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这…这简直是奇迹!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凌晨三点,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睡梦中时,直播间的人数却达到了峰值。

  屏幕上,滚动着一条条弹幕:

  “这声音,像极了老家屋檐下的风铃……”

  “听着听着,手就自己打起了拍子,根本停不下来……”

  “我是个夜班工人,每天都睡不着,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无比的平静……”

  “我是个失眠的老人,已经好几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回到了童年……”

  “我是个值勤的哨兵,每天都感到孤独和寂寞,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林小满看着屏幕上的弹幕,眼眶渐渐湿润了。

  她截了几张图,保存了下来。

  没有发朋友圈,也没有发微博。

  只是默默地将它们存入了一个名为“无人听见的共鸣”的文件夹里。

  另一边,周晓芸正主持着一场非遗评审会。

  会议的主题是“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份名为“城市早市叫卖声谱系”的提案,再次被驳回。

  “理由还是老一套,无乐理支撑,无法标准化,不具备传承价值。”

  一位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冰冷地说道。

  周晓芸听着这些话,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们只知道用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一切,却忽略了文化最本质的生命力。

  “难道,只有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文化,才配得上被保护吗?”周晓芸在心里默默地问着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

  “各位专家,我这里有一段音频,请大家听一下。”

  说着,她打开个人平板,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一段由各种各样的声音组成的“交响乐”。

  有修鞋摊的敲打声,有早点铺的叫卖声,有环卫车的提示音……

  这些声音,都是她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全省各地,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

  她没有告诉专家们,这些声音的来源。

  她只是平静地问道:“如果文化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才能进门,那我们保护的,还是活着的东西吗?”

  全场一片沉默。

  那些专家们,都愣住了,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声音,也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竟然也能构成如此动人的乐章。

  最终,那份“城市早市叫卖声谱系”的提案,被搁置了。

  周晓芸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成功,但至少,她已经尽力了。

  她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无人听见的声音”,那么,文化的种子,终将会生根发芽。

  在甘肃民乐县静音亭管理员的屋中,陈伯已经很久没有醒来了。

  村民们感到有些担心,便结伴来到静音亭探视。

  只见他躺在床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那根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拐杖,拐杖的另一端,轻轻地搭在铜锅的边缘。

  他的呼吸很微弱,但却很有节奏,仿佛与铜锅的震动同频。

  老吴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幕,立刻制止了想要上前抢救的村民。

  “别动他,让他走完最后一段。”

  老吴的声音很轻,但却充满了坚定。

  村民们虽然不解,但还是听从了他的安排。

  他们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陈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渐渐升起,晨光洒满了整个静音亭。

  突然,铜锅开始嗡鸣起来。

  那声音很轻,很柔,就像是一位母亲在轻声哼唱着摇篮曲。

  陈伯的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个安详的笑容。

  紧接着,铜锅里传出了一段极轻的哼唱——那是陈伯年轻时在部队学的军号调。

  经过三十年扫地节奏的打磨,它已经化为了“甲五·终章”的前奏。

  歌声渐渐停止,陈伯也停止了呼吸。

  铜锅嗡鸣三声,如同送行一般。

  老吴缓缓地走到陈伯的床前,轻轻地合上了他的双眼。

  陈伯走了,带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带着他对这口铜锅的眷恋,带着他对那“无人听见的声音”的执着。

  几天后,在陈伯的葬礼上,老吴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看着陈伯的棺木缓缓地被放入墓穴。

  他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感慨。

  葬礼结束后,老吴独自一人来到小溪边。

  他默默地将自己用了大半辈子的工具,一件一件地沉入溪底。

  锤子、凿子、钳子……

  所有的工具,都静静地躺在了溪底,与泥沙融为一体。

  最后,老吴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铁丝钳,紧紧地握在手中。

  他凝视着远方,

  “咔嚓”一声,老吴用铁丝钳夹断了一根不起眼的铁丝……

  老吴手起钳落,“咔嚓”一声,像是在跟过去做个了断。

  工具都沉了,手艺也该放下了。

  现在,该是“它”自己折腾的时候了。

  当晚,西北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向静音亭。

  村民们在睡梦中被一阵突如其来的轰鸣惊醒,那声音粗犷、奔放,像是沉睡多年的雄狮终于苏醒,一嗓子吼出了积攒了百年的闷气。

  “卧槽!什么情况?地震了?”有人揉着惺忪睡眼,探头望向窗外。

  只见远处静音亭的方向,隐隐有金光闪烁,那声音正是从那里传来的。

  “这铜锅…炸了?”村里懂点玄学的王老汉,掐指一算,惊呼道:“这是要出神仙啊!”

  远在省城的林小满,刚准备眯一会儿,就被这穿透力极强的声音瞬间唤醒。

  “这…这音色?!”她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抄起录音设备就往外冲。

  “关键时刻掉链子?!”林小满看着空空如也的电量格,欲哭无泪。

  这感觉,就像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

  但她很快释然了,反而笑出了声。

  也好,就让这声音,好好地刻在她的脑子里吧,用耳朵,用心,去记录这无法复制的共鸣。

  静音亭内,老吴巍然不动,任凭风雨抽打着他的脸庞。

  他抬头望着被雨水冲刷得越发锃亮的铜锅,感受着那股蓬勃的生命力。

  手中的钳子,被他紧紧握住,仿佛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更迭。

  又轻轻一合,咔嚓!

  最后一根人为连接,断了!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猛;锅,越鸣越响!

  仿佛在宣告:老子现在,自己活着了!

  谁也别想再定义我!

  西北风肆虐后的第三天,天空难得放晴。

  老吴拄着那根陪伴他多年的老榆木拐杖,颤巍巍地向后山走去。

  经过一夜暴雨的洗礼,山路泥泞不堪,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这老胳膊老腿,怕是要散架咯。”他自嘲地嘟囔着,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静音亭孤零零地立在山顶,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走近了,老吴才发现,那口曾经光亮如新的铜锅,此刻已是绿意盎然,表面覆满了厚厚的青苔,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锅沿也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痕,像是被风雨侵蚀的伤口,却丝毫没有影响它那低沉而悠扬的鸣叫。

  风吹过,铜锅便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在与山风对话,又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老吴缓缓蹲下身子,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铜锅冰冷的表面。

  他的目光落在了当初亲手钉入树干的铜钉上——如今,树皮已经将它们完全包裹,仿佛从树干里长出了一枚枚金属的果实,闪烁着奇异的光泽。

  “这玩意儿,倒是挺会找地儿扎根。”老吴咧嘴一笑,露出了缺了几颗牙齿的牙床。

  他没有动手去清理铜锅上的青苔,也没有尝试修复那道细微的裂痕。

  只是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干粮,就那么坐在亭子边,一口一口地啃着。

  铜锅的鸣叫声断断续续,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如同老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闲聊着。

  老吴听着听着,嘴角便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知道,这口铜锅,已经不再是他亲手打造的装置,而是真正成为了这座山的一部分,与山川草木融为一体,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歌唱。

  “也好,也好,就让它自己折腾吧。”老吴心想。

  远在省城的林小满,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她将那段凌晨三点录到的“沉默直播”原始音频导入频谱分析软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就不信,这声音会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她暗自嘀咕道。

  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比对,她终于发现,在那段看似杂乱无章的环境声中,竟然隐藏着某种规律性的波动——这些波动的频率,与铜锅在不同温湿度下的震动频率完全吻合!

  “我去!这是什么鬼?”林小满惊呼一声,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她连忙翻箱倒柜,找出了老吴早年维修静音亭时留下的手绘“声纹图”。

  这张图纸,详细记录了铜锅在各种状态下的声音特征,是老吴多年经验的结晶。

  当她将声纹图与频谱分析结果进行比对时,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铜锅的声音,已经完全脱离了人为的调校,进入了一种自然共振的状态!

  “这…这简直是奇迹!”林小满激动得语无伦次。

  喜欢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http://www.hlys.cc/22333/5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