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粤语诗鉴赏集 >第806章 《解构与重构:粤语诗<真同假嘅道路>的辩证美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806章 《解构与重构:粤语诗<真同假嘅道路>的辩证美学》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真同假嘅道路》(粤语诗)

  文\/树科

  道嘅真,有我哋

  同埋我哋嘅冚唪唥嘅

  路嘅假,佢谂啫

  咪噈喺揾我哋上道……

  我哋嘟喺道嘅心度

  道嘟喺我哋嘅心度

  路呢?路几大

  路嘟系有狭隘嘅……

  真嘅,假嘅

  噈睇佢着唔着装嘅

  道啊,真到一丝唔挂哈

  我哋噈系皇帝嘅新衣……

  《树科诗笺》2025.3.11.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粤语诗<真同假嘅道路>的辩证美学》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真同假嘅道路》以独特的语言形态与哲学思辨,开辟出一方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粤语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其俚俗与典雅交织的特质,在诗歌中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基因,更成为解构传统诗学、重构意义体系的锐利工具。这首诗通过对 “道” 与 “路”、“真” 与 “假” 的辩证书写,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推向极限,在看似碎片化的表达中,构建起一个充满智性光芒的哲学场域。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突围: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生

  在诗歌创作中,语言从来不是透明的媒介,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真同假嘅道路》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语言霸权,展现出独特的语言张力。诗中 “冚唪唥”“谂啫”“噈喺”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不仅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更在语言层面制造出陌生化效果。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个词汇的独特韵味,从而延长了审美体验的时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粤语的口语化特质在诗中得到充分发挥,将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对话般的亲切表达。“道嘅真,有我哋 \/ 同埋我哋嘅冚唪唥嘅 \/ 路嘅假,佢谂啫 \/ 咪噈喺揾我哋上道……” 这种看似随意的语言组织,实则暗藏玄机。口语的直白与哲学命题的深邃形成强烈反差,消解了传统诗歌中高高在上的 “诗意” 姿态,使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语言策略,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 “去中心化”“去崇高化” 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当代诗人对传统诗学的反叛与创新。

  然而,粤语方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展示,而是对语言本质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化语境下,标准化语言的普及使语言的丰富性逐渐丧失。树科以粤语写诗,是对语言同质化趋势的抵抗,更是对语言多样性的坚守。通过粤语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诗歌构建起一个独立于主流语言体系之外的意义世界,使读者重新审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意象的辩证与悖论:道与路的哲学图景

  “道” 与 “路” 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诗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诗中 “道嘅真” 与 “路嘅假” 形成鲜明对比,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辩证结构。“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具有永恒、绝对的属性;而 “路” 则更侧重于具体的路径、方法,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然而,在树科的诗中,这种传统的二元对立被打破,“道” 与 “路” 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我哋嘟喺道嘅心度 \/ 道嘟喺我哋嘅心度 \/ 路呢?路几大 \/ 路嘟系有狭隘嘅……” 诗人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句式,揭示了 “道” 与 “人”、“路” 与 “局限” 之间的内在联系。“道” 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紧密相连;“路” 无论多么宽广,终究摆脱不了狭隘的本质。这种对 “道” 与 “路” 的重新诠释,颠覆了传统哲学中对二者的认知,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哲学视角。

  诗中 “真” 与 “假” 的辩证关系同样耐人寻味。“真嘅,假嘅 \/ 噈睇佢着唔着装嘅 \/ 道啊,真到一丝唔挂哈 \/ 我哋噈系皇帝嘅新衣……” 诗人以 “皇帝的新衣” 这一经典寓言为喻,揭示了 “真” 与 “假” 的相对性。所谓的 “真”,往往只是一种集体认同的幻象;而 “假”,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具有真实的价值。这种对真假的质疑,与庄子 “齐物论” 中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的相对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

  意象的悖论性在诗中还表现为 “道” 的双重性。“道” 既是真理的象征,又与 “皇帝的新衣” 这一充满荒诞色彩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这种矛盾的意象组合,使 “道” 的神圣性被消解,暴露出其背后隐藏的虚无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 诗中的 “道” 不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人类主观建构的产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三、诗学困境与突围:后现代语境下的诗歌书写

  《真同假嘅道路》的创作,正处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在后现代语境中,传统的宏大叙事被消解,中心主义被解构,一切价值和意义都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建构的困境。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树科的诗歌创作,正是对后现代诗学困境的积极回应。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和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规范和意义体系,展现出强烈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然而,这种实验并非无目的的狂欢,而是对诗歌本质的深入探索。诗人试图通过语言的解构与重构,寻找一条突破后现代诗学困境的道路,重新赋予诗歌以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语言的自觉反思和对意义的执着追求。尽管诗歌的形式充满了碎片化和不确定性,但在这种混乱的表象下,隐藏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将混乱与秩序、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创作手法,使诗歌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也构建起新的意义体系。正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说:“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肯定,一种投入,也是一种承诺。” 树科的诗歌创作,正是对这种解构主义精神的践行。

  然而,后现代诗歌的突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解构一切的同时,如何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如何在碎片化的表达中保持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当代诗人面临的共同难题。《真同假嘅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诗歌中过于依赖方言可能会影响其传播范围,碎片化的表达也可能使部分读者难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诗人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四、结语:在真假之间寻找诗意的栖居

  《真同假嘅道路》以独特的粤语方言、辩证的意象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首诗中,树科通过对 “道” 与 “路”、“真” 与 “假” 的辩证书写,揭示了语言、现实与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出对传统诗学的反叛与创新。尽管诗歌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诗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真假难辨、价值多元的时代,诗歌的使命或许就在于不断追问、不断探索,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诗意的栖居。树科的《真同假嘅道路》,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载体;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http://www.hlys.cc/22835/10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