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月港番药记:明清补骨通商传(上卷)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月港番药记:明清补骨通商传(上卷)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月港番药记:明清补骨通商传

  楔子

  明万历二十三年秋,漳州月港的潮水带着咸腥,漫过码头的青石板。海关衙署的檐角下,一面“市舶司”的杏黄旗在海风里飘着,衙役陈守义正蹲在案前,整理堆积如山的税单残片——这些泛黄的纸片上,记着从东洋来的苏木、胡椒、象牙,还有一行让他格外在意的字:“东洋药材:破故纸三百斤,税银二两”。

  “陈吏员,该去查验‘福顺号’了!”同事的喊声从码头传来。陈守义把税单塞进袖中,快步走出衙署。月港是明代唯一的民间通商口岸,番船挤在港湾里,桅杆像一片森林,吕宋的苏木、日本的硫磺、南洋的香料,从船上卸下来,堆在码头的货栈里,药香混着海腥,成了这港口最特别的气息。

  “福顺号”的船主是老船工林阿福,正指挥水手搬货,见了陈守义就笑着迎上来:“陈吏员,这次从吕宋带了些‘番补骨脂’,您要不要看看?比咱们本地的小,色黑,治腰痛管用得很!”他从货箱里抓出一把褐色籽儿,颗粒比黄豆还小,表皮泛着暗黑的光,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辛香。

  陈守义接过籽儿,想起上月衙署的老差役王伯——王伯腰痛得不能弯腰,夜里起夜三四回,林阿福给了他一小包番补骨脂,说用黄酒泡了炒,配胡桃仁吃。不过十日,王伯竟能提着水桶浇花了,还说“这番药比本地的补骨脂劲儿足”。

  “林船主,这补骨脂在吕宋多吗?”陈守义问。林阿福点头:“多着呢!吕宋岛的山边到处都是,当地人也用它治寒湿,说能‘暖腰腹’。我还带了本《东西洋考》,上面写着‘吕宋岛出补骨脂,色黑粒小’,跟这货一模一样!”

  陈守义摸出袖中的税单残片,上面“破故纸三百斤”的字迹还带着墨湿的痕迹。海风卷着番船的帆影掠过,他忽然觉得:这小小的番补骨脂,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吕宋的山野,一头拴着月港的码头,更拴着无数百姓的病痛与安康——而这税单上的数字,不过是这跨越重洋的医药缘分,最浅淡的一笔。

  上卷 一 月港税单记番药 吕宋商客说源起

  海关衙署的案头,陈守义把近半年的税单按日期排开,指尖划过“破故纸”的条目:从三月的“五十斤”,到五月的“一百二十斤”,再到九月的“三百斤”,番补骨脂的进口量像潮水般涨起来。他正琢磨着,门帘被掀开,一个戴竹笠、穿麻布短衫的汉子走进来,手里提着个藤筐,筐里装着番补骨脂。

  “小人是吕宋来的商贩吴阿旺,”汉子作揖道,“这是今年新收的补骨脂,特来报关。听闻陈吏员懂药,想请教您,这番药在漳州好不好卖?”陈守义请他坐下,倒了杯茶:“好卖得很!码头的船工、镇上的老户,都用它治腰痛、夜尿,就是不少人好奇,吕宋的补骨脂,怎么和咱们本地的不一样?”

  吴阿旺笑着从筐里抓出一把番补骨脂:“陈吏员您看,吕宋岛气候湿热,补骨脂长在山边的石缝里,晒足了日头,所以色黑粒小,药性更燥,治寒湿最灵。当地人进山打猎,淋了雨,就把补骨脂煮水熏腰,再配着椰子酒喝,当天就能松快。”

  “这倒和咱们中医说的‘肾阳虚’对得上,”陈守义摸着下巴,“肾主骨,肾阳虚了就会腰痛、怕冷;补骨脂温肾助阳,像给肾里添把火,吕宋的法子,倒和咱们民间的外用熏洗不谋而合。”正说着,衙署外传来脚步声,镇上的张阿婆拄着拐杖来寻陈守义:“陈吏员,您再给我匀些番补骨脂吧!上次用了,夜里起夜从三回减到一回,腰也不酸了!”

  张阿婆今年六十二岁,半年前得了夜尿多的毛病,吃了本地郎中开的药也不管用。陈守义给了她一小包番补骨脂,教她用黄酒泡三天,炒黄后磨粉,和胡桃泥混着吃。“阿婆您这是肾阳虚,封藏不住水,”陈守义解释,“番补骨脂劲儿足,比本地的更能固肾缩尿,您再吃半个月,保管能睡整觉。”

  吴阿旺看着张阿婆的笑脸,忽然说:“在吕宋,老人们也用这法子治夜尿,只是配的是菠萝蜜的核,不像这里用胡桃。没想到隔着重洋,用法倒差不多!”陈守义拿起《东西洋考》,翻到“吕宋岛”条目,上面只写着“出补骨脂,色黑粒小”,连半句用法都没有。他指着书页对吴阿旺说:“这书只记了‘有什么’,却没说‘怎么用’,你们吕宋的民间法子,可比这文献详细多了!”

  夕阳落在税单上,“三百斤”的数字被染成金红。陈守义把张阿婆的病案记在税单旁:“张妪,六十二岁,肾阳虚夜尿多,番补骨脂(黄酒泡炒) 胡桃仁,十日见效。”他忽然明白:这月港的税单,记的不只是贸易的数字,更是民间医药实践的脉络——先有船工、阿婆们的试用,才有补骨脂进口量的增长,而文献,不过是远远跟在实践身后的记录者。

  上卷 二 老药工辨番药性 水手痹痛得良方

  上卷 四 税单病案融实践 文献留白待补全

  万历二十四年春,陈守义把月港和泉州的番补骨脂税单、病案整理成册,取名《番药通商录》。册子的第一页,贴着那张“破故纸三百斤”的税单残片,旁边写着张阿婆的夜尿案;第二页记着郑二郎的痹痛案,画着番补骨脂加桂枝的配伍;第三页是王彦的耳鸣案,标注着“番补骨脂(黄酒泡五天) 枸杞子”。

  他拿着册子去月港的藏书楼,翻找《东西洋考》的刻本,发现书中关于补骨脂的记载依旧只有七个字:“吕宋岛出补骨脂”。“连‘色黑粒小’都没写全,更别说炮制和配伍了,”陈守义叹气,“这文献,真是赶不上实践的脚步。”

  藏书楼的老秀才听了,笑着说:“陈吏员,你这册子倒是能补《东西洋考》之缺。上月有个福州的药商来,说想把番补骨脂运到福州,却不知道怎么炮制,你这册子要是印出来,肯定能帮不少人。”陈守义眼前一亮:“是啊!我可以把册子抄几份,送给月港、泉州、福州的药铺,再交给市舶司,让他们在税单后附用法,这样番商和药铺都方便。”

  他回到衙署,就开始抄录《番药通商录》,抄到“小儿遗尿”时,忽然想起镇上的李娘子——李娘子的儿子三岁,总尿床,用番补骨脂加山药煮粥,五天就好了。“这也是个好案子,得加上!”陈守义赶紧补记:“李童,三岁,脾肾阳虚遗尿,番补骨脂(盐水炒) 山药粥,五日痊愈。”

  正抄着,林阿福从吕宋回来,带来个新消息:“陈吏员,吕宋的西班牙商人也想卖补骨脂到中国,说他们那里的补骨脂和吕宋本地的一样,还能走广州的航线!”陈守义心里一动——广州是清代重要的通商口岸,若是番补骨脂能到广州,说不定能惠及更多人。他把这个消息记在册子的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番船,标注“广州航线待查”。

  夕阳透过衙署的窗,落在《番药通商录》上,墨迹渐渐干了。陈守义摸着册子上的病案和税单,忽然觉得:这小小的番补骨脂,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明清通商的繁华,更照见了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民间的实践先于文献,贸易的交流丰富实践,而他,不过是这智慧长河里,一个记录者、传播者。

  海风从月港的码头吹来,带着番船归航的帆影。陈守义知道,这《番药通商录》的故事还没结束,番补骨脂的航线,还会从月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而那些藏在实践里的医药智慧,也会跟着潮水,继续流淌,滋养更多岁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http://www.hlys.cc/19942/21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