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短故事志 >太原坠子《太原话》3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太原坠子《太原话》3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太原坠子《太原话》

  【诗篇】

  竹板一打响连天,咱把太原话来言传。

  太原方言真独特,韵味十足在嘴边。

  列位看官你且听,太原话里有乾坤。

  咱这说话调调硬,咬字清楚不含混。

  先表那“圪”字门道深,用处广泛扎了根。

  “圪梁梁”上站一站,山川美景收眼底。

  “圪塄塄”指的是田埂,走在上面心欢喜。

  “圪洞洞”里藏猫猫,童年趣事真不少。

  “圪绺绺”是小细缝,可别把东西掉进缝里头。

  “圪堆堆”是土堆,小孩子最爱上面来玩耍。

  “圪夹夹”说的腋窝下,挠人痒痒笑哈哈。

  再说叠字的妙处,那叫一个亲切又有趣。

  “碗碟碟”摆上桌,饭菜飘香惹人坐。

  “筷棍棍”手中拿,吃饭就用它来夹。

  “蒜辫辫”墙上挂,调味全靠它当家。

  “油花花”锅里冒,美食马上就做好。

  “布片片”擦桌椅,家里收拾得真整齐。

  “绳绳儿”用处大,捆绑东西全靠它。

  “纸卷卷”里面包,说不定藏着小珍宝。

  “菜丝丝”切得细,炒菜凉拌都可以。

  “肉条条”香又嫩,让人馋得流口水。

  生活用语也特别,太原话里有诀窍。

  “不待要”就是不想干,偷懒的心思在里面。

  “黑老哇”指的是乌鸦,叫声嘎嘎响耳边。

  “夜壶壶”晚上用,方便就在床边搁。

  “电棒棒”手电筒,照亮黑夜不害怕。

  “胰子片片”是肥皂,洗手洗衣离不了。

  “袄褂褂”穿在身,保暖又好看精神。

  “鞋板板”脚下踩,走路稳稳又自在。

  “铺盖卷卷”要收好,出门在外离不了。

  “顶门棍棍”把门顶,睡觉踏实心安宁。

  太原方言有典故,历史悠久在传承。

  千年岁月匆匆过,乡音乡情从未改。

  古代并州繁华地,文化交融方言生。

  朝代更迭不停变,方言却把根儿扎得深。

  曾经商贸多发达,南来北往人不断。

  方言也受各方影响,变得丰富又多彩。

  从那古老的街巷里,传出声声太原话。

  邻里之间唠家常,热热闹闹笑开颜。

  再讲一段小故事,让您感受太原话。

  有个大爷叫李伯,住在太原老城区。

  他家院子种果树,果子熟了红通通。

  隔壁小孩眼馋了,跑来和大爷说:“李伯李伯,

  您家的果果真好看,能不能给我尝一点?”

  李伯笑着回他话:“小娃娃,嘴真馋,

  想吃你就过来拿,别客气甭害怕。”

  小孩开心摘果子,边吃边说:“真甜真甜!

  李伯,您家的果果比蜜还甜咧!”

  李伯摸摸他的头:“爱吃就多吃点,

  吃完再来,伯伯还给你留着。”

  这简单对话太原味,充满温情在其间。

  还有那俏皮话儿,说起来让人笑弯腰。

  “你这人,真是个二不愣,做事咋这么糊涂嘞!”

  “看你那灰猴样,又在捣鼓啥坏事儿咧?”

  “你可真是个瓷脑,这么简单都弄不明白。”

  “你这砍货,走路也不看路,差点撞树上咧!”

  虽然听着像在骂,其实都是玩笑话。

  太原人性格直爽,说话风趣又幽默。

  如今时代在发展,方言传承不能忘。

  年轻人要多学习,留住乡音这宝藏。

  学校里开兴趣班,讲讲太原话的妙。

  家庭中长辈常教,小孩从小就熏陶。

  咱让这太原方言,一代一代传下去。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乡音都是咱的根。

  竹板声声还在响,太原话的故事讲不完。

  希望大家都来爱,这独特的乡音永流传。

  以后还有新故事,咱接着再来编一段。

  喜欢短故事志
  http://www.hlys.cc/2607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