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李世民新政3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凌云大军进入西域边境时,长安,长安太极殿的晨雾比往日更显清寒。内侍省总管王德全捧着鎏金暖炉疾步穿过回廊,殿内朝会的钟声已过三响,而龙榻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仍在咳嗽,锦被下的身躯因常年征战与丹药损耗而日渐消瘦。
当他扶着王德全的手臂踏上丹陛时,阶下群臣皆屏息——往日那个跨乘“昭陵六骏”、意气风发的帝王,此刻连朝服的玉带都需内侍在身后轻提,每走一步都似在与无形的病痛角力。
“诸卿……不必多礼。”李世民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沙哑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端坐龙椅,而是示意内侍在御座旁增设一张软榻,“今日朝议,朕许诸卿直言,不必讳言过失。”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程咬金等老臣皆面露忧色。
自陛下亲征高句丽回来后,身体便每况愈下,近日更是沉迷丹药以求长生,朝堂之上鲜少再有这般主动求谏的姿态。
户部尚书高季辅率先出列,捧着奏折的手微微颤抖:“陛下,去年关中大旱,百姓流离者逾三千户,西域边境有明显的动乱。
臣以为,外征之费已占国库三成,若再执意扩边,恐民生难支。”
话音未落,李世民猛地咳嗽起来,帕子上随即染上一点殷红。
他却抬手制止了内侍的慌乱,目光扫过殿内:“高卿所言,朕……已知晓。”
他缓缓坐直身体,目光中多了几分往日的锐利,“自朕登基以来,平突厥、定高昌、征吐谷浑,总以为开疆拓土便是盛世根基。
可远征高句丽而回,见田间老妇因儿子戍边未归,只能独自耕织,朕才明白——江山不是靠旌旗插满四方,而是靠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这番话让群臣动容。之前李世民力排众议亲征高句丽,虽收复辽东数城,却也损兵折将,粮草消耗殆尽,关中百姓为供军需,甚至出现卖儿鬻女的惨状。
彼时褚遂良曾上疏劝谏,却被太宗以“朕欲为后世除患”驳回。
如今帝王亲口承认过失,这份清醒在历代君主中实属罕见。
“朕决意调整对外策略,”李世民的声音虽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其一,令安西都护府暂缓扩张,与薛延陀重申和亲之约,边境驻军除镇守要害外,可遣三成兵士助民耕作,减少粮草转运之耗。这一切,由西域王府主持。
其二,废除高句丽战俘为奴之制,许其归乡务农,若愿留唐,则分配田宅,免赋税三年。”
兵部尚书崔敦礼起身奏道:“陛下,薛延陀近年常有异动,若骤然撤兵,恐其再生觊觎之心。高句丽战俘归乡,亦恐为敌所用,还望陛下三思。”
“崔卿顾虑不无道理,”李世民点头,却话锋一转,“但朕更知,连年征战已让将士疲惫、百姓困苦。
当年汉武帝穷兵黩武,虽拓土千里,却使天下户口减半,朕岂能重蹈覆辙?至于薛延陀,若以恩义结之,其部落自会感念;高句丽战俘若能安居乐业,谁还愿为暴君卖命?”
他看向长孙无忌,“无忌,此事便交由你与鸿胪寺商议,务必让边境百姓休养生息。”
长孙无忌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欣慰。他见证过这位帝王从少年英雄到盛世明君的蜕变,如今虽病痛缠身,却仍保有清醒的治国智慧,实乃大唐之幸。
谈及内政民生,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殿外的春雨上,语气中多了几分柔和:“关中大旱,朕已令司农寺开仓放粮,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朕思之再三,决意推行三事:其一,修订《唐律疏议》,减轻赋税,凡垦荒者,前五年免缴租庸调,地方官若能劝农有功,擢升一级;其二,遣御史巡查天下,若有官吏贪腐扰民,无论官阶高低,皆可直接上奏,朕必严惩不贷。”
“陛下!”民部侍郎戴胄激动地出列,“此事若能推行,实乃万民之福!只是近年国库因征战略有亏空,扩招国子监与生员俸禄,恐需更多开支……”
“开支之事,朕已有安排。”李世民打断他,“朕已令内府削减奢侈品用度,罢黜宫中多余宫女宦官,将节省之物资充作国库。
朕虽为帝王,亦不能只顾自身享乐,而让百姓受苦。”
群臣闻言,纷纷叩首:“陛下圣明!”殿内的气氛不再是之前的凝重,而是多了几分振奋。
他们知道,太宗此举不仅是弥补过错,更是为大唐的长治久安铺路——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人才辈出,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当话题转向储君时,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站在队列末尾的太子李治身上。
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储君,自被立为太子后,虽勤勉好学,却因性情温和,常被大臣担忧难以扛起治国重任。
此刻太宗招手,让李治走到近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治儿,自今日起,朝中诸事,你可先与诸卿商议,拟定对策后再奏于朕。凡涉及民生、刑罚之事,朕许你代朕决断,若有不妥,朕再予纠正。”
李治一愣,随即躬身:“儿臣年幼,恐难当此任,还望父皇……”
“朕知道你担心什么。”李世民打断他,目光扫过群臣,“朕的身体,自己清楚。朕不能再像往日一样事事亲力亲为,而治儿虽性情温和,却有仁心,这正是治国所需的品质。
当年汉高祖刘邦传位于惠帝,虽有吕后专权之患,但惠帝的仁政仍让百姓受益;汉文帝以仁治国,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
他看向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无忌是治儿的舅舅,遂良曾为太子詹事,你们二人要尽心辅佐,若太子有过失,当直言劝谏,不可因朕的缘故有所隐瞒。”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对视一眼,随即躬身:“臣等遵旨!必不负陛下所托!”
殿内群臣虽仍担忧太宗的身体,却也明白这是最好的安排。
太子李治仁厚,若能在太宗生前熟悉朝政,积累治国经验,待太宗百年之后,大唐的国祚才能平稳传承。
更何况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辅佐,足以避免皇子争位、权臣乱政的隐患。
朝会结束时,春雨已停,阳光透过殿门洒在李世民的身上,为他苍白的面容添了几分暖意。
王德全扶着他准备返回寝宫,他却驻足回望,看着群臣簇拥着太子李治讨论政务的身影,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陛下,风大,该回宫了。”王德全轻声提醒。
“无妨,”李世民摇摇头,目光中满是期许,“朕这一生,打了不少仗,也犯了不少错。如今能改正过错,为治儿、为大唐铺好路,便也无憾了。”
回到寝宫后,李世民躺在龙榻上,让内侍取来纸笔,亲自写下《罪己诏》,细数自己亲己远征,忽视民生的过失,并昭告天下,推行新政。
诏书下达之日,关中百姓争相传颂,不少流离在外的灾民听闻后,纷纷返回故乡,开垦荒地,重建家园。
http://www.hlys.cc/26970/9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