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历史不是爽文 >第1章 不要把权谋当做朝堂政治的全部,国家治理复杂的多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章 不要把权谋当做朝堂政治的全部,国家治理复杂的多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如果你看一些历史小说,几乎全部的朝堂政治都是围绕权谋展开,他们不需要管今年税收如何、粮食收成多少、地方有没有民反、边防有没有入侵等等。

  我就问一句,国家难道不需要运行了,天天就看你笔下主角一帮人在朝堂上唱戏,地方事务不需要治理吗?说的近点,主角这群人也得发工资,朝廷税收可是牵扯到国本的事情。

  国家治理不只是“算计”,还有“运作”。政事的运行,远不止是权臣之间你死我活的宫廷博弈。在帝国的日常里,真正占据时间与精力的,不是陷害某位大臣,也不是如何布局权力的天平,而是让数以千万计的人吃上饭、交得起税、安于田野与工坊。

  皇帝早朝,不是为了听谁跟谁结仇了,而是为了听户部说今年秋粮征收进度如何,工部汇报漕运通道有没有淤塞,兵部讲述边境将领有没有克扣军饷,刑部提出哪些州府治安恶化。几乎一大半的政务,都是这些“不够戏剧性”的事情堆积起来的。治理国家,要的是绵延细密的行政系统,而不是张扬显赫的宫廷斗争。

  权谋,只是整个治理体系中的一环,而且还不是最核心的那一环。多数时候它像一层幕布,遮挡了真正运作的机器——法令制度、财政逻辑、地方行政、人力调配、物资转运和时间节律。

  朝堂之下,还有庞大的“地方政务”。中央政治再热闹,若地方不执行,那就是一纸空文。真正治理一个帝国,不是在长安城、洛阳城的宣政殿里耍嘴皮子,而是在无数州府县衙里,一个个知州知县拿着奏章、账册、户籍簿辛苦协调日常。

  在唐代,一位道州刺史一年内至少要处理七八起山林纠纷、几十起赋税征收困难、数百起民事争端。他要协调屯田、整治水利、安排徭役、安抚士绅。不是每个官员都能从朝廷获得直接指令,很多政策得自己斟酌、变通、执行。这些工作远不华丽,但极其关键。

  如果只看到中枢权力的斗争,而忽略这些实地执行的治理,那么就等于错把“帝国的皮相”当作“国家的根本”。

  皇帝在思考的,不只有“谁掌权”。皇帝并不是每天都在担心哪个权臣要逼宫。更多时候,他在看今年的粮价是否上涨、户籍是否稳定、各地是否有流民。他要担心去年旱灾影响了多少亩地、会不会引发饥荒,担心边地士兵是不是因为军粮不到而哗变,担心国库是不是能支持起来年春耕所需的赈济。

  汉武帝的“推恩令”不是为了宫斗,而是为了限制诸侯割据;唐太宗亲自制定律令,不是为了压制谁的权力,而是为了统一司法;宋神宗推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不是斗倒某派,而是为了填补亏空。

  皇帝思考的大多不是“斗谁”,而是“如何维持国家这个庞然大物不垮塌”。这才是皇权真正的责任。

  财政才是国家政治的主线。权谋可能决定人事安排,但财政才决定整个国家能否维持运转。

  以西汉为例,景帝时削藩政策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因为中央财政压力过大。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本质上就是强化国家财政控制。没有这些制度性措施,国库早就因战争和豪强兼并崩塌。

  到了唐朝,财政系统更复杂了。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背后全是税基、人口、土地的互相支撑。后期之所以动摇,不是因为谁权谋更厉害,而是因为土地兼并、户籍滑坡、税源枯竭。

  一个政治高手如果看不懂财政账目,走不了多久;而一个皇帝如果连财政制度都掌控不了,再多宫廷智囊也是白搭。

  权力斗争解决不了地方治理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权臣,你赢了斗争,满朝文武都听你号令。但你怎么解决岭南瘴疠之地的军队补给?怎么安抚黄河泛滥后的百万灾民?怎么劝说被豪强吞地的百姓交税?怎么填补因为战争而空虚的国库?

  这些难题,不是你杀掉对手、扶上亲信就能解决的。你必须懂水利、懂土地、懂人口流动、懂市场价格、懂盐铁运输。必须一纸诏令下去,能真正落地,而不是让各州阳奉阴违。

  朝堂斗争不能替代治理体系,只能成为其中的某个阶段。治国,终究是个庞杂的工程,需要无数微末之人、无数细碎之事,长期推动。

  制度是比个人意志更坚硬的东西。一个制度性的漏洞,会吞噬掉再多的好人;一个良好的制度,会保护一个平庸的治理者不至于崩盘。

  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更迭频繁,不是因为每一代皇帝都无能,而是制度不稳、财政常常断流、征兵制崩坏、豪族割据。到了隋唐统一后,恰恰是制度的修补和整顿,让王朝得以恢复元气。

  再厉害的宰相,也必须在制度框架中施展;再锋利的谋略,最终也得通过官僚体系去实现。那些只想着“破局”的人,往往不懂制度建设的意义。他们能打破,却不能建设。

  权谋最多是火柴,点燃一次性效果;制度才是炉灶,能持续地烧水做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权力的运行是一张庞大的人事网络。真正的政治,不是两个聪明人对弈,而是数万名官员协同工作。

  一个政策从朝廷颁布,到地方执行,至少要经过五级行政环节。以明代为例:中书省定策,六部定制,都察院监督,布政使司转达,府县执行。中间哪怕一环失误,政策就可能走形。

  而整个系统维持靠的是数以万计的胥吏、官员、佐吏、里长、保正。他们未必智谋惊人,但决定了这个国家能不能正常运转。

  如果不理解这张网,就会误以为国家治理靠几个“主角人物”即可。事实上,那是对整个帝国政治运行的极大误解。

  “权谋”不会修运河,不会种田,不会抚民。一个高明的权臣,若不懂基础治理,其实根本无用。

  治理涉及的知识体系,远超文人政治想象。国家治理需要大量专业知识:财政预算、土地测量、税收模型、水利工程、军事后勤、人口统计、危机管理、传播控制……这些内容不是靠“读书多、会作诗”就能胜任的。

  许多传统政治文化崇尚文采、强调议论、推崇“公忠体国”的姿态,却对技术性治理缺乏敬畏。这种偏向导致政策设计浮于表面、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治理是一种跨学科系统能力,需要经济学、工程学、组织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领域支撑。它远不止是“谁更有政治手腕”,而是“谁能组织好一场复杂系统的长期运作”。

  治理国家,归根到底不是斗输斗赢,而是有没有办法让百姓活下去、让国家维持正常循环。这是权谋给不了的答案。

  “宫廷政治”是剧场,“国家治理”是工地。很多人迷恋宫廷戏剧,因为它紧凑、刺激、情绪浓烈。但现实政治更像一片工地,钢筋水泥,图纸标线,施工计划和进度表,整天和预算、人手、天气打交道。

  剧场是为情节服务的,而工地是为结果负责的。权谋或许能让一个人临时上位,但长期治理必须靠实际运作。

  国家不是舞台,是工程项目。它要的是管理能力、制度耐力、财政稳健、基础设施与法律秩序,而不是几个智谋大脑坐在桌边对峙斗嘴。

  把国家政治简化为“谁斗赢谁”,实质上是对治理的贬低。治理的智慧,体现在制度设计的公平性、组织协调的高效性、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文化共识的凝聚力。

  真正伟大的政治,不在于赢下了多少斗争,而在于构建了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实现了怎样的长远发展、解决了哪些民生难题、避免了多少潜在风险。

  如果一个政治叙事只能靠“高人出奇谋,恶人搞阴谋”来推动,那么它只是剧场逻辑,不是国家逻辑。国家不靠演技治理,而靠系统协作运行。

  最后一句话总结:一个国家真正稳定,不是靠谁能把对手斗倒,而是能让下层百姓信服上层政令,能让中层官员顺利完成职责,能让各地制度保持统一,能让资源调度协调有效。

  历史中最成功的治理,不是“某权臣赢了”,而是“整个系统能跑得起来”。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度,汉文景搞轻徭薄赋,唐太宗设三省六部,这些才是帝国真正的支柱。

  别被戏剧迷惑。国家治理不是剧本,而是系统。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打理事务。真正的帝王术,是“能管事”,而不是“能算计”。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
  http://www.hlys.cc/26100/2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