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诸葛攀的迁徙路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日暮西垂,一艘艘摆渡船在大河上穿梭。

  岸边,船夫王勇猛正在热心地招呼大伙帮客人装货。

  其实并非是客人出手阔绰,单纯是因为这是今日最后一单了,顺手帮忙装行李,自己也好早点收工。

  反正肯定不是因为旁边跟着弘农郡官吏。

  很快行李装完了。

  王勇猛觉得奇怪,明明这公子带了身旁不少仆从,可却只有这么一点行礼,不像是颇有家资的样子啊。

  于是他鬼使神差地转过身看向那位年轻公子,问道:

  “敢问这位公子从哪儿来?”

  年轻公子下意识地想要回答,然而“成都”二字未及出口,却又马上止住。

  这时,随行“护送”的官员瞪了一眼王勇猛:“干你的活,哪那么多话?”

  王勇敢马上闭嘴,转头去解绑在木桩上的麻绳。

  这种摆渡小船船体很轻,压根不用船锚这种东西。

  很快,几条船开动了,没过多久便到了北岸的茅津渡。

  这是黄河三大渡口之一,自商代起就有了。

  这里号称“三晋屏藩”,当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便是从茅津渡过河,后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不过,年轻公子却没有心思去感受这古渡的历史痕迹。

  上了岸,方才那官员道:“诸葛公子,过了河便是河东郡地界,等下会有当地官员负责你的行程。”

  “好。”

  诸葛攀微微点头,下令让家仆们原地休息。

  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时,终于有大阳县官员来到渡口与弘农的官员交接。

  待弘农官员拱手告辞后,隶属河东的那官员向诸葛攀一行人走来,随后有礼道:

  “大阳县丞赵腾,阁下可是琅琊诸葛氏的家主?”

  “琅琊诸葛攀,幸会。”

  年轻公子拱手还礼。

  其人乃是诸葛乔之子,而这诸葛乔则是早年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视为己出。

  只不过诸葛乔英年早逝,二十五岁就没了,诸葛攀从小就成了孤儿,见祖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现如今诸葛瞻战死武阳,其子诸葛尚年幼,于是二十八岁的诸葛攀便成了这支琅琊诸葛氏的家主,或许....以后就是河东诸葛氏了。

  “阿兄,我好冷。”八岁的诸葛尚双臂环胸,站在那里哆哆嗦嗦。

  北方的深秋与成都不同,一阵风吹来确实吹得人浑身难受。

  “阿尚,来,披上。”诸葛攀把自己的袍泽解下,披在弟弟身上。

  他对这孩子充满怜爱,诸葛尚前不久也没了父亲,或许只有有同样经历的自己才能够感同身受。

  不多时,诸葛攀对赵腾道:“赵县丞,我们走吧。”

  “不急。”赵腾说道,“先入大阳休息一夜,明日再上路。”

  “那便有劳您带路。”

  诸葛攀彬彬有礼,但在下人们眼里却觉得有点低声下气。

  说实话,家主的这副模样是下人们从未见过的。

  虽然丞相走后,成都军民的大部分目光都投在诸葛瞻的身上,但诸葛攀作为诸葛亮名义上的长孙,在蜀地过得也是人上人的存在。

  可惜,这份待遇随着蜀汉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赵县丞,听说这诸葛氏来头不小啊。”路上,赵腾身边的小吏邓元在一旁私语道:

  “且不说这是蜀相诸葛亮的后人。就是放眼咱大魏,琅琊诸葛氏可是与天家有姻亲关系...哦对了,江东孙氏那里好像也有一个诸葛氏的人当权。”

  “知道的还不少。”赵腾瞥了他一眼,又道:“可惜啊,这一支怕是要没落了。”

  “此话何意?”邓元问道。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赵腾道,“如若朝廷真的想用诸葛氏,岂会迁到河东来?”

  邓元依旧不解。

  河东一带虽然在汉末时期盗贼横行,饿殍遍野,但在杜畿、杜恕父子任河东太守以来,逐渐将这个位于京畿腹地的郡治理成了大魏模范郡。

  如今的河东今非昔比,吏治做得相当不错,很多朝廷的新政在河东这里,推行得也相对顺利。

  这跟如今的庙堂现状有一定关系。

  闻喜裴氏、贾充的母族解县柳氏等当地豪族,出于当家人跟天子走得近,或主动或被动地做了一些利益上的妥协。

  当然邓元这种阶层看不到庙堂之上的利益往来,只单纯地疑惑:“咱河东不是好地方吗?”

  “那要看是什么地方。”赵滕道,“你可知诸葛氏被迁去何地?”

  “何地?”

  “汾阴。”

  闻言,邓元恍然大悟。

  他虽然学识一般,但作为常年混迹于基层的小吏,看地图是基本要求。

  汾阴那地方在河东郡的西北角,汾水之南,大河之东。

  大河对岸,名义上是冯翊郡管辖的夏阳县境内,但实际上那里早没有多少魏民,以胡人居多。

  如此看来,这跟流放边疆没什么区别啊。

  邓元这般想着,却听赵腾再次开口:

  “我料想朝廷此举是有深意的。河东距洛阳不远,这些蜀地遗老、高官之后自然是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的。”

  “同时把他们的族人迁到胡魏结界处,可充实当地魏民人口,遇到异族叛乱、劫掠之时,也可就地征其族人,为大魏戍边。”

  邓元想了想,觉得这是个好方略。

  他是土生土长的河东本地人,记得少年时曾遇到一次胡人侵扰。

  那时候一听胡人作乱,当地那些哪怕家里有数百部曲的豪族也基本都在观望。

  只要不是胡人抢到他们家里,他们都会安然理得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郡里派兵来解围。

  等官军来了,他们才派出部曲,象征性地跟着吆喝两嗓子,结果什么损失没有不说,战后还捞到了功劳。

  最终啊,这苦难只有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来承受。

  而今,朝廷把蜀地豪族迁到边境说不定真能改善这一问题。

  因为这些人在大魏无根无萍,胡人来了首先抢的就是他们,他们若是不反抗,那就会丢了唯一的饭碗......

  翌日一早,在大阳县休息一晚的诸葛攀一族再次上路,随行护送的还是大阳县丞赵腾。

  四日后,他们抵达河东郡治安邑后并未进城,又稍稍休整了一下,继续向西北方向而去。

  又过了五日,诸葛攀终于抵达汾阴县。

  朝廷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间府邸,毕竟人家长途跋涉而来自然要给一个临时落脚地,总不可能让人家去郊外当野人。

  当然,之后是去郊外建庄园还是另有打算,朝廷就不管了。

  经过几日的忙活,诸葛攀算是在这个河东小县安顿了下来,而就在这一日,一位不速之客前来拜府。

  “前巴西太守,薛齐?”

  看过名刺,诸葛攀吩咐道:“请他进来。”
  http://www.hlys.cc/25740/7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