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尾声(2)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少民的生活,其实和汉人的不太一样。不光是有个不太一样的名字和外貌这种的差别,还有比文化习俗等更深一层次的一些东西。
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大家连观念都是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等等也是天差地别。
好的是,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交流也一直很包容。
即便遇到民风比较不同的,大家也能互相包容。
最重要的是,洛瑶的外婆娘家虽然是典型的很看重男人当家的、作风彪悍的家族,但她嫁了个汉人丈夫。
虽然也是住在乡下,但生活习俗上已经很接近城市这边,并不是那种遵循民族习俗和古老风俗的那些。
后者对很多不习惯不了解的人来说,还蛮痛苦的。
有很多观念上不太能够接受的东西,包括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过分虔诚的信仰等等。
她外公就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人,也不遵循少民内部的那一套,外婆也不勉强自己的孩子们去遵循那些东西。
她妈妈十几岁没成年的时候就跟着同乡的年轻人一块儿离开了故乡,辗转了好几个大城市打工之后,最后才留在了S市旁边的SZ城,然后还嫁给了她爸那个年轻时候看着还蛮帅气的、有点文质彬彬的小白脸。
这么一套连招,在外折腾了至少十年没怎么回家,最后更是一辈子扎根在了遥远的东边的城市,外公外婆两位老家人也没怎么反对,更没有限制她的自由。
顶多说,因为她嫁的远,有时候有什么事情难免关照不到,所以老家人会有一些担心。
有时候洛瑶都会想,自己那么早出国去当练习生,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没有多么畏惧,从这点上看一点儿不像是娇气的城市小姑娘,或许这点勇气和上进心,就是继承自她要强的妈妈。
不过,总的来说,她妈妈过得还是不错的。
虽然身体不算十分健康,半年前还做了手术,但恢复情况很好,女儿回来之后也是既有学业又有事业,不需要她操心。
若说好久之前,洛妈妈古丽还会为了家里不能给女儿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而焦虑,还想着再奋斗个十年,再攒点什么家底留给女儿,现在她已经不那么担忧了。
女儿真的已经独立了,比她出息得多,她这个过时的老人已经不够为她给什么建议或意见了。
倒不如干脆顺着女儿的意思,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如此还省得她再操心了。
哪怕洛瑶就是现在原地退圈,她也攒够了足够生活的资本,有一些人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而她也不过才二十岁。
更幸运的是,洛瑶现在还很健康,没有像一些练习生或明星一样,搞出一身的伤病或是心理问题。
“我妈那边的亲戚,你看着聊就行了。”洛妈趁机给她飞快讲解。
“维语不会说的词,就说普通话,长辈那边听不懂就算了,年轻一辈都是多语言学习的,肯定能懂。”
汉语、民族语言、还有比如英语之类的,基本上每个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轻人都掌握了。
或许书面上差一点,日常表达是没有问题的。
再说,老家的人也没有住在不与外人交往的偏僻之地,并非没有和汉人的往来。
虽然搞的是朴素的养殖和种植产业,但也会到城市里去,也会和其他人有各种交流。
更不要说现在手机几乎人手一个了。
除了老人可能用不上或不会用,年轻人对互联网那些都玩得非常顺溜。
洛瑶就刷到过老家的某个表哥或是表舅或是表外甥在家里果园里摇花手的视频。
还有某个不知道叫什么但有点眼熟的表姐唱歌跳舞的短视频,还别说,真的人人会跳舞,还跳得很好看。
洛瑶就特地拿了小号点了关注,还和其他亲戚一样给她刷了礼物。
“不过,有些陌生的亲戚不要靠近过去,怕你冒犯人家,或者被人看上了。”
“你外婆娘家他们那儿是少民聚居的,有些习俗不一样,可能还会有通婚的情况,你跟紧不要乱晃……这次回去肯定是要去村子那边拜访一下,但主要还是住你外公那里。”
外婆那边的情况不好说,连她妈都说不准。
因为一个村子哪怕人再少,几百来号人总是有的,每家每户都还有不少新生儿。
少民没有限制生育,甚至还蛮鼓励的,族内也有生殖等方面的崇拜和鼓励,很多都是一大家子一起生活。
这里,大部分人肯定都是正常人,遵循维族内部的习惯生活,但也适应了现代的很多东西,多多少少接受了科学教化。
但也说不准是不是就有那种性格不好或者观念比较极端的。
这种洛妈也奈何不得,只能让自己的漂亮女儿躲远点。
再直白点就是,人家是真的能掏刀的,还有猎枪在手,合法持证的那种。
而且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有些教徒不好说的——洛妈自己都不信,洛瑶外婆现在也不大信,毕竟人外嫁了。
洛妈懂的都不多,认识的人也不全,当年的情分剩下多少也说不准。
这些,就更不好讲给女儿听。
“我知道的。”洛瑶点点头。
不就是躲麻烦,保持距离。
她还能笨到傻乎乎冲上去得罪人或是被人欺负嘛。
外公家里一共五个孩子,洛瑶妈妈是排在中间的那个。
老大是个女儿,嫁的也是维族,男方老家就是外婆娘家所在的那一支,当然是已经出五服的,但如果非要拉关系,也不是不能说攀上一点亲缘。
这就是少民聚居地的一些还算特色和典型的关系。
现在他们一块儿居住在Y市里,没错,是在城市里打工和定居了,家里有三个孩子,都比洛瑶大。
洛瑶对大姨父及其家里小孩都不太熟,实际上洛妈和他们家也不是很亲近。
老二是个儿子,就是洛瑶的二舅,娶了个住在城市里的维族姑娘,也就是虽然是少民,但并不遵守老家那一套。
除了民族身份和面孔外貌不一样,二舅妈和常见的汉族姑娘没什么差别,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是。
不过因为二舅算是继承了大部分家业,要负责老人养老事宜,所以他们基本上是长居乡下,以种植蔬果为主。
就洛瑶所知,他们主要种的就是哈密瓜和辣椒,好像还有小麦粮食,之前给她搞的农副产品、老家特产就是这些。
前几年,在她小的时候,她印象里老家的二舅和外公外婆他们种的应该是西瓜。
到底哪个西瓜品种她也记不住,更分不出来,反正就是种了挺长一段时间,现在她外公还在种呢。
至于有没有别的蔬菜之类,她就不清楚了。
他们家生了两个孩子,大表哥和她年龄差比较大,和大姨家的三个年龄相近,都属于她不算太熟的。
二表姐巴哈尔和她就三岁的差距,小时候她回老家时,是她和另一个表姐热娜一起带着她玩耍的。
洛妈排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四姨妈住在Y市里面,嫁了个汉人老公,对方是个中学老师,教数学来着。
他们家只生了一个女儿,便是比她大两岁的热娜姐姐。
热娜也是小名,就和洛瑶的小古丽一样,她汉语名字好像是陈欣雨,像她爸爸那边,就有喊她欣欣而不是热娜的。
热娜和洛瑶一样都是独生女,年龄又比较相近,所以小时候两个人关系不错。
高中的时候热娜考到了那边的一个预备班还是什么的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就降分录取来了。
一些发达地区对资源教育短缺地区会有一些扶持,大学会有招生名额倾斜。
这种合作有很多种。
有的是那种X省班,直接把高中学生从老家接到南方来,接受这边的教育。
还有的则是考预备班,重点培训一下汉语等知识,能考上的话,基本就等于是直接进了大学了,高考都是特制版本。
洛瑶那会儿忙着当练习生,糊里糊涂听了一耳朵,也没搞懂到底是个什么班。
总归就是一些扶持。
热娜高中正常念三年,再多了一年预备班,然后直接就能上大学了。
她现在在J省的N市读书,读的大二还是大三还是大四,洛瑶也不大确定,那边高校非常多,什么层次的都有。
洛瑶之前几天去那个城市玩的时候,她好像正好有事儿在忙,没空。
反正过年时候会见面,洛瑶也就没有特地和她见面。
很显然,洛妈也不知道热娜到底读几年级了,只知道她谈了男朋友,还被家里说可以带回去看看,但她不乐意。
“你四姨妈想她早点结婚,早生早恢复,她可以帮忙带孩子,但你四姨父不乐意……”
她妈会知道这个八卦,还是因为就为了这个没影的事儿,姨妈还和姨父生了波气。
于是,家里亲戚才知道了。
但也正因为此,热娜姐就更加不乐意把男友带回来了,说是现在先谈着玩儿,其他的以后再说。
“我和你二舅父、四姨妈关系好一点,和小弟家关系最不好。”
老五小舅舅家也在老家种地,以前还搞过养殖,反正就是事儿弄了不少,到底赚了多少也不好说,总之是要家里老人并上面哥哥姐姐各种操心。
用洛妈的话说就是,她小舅是年龄最小的,被宠坏了,脾气不好,娶的老婆也蛮且贪,不尊重人,对她们这些小姑子也不客气。
当年的恩怨是非,到现在都没有开解来。
至今,洛妈提起这个小弟都没好气的,对他们家的两个儿子自然也不冷不淡。
洛瑶一听她妈的话,就心里有数了。
“这是买买提家的吧?长得好高好壮哦。”洛妈笑着和来接人的外甥打了个招呼。
得到对方的肯定点头之后,她扭头看向自己女儿,给她介绍。
“这是你二舅家的大儿子,你巴哈尔姐姐的大哥,叫艾尔肯是不是?”
洛瑶马上机灵地喊人:“艾尔肯哥哥,麻烦你来接我们了,辛苦啦!”
“不辛苦不辛苦!三姑妈,瑶表妹。”他摇摇头。
洛瑶以前和他交流不多,还是几个月前找老家的人寄特产,才和他交流变多。
艾尔肯表哥也帮着父母在老家工作,二舅家里做种植,而他就开了网店,在那里卖水果卖特产。
据说,他还和同村的朋友一道,合伙做了生意,在市里开了店。
不过,他们之前搞的主要是线下的经营,也就是到其他地方开一些特产店,还没怎么铺陈开网络生意。
像是开特产店,都是直接从全村拿货,不只是收自己一家的,有点类似于进货商那种,这样才能把运输成本压下来。
因为运费很贵。
水果比如说西瓜和哈密瓜这类,非常重,运输和保存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不过,如果是他们自己搞的话,就能够把一部分中间商的差价省下来,而且他们的东西肯定是最正宗的。
洛瑶决定先了解一下看看。
若是合适,她也不是不能帮他们带带货,毕竟她现在是大主播了,人气不少。
播什么不是播呢。
反正都是田野乡村的生活,如果真的有人对那些吃的感兴趣了想买,她可以直接和表哥的店合作。
毕竟,这是什么乡村振兴的路子,也是在村官的带领下在弄。
她表哥算是早吃螃蟹的,当然风险也担了不少就是了。
她知道东西品质不错,毕竟这里环境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好种的。
日晒充足让蔬果的品质很高,糖分很足,口感也赞。
如此一来,只差一个吆喝的。
若是一切能顺利,把一些复杂的运输等流程省略下来,她只要帮着宣传两句,挂个橱窗,就基本了事了。
到时候感兴趣的人直接互联网下单,然后一村子人帮着打包寄出去,也挺好。
只不过之前他们一直想做的是大宗生意,也就是大量供货给某一方,比给散户方便。
但大单子不是那么好谈的。
之前都是他们村官去想办法,找发达地区的某些公司和单位来接收。
或者按照传统农副产品的经营方式,让蔬果商人来收货。
“瑶妹你对这些也感兴趣吗?”表哥有些惊讶。
http://www.hlys.cc/24357/5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