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李世民醒悟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傍晚,含风殿的窗棂上爬满了新抽的紫藤花,细碎的花瓣落在御案的丹砂盒上,却驱不散殿内弥漫的苦涩药味。

  李世民靠在铺着软垫的龙榻上,脸色比殿外的春雪还要苍白,胸口因持续的咳嗽微微起伏。

  内侍王德全捧着一个鎏金药碗快步进来,碗中深褐色的丹药泛着诡异的光泽,正是方士们耗费三月炼成的“长生丹”。

  “陛下,丹药已炼成,方士说此丹能补精益气,助陛下延年益寿。”王德全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

  自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归来,身体便日渐衰弱,也就沉迷于炼丹之术,以求获得长生,宫中方士从最初的三人增至十余人,丹炉日夜不熄,耗费的金银不计其数。

  李世民抬手,内侍连忙将药碗递到他唇边。

  苦涩的丹药滑入喉咙,带着灼烧般的痛感,他强忍着不适,闭目等待方士口中的“奇效”。

  然而半个时辰过去,不仅没有丝毫好转,胸口的憋闷反而愈发严重,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他用帕子捂住嘴,展开时竟见点点殷红——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咳血。

  “陛下!”王德全吓得脸色煞白,连忙传唤御医。

  李世民却摆了摆手,目光落在殿外——窗外正有两名宫女提着食盒走过,低声说着宫外的新鲜事,“听说西市的夜市又添了不少摊子,百姓夜里也能买到热乎吃食”“城郊的麦田长势正好,老农说今年定是个丰收年”……

  这些细碎的话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世民的记忆。

  他想起自己巡幸长安城时,看到的万亩良田连着天际,农夫们牵着牛、扛着犁,脸上满是笑意。

  想起路过西市时,商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此起彼伏,西域商人用不熟练的汉话与顾客讨价还价。

  想起户部奏报,去年全国户籍新增八万余户,粮价跌至贞观初年以来的最低……这正是他推行新政后,梦寐以求的太平景象。

  可自己呢?为了虚无缥缈的长生,沉迷丹药,不仅耗费国库,更让身体每况愈下,连朝议都需时常中断。

  前几日褚遂良上疏,劝他“罢方士、熄丹炉,以朝政民生为重”,自己却以“身体不适,需丹药调理”为由驳回。

  如今咳血不止,才猛然醒悟——所谓的长生丹,不过是加速衰败的毒药;而真正能让“大唐长生”的,从来不是帝王的寿命,而是百姓的安居乐业。

  “王德全,传朕旨意。”李世民的声音虽虚弱,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即刻将宫中所有方士驱逐出宫,永不得再入长安;殿外的丹炉尽数拆除,炼丹所用的丹砂、铅汞,全部交由司农寺,或熔铸为农具,或填补河道,不得浪费。”

  王德全愣住了,他跟随太宗多年,深知帝王对炼丹的执念,此刻竟要全盘废除?“陛下,这……方士说您还需丹药调理,若是罢黜他们……”

  “调理?”李世民自嘲地笑了笑,将染血的帕子扔在案上,“这些丹药若真能调理,朕何至于咳血不止?朕沉迷此道,不仅误了自己,更险些误了朝政、误了百姓。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大唐蒸蒸日上,朕岂能再为一己之私,耗费国力?”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御案上的奏折——那是太子李治昨日递上的,奏请在江南增设义仓,以备荒年。“再传旨,令太子李治即刻入宫,朕有要事与他商议。”

  片刻后,李治匆匆赶来,见父亲脸色苍白,案上还放着染血的帕子,顿时眼眶发红:“父皇,您的身体……”

  “朕无碍。”李世民招手让他坐到身边,握住他的手,“治儿,朕今日才明白,所谓帝王,并非要追求长生不老,而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大唐江山谋长久。

  朕之前沉迷丹药,是大错特错。如今朕决意改正,往后朝堂诸事,你要多担些责任,尤其是民生、农桑之事,万万不可懈怠。”

  他指着案上的奏折:“你奏请增设江南义仓,此事甚妥,即刻准奏。另外,朕令司农寺将炼丹的物资充作农器,你可派人监督,务必用到实处,不可让官吏从中克扣。”

  李治含泪点头:“儿臣遵旨!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以百姓为重,不辜负父皇的嘱托。”

  旨意下达的当日,宫中的丹炉便被拆除,方士们被禁军押着逐出长安,百姓听闻后,纷纷拍手称快。

  有老农提着新收的麦粒入宫,跪在宫门前说:“陛下熄丹炉、重民生,这麦粒是百姓的心意,愿陛下身体安康,大唐永世太平。”

  李世民虽未能亲眼见到这一幕,却从王德全的转述中感受到了百姓的心意。

  此后,他决心不再服用丹药,每日只遵医嘱调理身体,虽仍有病痛,却将更多精力投入朝政——他亲自批阅关于农桑、商旅的奏折,与大臣商议边境防务,时常召李治入宫,教导他治国之道。
  http://www.hlys.cc/26970/9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