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4章 算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会议室的空气凝滞。

  “不行。”

  坐在长桌首位的男人,是主管生产的王副厂长。他把JY1后续改进型的风洞测试申请推回到桌子中央。

  “王厂长,我们的时间很紧。”杜宇泽开口。

  “小杜,不是我为难你。”王副厂长捏了捏眉心,“厂里的小风洞,排期已经到明年六月。别说你们的改进型,就是几个成熟项目的例行测试都得见缝插针。”

  “那国家级的风洞呢?HF-03或者FL-08?”沈青云忍不住问。

  王副厂长看了他一眼,像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申请报告我半个月前就帮你递上去了。你知道上面怎么回复的吗?‘原则上支持,请按流程排队’。这个队要排多久,一年?两年?谁也说不准。”

  老李在一旁闷声不响,这个结果他早就料到了。这就是现实,技术突破永远被资源和流程的枷锁捆着。

  “也就是说,路被堵死了。”杜宇泽的结论简单直接。

  “是堵死了。”王副厂长摊开手,“除非你们能自己变出一个风洞来。我的建议是,放缓改进型和轻型机的预研,先把JY1现有批次的生产任务保证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用生产换研发,等于用今天换明天。”杜宇泽说,“等到明天,我们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

  “那你想怎么样?”王副厂长有些不耐烦,“我这里没有资源,这就是结论。没有风洞数据,你们的设计就是空中楼阁。总不能拿原型机和试飞员的命去赌吧?”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沈青云感到一阵无力。他们解决了电磁兼容的“内患”,却被风洞这个“外患”一巴掌拍回了原地。王副厂长的话虽然刺耳,却是事实。没有经过充分风洞验证的飞机,就是个飞行棺材。

  “如果,”杜宇泽忽然开口,“我们可以不用传统风洞呢?”

  所有人都看向他。

  “你说什么?”王副厂长皱起眉。

  “我说,我们可以把JY1本身,变成一个移动的风洞。”

  “胡闹!”老李第一个拍了桌子,“小杜,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什么叫把飞机变成风洞?你想干什么?”

  “这不叫胡闹,这叫飞行测试数据辨识。”杜宇泽无视了老李的激动,转向王副厂长,“简单来说,就是让飞机飞起来,通过精确控制一系列机动动作,用机载传感器实时采集飞行状态数据,然后通过算法反向解算出气动参数。”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就是一个‘飞行风洞’。”

  会议室里死一样的寂静。

  沈青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个概念,比三天前那本《分布式模块化航电架构基础概念》还要疯狂。那本书至少还在理论范畴,而杜宇泽现在说的,是要用价值数亿的原型机和一条人命去实践一个闻所未闻的理论。

  “你疯了。”王副厂长吐出三个字。他不是在骂人,像是在陈述一个诊断结果。“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用机载传感器?那些传感器的精度够吗?你知道做这种测试,飞机需要飞到什么极限状态吗?大攻角,高侧滑,甚至进入失速边界!你这是在让试飞员玩命!”

  “传感器的物理精度或许不够,但我们可以用软件来补偿。”杜宇泽的语速不疾不徐,“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还有高阶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把误差修正到可用范围。至于飞行状态,我们不需要一步就到失速边界。可以从最安全的包线开始,逐步扩展。每一次飞行,都能为下一次飞行提供更精确的模型。”

  “算法?你说的这些算法,哪本教科书上有?谁验证过?”老李追问,他的脸涨得通红。

  “没有教科书,我们自己写。没有验证,我们自己去验。”

  “拿什么验?拿01号原型机去验?”老李的声音都在发颤,“小杜,那上面坐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

  “我没说现在就上人。”杜宇泽转向沈青云,“我们那套无人机飞控,不是还在吗?”

  沈青云心里一动。他明白了杜宇泽的思路。先用无人机平台验证算法和测试流程的安全性。

  “无人机和JY1的气动外形、重量、惯量天差地别,数据有什么参考价值?”王副厂长立刻反驳。

  “验证算法,不是验证气动。”杜宇泽回答,“我要证明的是,‘飞行风洞’这个方法本身是可行的。只要方法可行,把模型换成JY1,只是参数问题。”

  “参数问题?”王副厂长冷笑,“飞机设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到你这就成了参数问题?杜宇泽,我发现你越来越狂妄了。你是不是觉得,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就可以无视所有工程规律和安全准则?”

  “我尊从规律,但不是它的奴隶。”杜宇泽迎着王副厂长的逼视,“厂长,我们来算一笔账。排队等风洞,项目停滞一到两年,我们的轻型机项目直接胎死腹中,JY1的改进也跟不上。两年后,就算我们拿到了数据,也已经落后了。这是第一种成本。”

  “第二种成本,我们按我的方法做。风险很高,我承认。可能会炸掉一架无人机,甚至……更坏的情况。但是,一旦成功,我们不仅能拿到需要的所有数据,还能建立一套全新的、独立于风洞的飞行测试体系。这个体系的价值,比十个风洞还大。我们能把研发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现在,您选哪个?”

  王副厂长被问住了。他死死地盯着杜宇泽,像要从他脸上看出他是不是真的疯了。

  这个选择题太残酷了。一个是可以预见的慢性死亡,一个是充满未知风险的险中求活。

  “你这是在赌博!”

  “所有技术突破,都是一场赌博。”杜宇泽说,“我们第一次把涡扇发动机装上飞机,是不是赌博?第一次尝试电传飞控,是不是赌博?我们现在做的一切,无非是把赌注押在算法和算力上,而不是传统的钢筋水泥上。”

  沈青云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他发现自己竟然被杜宇泽说服了。不,不是说服,是点燃。

  那本关于综合航电的资料,那些颠覆性的理念,此刻在他脑中和“飞行风洞”的概念连接了起来。

  他突然开口:“厂长,理论上……是可行的。”

  所有人的视线都转向他。

  “要实现这种实时数据解算,需要极高的机载计算能力和数据总线带宽。传统的联邦式航电架构做不到,因为数据被不同的黑盒子锁死了。但是……”沈青云深吸一口气,“如果我们采用分布式模块化航电架构,把所有传感器和计算机都连接在一个高速数据网络上,算力可以集中调配,数据可以全局共享。这就像给飞机装上了一个中央大脑。这个大脑,有足够的能力去运行杜宇泽说的那种复杂算法。”

  他越说越清晰,思路也越来越顺。

  “我们这几天做的物理改造,屏蔽电磁干扰,只是第一步。杜宇泽给我们的那份资料,才是核心。那个‘综合航电’,就是‘飞行风洞’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老李愣住了。他看着沈青云,又看看杜宇泽。他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原来这两个年轻人,早就在他看不到的层面,把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了。他们解决的根本不是一个电磁干扰问题,他们是在为今天这个疯狂的计划铺路。

  王副厂长的脸色变了又变。他原本以为这只是杜宇泽一个人的狂想,但现在,连他最看重的技术骨干沈青云都站了过去。

  他感到了动摇,但职责让他必须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好,就算你的航电系统能实现。试飞员呢?谁敢飞一架用这种方式验证过的飞机?”

  “我来飞。”

  一个声音从会议室门口传来。

  所有人转过头。一个穿着飞行夹克的男人倚在门框上,身材挺拔。他是空军派驻厂里的首席试飞员,陆秉舟。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听了多久。

  陆秉舟走了进来,他没看王副厂长,也没看杜宇泽,而是径直走到沈青云面前。

  “你刚才说的那个‘中央大脑’,能让飞机变得更聪明吗?”

  沈青云被问得一愣,下意识地点头:“理论上……是的。它能更早地预判危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替飞行员做出最优选择。”

  “比如,在失速的边缘,它能帮我稳住飞机?”

  “是的,通过精确的控制律……”

  “好。”陆秉舟打断他,然后转向王副厂长,“这个项目,我接了。”

  “陆队!你胡闹什么!”王副厂长大惊失色,“这是厂里的项目,不是你们空军的!你没有权力……”

  “我当然没有权力决定厂里的项目。”陆秉舟笑了笑,“但我有权力决定我飞什么,不飞什么。厂长,实话跟您说,现在的JY1,飞起来像一头倔驴。你们的飞控,笨拙得像上个世纪的产物。如果这个姓杜的小子,真能给它换个聪明的脑子,别说拿它当风洞飞,就是让我去大气层边上跳舞,我也愿意。”

  他拍了拍杜宇泽的肩膀。

  “小子,我不管你用什么算法,什么风洞。我只问你一句,你做的东西,能让我的飞机在被导弹锁定时,比对手快0.1秒做出反应吗?”

  杜宇泽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我的目标,是让对手的导弹,根本没有机会锁定你。”

  陆秉舟的眼睛亮了。

  王副厂长颓然坐回椅子上。他知道,自己已经输了。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技术狂人,而是一个由狂人、天才和疯子组成的联盟。

  “你们……你们要写详细的报告。技术方案,风险评估,每一步的验证计划……一份都不能少。”他的声音干涩。

  这已经是变相的妥协。

  杜宇泽没有再多说一个字。他拿起桌上的文件,和沈青云对视一眼。

  会议结束了。

  走出会议室,走廊的窗外,巨大的总装车间里,JY1的银灰色机身静静地停放着。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沈青云问。

  “在我兑换那份航电资料的时候。”

  “你从一开始,目标就不是解决干扰?”

  “干扰只是皮肤病。”杜宇泽停下脚步,“我要的是换掉整个骨架和神经。现在,只差一个心脏了。”

  “心脏?”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脑中浮现出系统界面里,那个被他暂时忽略的选项。

  【可控聚变小型化引擎技术原理-100000积分】

  那才是屠龙之术的终点。

  他转过身,对身后的沈青云和老李说。

  “把那份报告给我。三天不够,那就一个星期。我要看到‘飞行风洞’的第一版软件架构。”
  http://www.hlys.cc/23834/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