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胸有成竹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忧色未褪的房玄龄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玉带,那冰凉的触感却丝毫无法平息他心头的迷雾。

  他看着胸有成竹、甚至眼底隐隐透出一丝兴奋的长孙无忌,眉头锁得更深了。

  蝗情绝非儿戏。去岁惨状犹在眼前,今岁虫卵竟十倍之!

  此乃倾国之祸,辅机他为何竟似成竹在胸,甚至……甚至有几分庆幸?

  他实在无法理解。

  这位多年的同僚、帝国的肱骨,此刻表现出来的不是沉重的压力,反而像是一位棋手看到了破解死局的妙招。

  这与他所认知的严峻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被房玄龄那充满不解的目光所注视,长孙无忌却并未立刻回头。

  他脸上那丝洞悉天机的、近乎狂热的庆幸已悄然敛去,重新被一种深沉的冷静所覆盖。

  此刻目光沉静地落回那幅巨大的《关中山川舆图》上,那一片片刺目的猩红仿佛在他眼底燃烧。

  回想起十五日前,陛下归来那夜,曾召他密议,谈及昭阳公主直言来年夏,关陇有蝗蝗之灾,其烈度,百年未见。

  如今再看这驿报虫卵之数,岂非一一应验?

  陛下当日骤闻此预言,惊怒交加,却也因此……提前了半年知晓!

  若无知无觉,待来年春夏,飞蝗骤起,遮天蔽日,禾稼尽毁之时,该如何处之?那才是真正的措手不及,民心溃散,四方动荡!

  届时,那些暗处宵小,必再以‘天罚’攻讦陛下德行!

  而如今天机已泄于前!此非灾殃,实乃天赐之预警!陛下正可借此半年之先机,倾国之力,未雨绸缪。

  掘卵、备粮、整军、安民……每一步皆可抢在蝗灾之前!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脸上浮现出毫不掩饰的欣悦与叹服。

  陛下真乃天命所归!

  一场本该动摇国本的浩劫,竟因“死而复生”的昭阳公主,化为一场可防、可控、甚至可借此彰显陛下圣明、朝廷高效之战!

  待来年,他处或有零星蝗患,而我关中因预防得当,损失锐减,百姓岂不感念陛下如天之德?

  此非‘人定胜天’之明证乎?

  这岂非……稳固陛下地位,震慑四方之良机?

  想起三年前玄武门之变前夜,那个面色苍白却眼神倔强如小兽般的“死而复生”昭阳公主,那时,多少双眼睛盯着,喊着“妖孽祸国”、“当以白绫处之,以正视听”。

  就连陛下,在惊怒与巨大冲击之下,也险些……险些下了那道无可挽回的旨意。

  是他,是他长孙无忌,剖肝沥胆地劝:“杀之一人易,然‘死而复生’之事太过骇俗,若贸然处置,天下必生无数诡谲谣言!”

  “不若暂且幽禁,细察其来龙去脉,或可窥得一丝天机也未可知……”

  他当时更多是出于政治权衡,担忧皇室声誉受损,担忧陛下被诟病残忍。

  何曾想过,当年那一跪一劝,救下的竟不仅仅是简诺的性命,更可能是……整个贞观朝的一场气运!

  若非当年保下这“死而复生”的昭阳公主,怎会有这提前半年的预警?

  这哪里是什么妖孽,这分明是……无意间撞破天机,为大唐引来一线生机的……福星啊!

  这个念头让长孙无忌脊背窜过一阵战栗般的激动。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将那翻江倒海的情绪压下,再看向殿内李世民那坚毅的身影时,目光已充满了无比的庆幸和一种近乎虔诚的信服。

  陛下当年的一念之仁,或许更多是出于复杂的情感,他长孙无忌的权宜之谋,竟阴差阳错地,为今日应对这场浩劫,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这岂是人力所能谋划?这分明就是……天命在唐!

  一股难以言喻的振奋感冲刷着方才的沉重,仿佛一道天光劈开了阴霾。

  这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先知”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将灾难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强大自信。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的精神陡然一振,所有隐忧尽数化为冷静分析的力量。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幅巨大的《关中山川舆图》时,眼神已截然不同。

  那一片片刺目的猩红不再是无序的、令人绝望的灾难标记,而是变成了可以剖析、可以破解的敌军布阵图。

  他缓步上前,姿态沉稳如山岳,缓缓抬起手,修长而指节分明的手指,精准而稳定地点向地图上陇右那片最浓稠的朱砂区域,声音清朗沉着,瞬间吸引了所有臣工的注意力:

  “陛下,诸公,”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洞悉底牌的从容,“蝗情驿报所言虫卵之数,确实骇人听闻,然......”

  他刻意顿了顿,加重语气:“其分布,绝非均匀覆盖,铁板一块。天地造化,自有其规律可循。”

  他的指尖在地图上那些代表河谷、滩涂的区域缓缓移动,如同最高明的统帅在推演沙盘。

  “虫卵孵化,非无根之木,需地利,亦需天时。”

  “何处河谷向阳背风,积温更甚?何处滩涂土壤湿润,利于虫卵存活?又何处去岁草木最为丰茂,为母蝗提供了产卵温床?”

  “这些关窍,”他的手指重重地在几个关键节点敲了敲,“在此舆图之上,结合司农寺与太史局的地理档案、气象记录,皆可一一推算,寻出其滋生之脉络、聚集之核心!”

  “而非被其总数吓破了胆,自乱阵脚!”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关键,瞬间将一场看似无法抵御的天灾,拉回到了可以技术性解决的层面。

  这番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剖析,恰恰给了惶惑的众臣最需要的东西——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向。

  他倏地转过身,投向那几位司农寺官员:“王寺丞,”他直接点名,语气不容回避。

  “虫卵虽巨,然据太史局观测,陇右今冬雪少,地气早干。若开春后,天公仍不作美,再无一场透雨滋润,土壤板结硬化,那些深埋之卵,是否真能悉数破土而出?”

  他步步深入,逻辑严密如锁链:“即便侥幸破土,幼蝻孱弱,不堪一击。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或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又能剿灭多少?这些变数,司农寺应有测算。”

  司农寺的王寺丞被他骤然点名,浑身猛地一激灵,如同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浮木,慌忙躬身出列。

  声音因激动而带着颤音:“长孙尚书明鉴!确…确实如此!虫卵自孵化至成虫,天敌环伺,气候难测,可谓十难存五!幼蝻至若虫阶段,更为脆弱,再十难存三!此乃自然之理!”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鼓起所有勇气,但恐惧依旧缠绕不去:“然…然即便…即便百不存一,仅剩十一之数,以其基数之巨,其量仍…仍恐…”

  “仍足以蔽日遮天,酿成巨灾。”

  长孙无忌平静地接过了他不敢说完的话,语气没有一丝波澜,却让那未尽的恐怖清晰地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故而,预判蝗群真正可成之规模、其孵化破土之关键时机、以及最主要之飞迁路径,方为眼下第一要务!而非在此空议迁都避祸,徒乱人心!”

  他再次面向御座,深深一揖,姿态恳切而坚定:“陛下,臣恳请,立即动用所有‘蝗情驿报’快马通道,加派精干谙熟地理之员,分赴各重点区域,实地监测地温、墒情变化,每日一报!”

  “同时,请旨令司农寺与太史局即刻合署办差,调阅历年气象、地理档案,比对最新勘测数据,于三日之内,必须绘制出最可能的《蝗灾起势预演图》!”

  “何处可能率先成灾,爆发最为猛烈?何处山川地形可为屏障,稍阻其势?蝗群主力最可能沿渭水、泾水等哪几条主要河谷东进?必须在这图上标得清清楚楚,了然于胸!”

  “唯有知彼,详知其弱点与动向,方可谋定后动!”

  “或可组织军民于孵化之地扑杀幼蝻,扼杀于襁褓;或可于其飞迁必经之路,设障掘壕,拦截消耗;或可提前调配粮草,于关键城池坚壁清野…”

  “种种对策,皆需基于此图,方能有的放矢!”

  “届时,是战是避,如何战,如何避,方有坚实依据,而非徒耗口舌,空自惊惶!”

  殿内众臣,无论是主战还是主避,都被这番条理清晰、直指关键的论述所折服。

  不得不承认,这才是眼下最该做的务实之事。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御座之上,等待着天子的决断。

  喜欢快穿之带着直播间去古代
  http://www.hlys.cc/25537/1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