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三国之匡扶天下 >第352章 禀主公,此役所获,实乃巨万!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52章 禀主公,此役所获,实乃巨万!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初平三年的深秋寒意,已悄然笼罩了关中大地。

  长安城,十二座巍峨城门在绞盘沉重的吱呀声中,被一股沛然巨力缓缓推开。

  堵门多日的土石瓦砾已被彻底清除,运往城外;破损的包铁城门重新钉上了厚实的木板,刷上桐油,虽不复旧日辉煌,却也显出几分坚韧的生气。

  王匡披着一袭玄色大氅,在亲卫的簇拥下,策马缓行于长安城的御道之上。

  马蹄踏在清扫过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

  他勒住缰绳,目光扫过两侧残破的坊市、焦黑的梁柱,以及偶尔从断壁残垣后探出的、带着惊惶与期盼眼神的面孔,心头不由得涌起万千感慨。

  “十年了……”

  王匡低声喟叹,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有些飘渺,“记忆中上次至此,尚是游学少年。彼时长安虽非帝京,然两百年帝都之底蕴犹在,闾阎扑地,商旅辐辏,百姓虽非人人富足,面上却多有安泰祥和之色。何曾想,再见竟是这般光景!”

  眼前的长安,疮痍满目。

  曾经象征帝国至高威严的长乐、未央两宫,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焦黑的木料斜插在瓦砾堆中,如同巨兽折断的肋骨,无声诉说着董卓西迁、李郭乱兵带来的无尽劫难。

  王匡策马行至未央宫前殿的废墟之上,目光落在那张被推倒的九龙金漆御座。

  几个亲兵在王匡示意下,费力地将这沉重的象征物扶正。

  王匡翻身下马,缓步上前,伸出手掌,细细摩挲着冰冷而华贵的龙椅扶手。

  触手所及,是精雕细琢的蟠龙纹路,细腻温润的金漆下,仿佛还残留着昔日帝王的气息。

  他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此乃国器,不可久弃于此。命人细心包裹保护,运回安邑!”

  一旁的亲卫统领张绣躬身应诺:“主公放心,必不损其分毫!”

  安邑行宫那张龙椅虽也是上品,但论规制、论气派、论那份沉淀了洛阳帝都与长安旧宫的双重底蕴,远不及眼前这张。

  王匡没有说出口的是,他总觉得这张龙椅更“顺眼”。

  人言可畏。

  略一思忖,王匡又道:“本侯行辕,不必设在长乐或未央宫中。传令下去,收拾丞相府,即日起入驻!”

  丞相府,这座见证了汉初萧何、曹参运筹帷幄,陈平奇谋定策,周勃安刘定鼎,公孙弘经国济世,霍光辅政中兴,乃至那位同姓的王莽也曾短暂停留的古老府邸,虽也历经战火略显颓败,但其格局尚存,位置绝佳,正处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既能彰显身份,又不至于落人口实,惹来僭越非议。

  进驻丞相府的头几日,陈宫与荀攸两位心腹谋士,便如同上了发条的机杼,日夜不停地运转起来。

  清理府库、点验缴获、安抚流民、登记造册……

  事务繁杂如乱麻,直忙得二人脚不沾地,案牍堆积如山。

  幸而远在晋阳的镇北将军府长史程昱早有预料,及时派来了百余名精干的文吏襄助,大大缓解了压力。

  这日午后,陈宫与荀攸联袂求见,二人脸上虽带着连日操劳的疲惫,眼神中却难掩兴奋与激动。

  步入王匡处理公务的厅堂,陈宫将一卷厚厚的简牍恭敬呈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主公,府库及各处缴获,总算初步清点完毕了!”

  王匡放下手中批阅公文的笔,抬眼看向二人:“哦?公台、公达辛苦了,成果如何?”

  荀攸上前一步,语速略快,清晰地禀报道:“禀主公,此役所获,实乃巨万!计有:

  金: 十三万金!

  布帛: 三万匹!

  玉器、珠宝、珍玩: 堆积如山,尚在分类清点,难以计数!”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继续道:

  粮草: 十万石!

  军械:

  精良铁甲,七百领!

  各式皮甲,九千领!

  刀、矛、戟、戈等长短兵器,逾五万件!

  弓弩,八千余张!

  箭矢,十万余支!”

  随着荀攸一项项报出数字,王匡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漾开,最终化为一声压抑不住的畅快大笑:“哈哈哈!好!好一个长安!”

  随后又叹息道:“李傕、郭汜,搜刮聚敛,竟至于斯!”

  声音在略显空旷的厅堂内回荡,一股志得意满的味道。

  陈宫捻须笑道:“此皆赖主公英明神武,将士用命,方能一举克复长安,尽收此巨资!实乃天助主公!”

  “嗯,”王匡收住笑声,眼中精光闪动,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此等缴获,自然不能独享。”

  “段煨、马腾二位将军,此番出兵助战,功不可没。若无他们在外浴血奋战,牵制李傕,我军入城亦不会如此顺利。当各赐万金,以彰其功!”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陈宫和荀攸,“至于余下之金……嗯,便按三万金计吧。其中一半,需上缴安邑国库,以贺陛下收复长安旧都之喜。另一半,则留作此番将士封赏抚恤之用。二位以为,如此处置可还妥当?”

  陈宫与荀攸何等机敏之人,瞬间便明白了王匡的深意。

  荀攸立刻接口,语气沉稳而理所当然:“主公英明!段、马二将,确应厚赏。至于缴获,经我等再三核实,确为黄金五万斤。如何处置,自是主公定夺,我等遵命便是。”

  陈宫也抚掌道:“正是此理。一万五千金用于抚恤伤亡、犒赏三军,足显主公体恤将士之心。其余归入府库,亦是正理。”

  三人目光交汇,彼此心照不宣地微微一笑。那“消失”的八万金,正是王匡接下来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的及时雨。

  王匡敛起笑容,正色叮嘱道:“公台,参与清点核验之人,务必严下封口令!此中数目,绝不可有丝毫泄露。否则,后患无穷!”

  他深知这笔横财的分量,足以让任何人眼红心跳。

  陈宫神色一肃,拱手郑重道:“主公放心!宫深知此事利害攸关,参与清点者皆是心腹可靠之人,宫已亲自告诫,必无疏漏!”

  “甚好!”王匡满意地点点头,“速速将犒赏所需之册整理清楚。三日后,本侯要在霸城门下,大飨三军,论功行赏!”

  “喏!”陈宫、荀攸齐声应命,但脸上又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苦笑。

  按王匡先前定下的赏格:

  “阵斩一人,赏千钱;阵斩十人,赏万钱,并擢升一级!”

  此战歼敌近四万,光是这笔赏钱就需近四千金!

  再加上抚恤伤亡、各级军官的额外封赏,所需钱粮物资堪称海量。

  更别提那繁琐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军功核对、人员登记、钱粮发放工作。

  纵然有程昱派来的百余名干吏相助,这工作量也足以让人累脱一层皮。

  然而,此乃收拢军心、激励士气的关键,再难也必须办好。

  就在陈宫、荀攸为封赏之事焦头烂额之际,长安城中那些侥幸躲过李郭乱兵屠戮的大小官吏、富商巨贾,仿佛冬眠苏醒的蛇鼠,开始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

  他们换上了压箱底、尚未被完全抢走的最好衣冠,备上些勉强凑出的礼物,或许是几匹残存的绢帛,或许是一两件未被搜刮走的玉器,结伴来到丞相府门前,求见这位车骑将军、平陶侯。

  王匡心知肚明,这些人无非是来探探风向,寻求安稳。

  他并未怠慢,在丞相府偏厅设下简单茶点,以一副和煦亲民的姿态接见了他们。

  厅堂内,气氛起初带着几分拘谨和惶恐。

  为首的几位老者颤巍巍地代表众人发言,无非是些“感念将军救命之恩”、“长安得复,全赖将军神威”、“将军实乃长安再生父母”之类的溢美之词。

  王匡面带微笑,坦然受之,言语间谦逊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言重了。王匡身为汉臣,讨逆安民,分内之事。长安遭此大劫,百废待兴,还需诸位乡贤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啊!”

  众人闻言,连忙躬身应和:“将军但有差遣,我等义不容辞!”

  王匡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

  放下时,脸上的笑容更盛,语气却带着一种不容推拒的意味:

  “长安凋敝,文脉几绝。本侯每每思之,痛心疾首。欲使关中重现文华,非兴学重教不可。故而,本侯有意……”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见他们都屏息凝神,才缓缓道:“在西郊太液池畔,择一风水上佳之地,兴建一所‘长安书院’,为关中子弟重开求学问道之门!”

  此言一出,厅堂内瞬间一片寂静。

  那些官吏、富商脸上的谄媚笑容瞬间凝固,心中暗暗叫苦不迭:刚被李傕郭汜刮去一层皮,家中存粮金银十去其四,这还没喘过气来,又要“捐资兴学”?

  这王车骑的手腕,比之乱兵也未见得软多少啊!

  王匡将众人的脸色变化尽收眼底,却不以为意,反而抛出了更大的诱饵:“诸位放心,此书院非比寻常。本侯将延请海内闻名之大儒硕学坐镇讲经,其规格待遇,比同本侯在河内所设之‘云台山书院’!诸位的子弟若有向学之心,亦可优先入院受教。”

  看到一些富商眼中开始闪烁意动的光芒,王匡话锋一转,声音拔高了几分:“更紧要者,书院学子,无论出身!只要学有所成,本侯必量才录用,授以官职!”

  此言一出,那些商人的眼睛就亮了!

  王匡趁热打铁,继续画下更大的蓝图:“诸位试想,偌大关中,上百城池,大小官吏皆有空缺。新都安邑之中,陛下身边,亦常感人手不足。陛下已有旨意,欲重修东都雒阳,此乃百年大计!方方面面,何处不需经验丰富、忠心可靠的干吏?人才难得,本侯亦是求贤若渴啊!”

  此言一出,那些大小官吏眼睛也亮了!

  关中残破,多少城池官吏空缺?

  安邑新都、雒阳重建,更是需要大量人手!

  若能送子弟入此书院,岂不是一条直达天听的青云捷径?

  这番话彻底击中了在场官吏和富商心中最深的渴望。

  富商们想着让子孙摆脱商贾贱籍,步入仕途。

  官吏们则想着为家族子弟谋取更好的出身和前程。

  短暂的沉默后,人群中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响应:

  修!必须大修特修!

  修出一座关中第一书院来!

  “将军高瞻远瞩!兴学育才,功在千秋!修!必须修!”

  “对!要修就修一座配得上长安,配得上侯爷气魄的书院!

  王匡笑着摇头:“应该修一座天下第一大书院! ”

  众人惊愕。

  天下第一大!?

  那得要多少金钱?

  王匡看着有些不踏实的众人,又抛出了最后一记重锤:“诸位有此公心,实乃长安之幸,大汉之幸!本侯在此承诺,书院落成之日,必于正门之前,立一‘万世流芳善碑’!凡为此书院捐资助学者,按照多寡顺序,将其姓名、字号、籍贯、家族,铭刻其上!使其功绩,昭示后人,传颂百世,千年不朽!”

  “流芳百世!千年不朽!”

  这八个字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入书院读书是子孙的福祉,而这刻碑留名,那是自己的无上荣耀!

  与这份青史留名相比,眼前出些钱财又算得了什么?

  “修!倾家荡产也要修!”

  “对!修一座天下第一等的书院!方不负将军厚望!”

  “谢车骑将军恩典!谢平陶侯!谢王公!”

  一时间,厅堂内感激涕零之声不绝于耳。

  看着这些争先恐后表示要慷慨解囊的人们,王匡心中哂笑:看看,让他们出钱,还得谢谢咱。
  http://www.hlys.cc/23780/3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