一桩新病案:杭州有个书生赵德甫,年方三十,却总说头晕耳鸣,看书不到半个时辰就眼酸,连科举备考都受影响。柳彦臣给了他补骨脂丸的方子,还特意按苏墨卿的嘱咐,让他在丸药里加了麦冬——赵德甫体质偏阴虚,怕补骨脂的温性上火,麦冬能滋阴润燥。
“赵兄服了十日,耳鸣就轻了;服了一月,竟能通宵看书了!”信里还附了赵德甫自己写的和诗:“一卷诗方传浙西,补骨温肾耳鸣息。从今案上灯长明,不负寒窗十年期。”苏墨卿读着信,心里像灌了蜜——他的诗和方子,竟真的帮到了千里之外的人。
为了印证补骨脂在地方上的记载,苏墨卿特意去了吴县的县学藏书楼,翻找《吴江县志》。在“物产门”里,他终于找到了关于补骨脂的记载,只有短短七个字:“补骨脂,治腰痛。”苏墨卿拿着县志,忍不住叹气:“官修的史志只记了最基础的功效,却没说它能治耳鸣、遗尿、产后少乳,更没提和胡桃、山药的配伍——这些都是民间在实践里摸出来的,比史志详细百倍啊!”
他把县志的记载抄在病案本的扉页,旁边写着自己收集的五种病症和用法,又在后面加了句:“实践为先,文献为后;民间之智,当补文献之缺。”周老丈见了,笑着说:“墨卿,你这是要给县志‘补注’啊!要是往后的人看到你的本子,就知道补骨脂的用处有多广了。”
苏墨卿忽然生出个念头:他要把这些地方史志的简略记载、民间病案、加减用法都整理在一起,编成一本《补骨脂丸药诗注》,既要有医理,也要有诗文,还要有实践细节。他从藏书楼借了《便民图纂》(明代农书),里面虽提了补骨脂的种植时间,却没说炮制的讲究——比如酒炒、盐炒的区别,这些他都要在书里写清楚,让后人能照着用。
补骨脂丸的传承,恰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缩影:唐代郑愚或许是最早用它的文人,却只留下一首诗;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了基础配伍,却留白了加减与炮制;直到明代,苏墨卿收集了民间数十个案子,补充了盐炒、加山药、加麦冬等用法,才让这方子变得完整。而那些口口相传的炮制细节、药食搭配,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体现——百姓在日子里摸出的法子,经文人整理,终成传世的良方。
正如苏墨卿在书里写的:“民间之智,如补骨脂之根,深扎于土,默默滋养;文献之载,如补骨脂之花,需赖根之滋养,方得绽放。”这株从唐代传到明代的“补骨脂”,不仅治好了无数人的病,更留下了一段“药诗相融”的佳话——它告诉我们,传统医学的智慧,从来不在高高的庙堂,而在百姓的生活里,在文人的笔墨间,在代代相传的实践中。
赞诗
一剂良方跨宋唐,药诗唱和韵悠长。
补骨温肾除虚疾,加减随心显妙方。
史志留白民间补,实践为根文献扬。
莫道书生无济世,墨香药香满江南。
尾章
后世翻阅清代《医宗金鉴》,在“补益门”补骨脂丸的注里,竟看到了苏墨卿收集的病案——“小儿遗尿加山药,阴虚耳鸣加麦冬”,寥寥数语,却是对他民间实践的认可。而他写的和诗,也被收录进《江南诗征》,编者特意注了句:“此诗以药为魂,以诗为翼,传民间之智,乃中医药文学之佳作。”
如今,在苏州斜塘镇的“济世堂”旧址(今已改为中医药文化展馆),还陈列着苏墨卿《补骨脂丸药诗注》的复刻抄本,旁边摆着酒炒、盐炒的补骨脂,还有胡桃、山药等配伍药材。展馆的墙上,写着郑愚与苏墨卿的两首和诗,游客读着诗,听着苏墨卿采方的故事,总能明白:传统医学的生命力,从来不是刻板的理论,而是“实践—口传—文献—再实践”的循环,是百姓生活里藏着的智慧,是文人笔墨间传递的温情。
这株从唐代飘到今日的“补骨脂”,依旧散发着温肾的药香,也依旧传唱着跨时空的诗韵——它像一盏灯,照亮了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路,也告诉我们:最珍贵的智慧,永远在民间,在实践,在那些代代相传的烟火气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hlys.cc/19942/21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