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八百六十五章 辽使入京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八百六十五章 辽使入京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元佑二年七月乙未(初十)。

  开封府、滑县、白马渡。

  载着辽国使团的船只,缓缓靠岸。

  随着船舶靠岸,两个持着节旄的辽国贵族,率着数十名辽国官吏,在大宋官军的保(监)护(视)下,走下舷梯。

  顿时,鼓乐响起。

  萧德崇听着乐声,笑了起来。

  “此诗之《鹿鸣》吧?”他微笑着问着自己身边的副使张琳。

  张琳点头:“回节度,正是《鹿鸣》之乐!”

  萧德崇的嘴角,顿时就弯了起来。

  他想起了去年,宋使胡宗愈,来到大辽,朝贺大辽天子生辰时。

  他被任命为馆伴使,迎接宋使入境。

  当时,萧德崇奉旨,在宋使入境时,命乐队演奏诗经的《堂棣》。

  棠棣之义,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其意思就是隐晦的告诉宋庭——咱们是兄弟之邦啊,高丽那是外人,你们要帮我们啊!

  然而,当时的那个宋使胡宗愈,在听到棠棣之乐后,一脸的不高兴。

  在和他礼节性的寒暄时,更是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堆诸如‘啊呀,北朝居然也知道《诗经》?’一类的话。

  搞得好像,大辽在其眼中,就和阻卜人、女直人一般,属于不通礼法的蛮夷。

  当时可把萧德崇气炸了!

  可宋使向来如此,他们在出使辽境时,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和辽人在关乎正统、地位的细节上争执,且从不退让。

  也就是如今的辽国,精力都在高丽方向。

  同时辽国也有求于宋庭,为了两国兄弟之邦的盟好大局,萧德崇当时是捏着鼻子忍了的。

  但,彼时他也发誓,早晚有一日要找回场子。

  至少,要叫那个宋使胡宗愈,在他面前低头。

  不过,现在,当他来到宋境,听到这南朝用着《诗经》之乐来欢迎他的时候。

  萧德崇内心的不满,顿时烟消云散。

  尽管《鹿鸣》之乐,只是欢迎远方客人而已。

  可,这是诗经啊!

  是诸夏内部外交的时候,才会用到的礼乐。

  这意味着什么?

  南朝终于正视大辽了!

  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萧德崇心中油然而生。

  让他心情愉悦,满心欢喜。

  ……

  白马渡不远,就是白马镇。

  这是一个依托航运而兴起的市镇。

  算是府界内比较大的商业贸易市镇了。

  过去就常年有着数百名坐商,在此经营买卖。

  自宋辽交子贸易兴起后,在此谋生的商贾就更多了。

  如今,可能已经有上千名商贾在此营生。

  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以及雇工、相关官吏、驻军加起来,已超过两万!

  这直接使得白马镇的规模,在短短一年内,就扩大了一倍!

  此刻,白马镇的商贾们,都已从镇中蜂拥而出,伸长了脖子,看向远方的渡口。

  尽管官兵们,拉起了厚厚的封锁线,将人们拦在官道外。

  可这依然挡不住,大宋的‘良善商贾们’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

  是的!

  随着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在过去半个月的狂轰滥炸。

  如今,这开封府的大宋商贾们,就连走路,都比过去硬气了。

  一个个开口就是:吾乃义商(仁商)!

  为什么呢?

  因为我雇了人啊!

  按照汴京义报上的文章所暗示的内容,义商们的仁义含量,应该直接和其雇佣的雇工数量成正比!

  雇的人越多,此人就越‘仁义’。

  于是,在汴京城里开了上百家孙家烧朱铺的大宋皇商孙赐,成为了汴京呼保义,开封及时雨。

  因为,孙赐的各项产业加起来,雇工数量超过了一万(当然,是加上了依附孙家正店的脚铺的雇工,但实际上,脚铺是分销商,并不受孙赐雇佣,也不拿孙赐的工钱)。

  于是,孙赐直接在自家正店门口,挂起了两面酒旗。

  左边的酒旗,写着一个大大的仁字,右边的酒旗,写着一个个大大的义字。

  明晃晃的打出了仁义行商的旗帜。

  本来,这种高调的豪商,必然引来官府铁拳、觊觎乃至于撕咬、分食。

  然而……

  开封府和街道司还有店宅务,就像瞎了一样,根本看不见。

  据说,已经被罢免待罪在家的前权知开封府蔡京蔡元长,还邀请了孙赐参加他家的家宴,席间多有赞赏云云。

  于是,京城中的商贾,瞬间懂了。

  雇工数量比较多的,就学着孙赐,挂起‘仁义’的招牌。

  雇工数量比较少的,就挂个仁字或者义字。

  一时间,汴京商贾皆仁义,个个都是儒商。

  开口闭口,都开始动不动就子曰,之乎者也了。

  好些道学先生,见了都是脑瓜子疼。

  但,坊间舆论也好,士大夫公议也罢。

  都无视了这些老学究的杂音。

  他们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投稿去汴京义报,直接石沉大海。

  搞不好第二天,汴京义报直接刊载一篇‘奉劝’他们要认真读书,读好书,认真领会圣人微言大义的文章,不要听风就是雨,更不要大惊小怪。

  一个个脸打的啪啪响。

  而白马镇距离汴京,不过百里。

  昨天发行的汴京新报、汴京义报,今天就能送到白马镇来。

  所以,白马镇的商贾们,自然也紧跟着汴京城里的商贾,一个个都开始高调起来。

  此刻,他们就乌泱泱的挤在官道两侧,翘首望向正在下船的辽国使团。

  “北使此来,恐怕还是来和官家谈交子的……”好多人都议论着。

  “那不?”

  “听说北朝此番,又运来了数十万两白银,请求官家给他们再印个几百万贯交子呢!”

  “真的吗?”

  “真的不能再真了!”

  “我弟弟的浑家的小舅子在开封府当差,他亲口告诉我的……”

  “哎呀呀,又有钱赚了!”

  “不对!”

  “是应该又可以增长仁义了!”

  生意扩大了,自然要雇人,雇人越多,仁义越多。

  顿时,许多人都觉得,自己体内的仁义之魂,已经在燃烧了。

  这朝廷里的大人物们也真是的!

  早说多雇工,就能变成仁人义士。

  那俺们,肯定会大力扩张自己的买卖,拼命雇工啊!

  ……

  在商贾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中,刑恕骑着马,在一队禁军的簇拥下,来到了这白马镇外的官道上,准备着欢迎辽使。

  在他身边,有一辆马车,车上坐着耶律琚和耶律永昌。

  “和叔……那位就是萧德崇了……”耶律琚掀开车帘,看着出现在道路上,被宋军簇拥着的辽国使团,指着在人群最前方的那位高大的辽国权贵说道:“其乃四国舅房的嫡脉所出,为人素来高傲……”

  刑恕点点头,作为大宋负责对外关系的大臣。

  刑恕对辽国政治及其渊源,自然是用过功的。

  何况,他还能从耶律琚和耶律永昌等人处了解、询问。

  故此他知道,不要看辽国后族,皆汉姓萧氏,就以为他们系出同源。

  但只要仔细研究,就会知道,汉姓萧氏之外,辽国后族还有契丹姓氏。

  而这些‘萧姓’外戚的契丹姓氏,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来说,国舅家主要出自五个不同氏族,这就是辽人口中所谓的国舅五房了。

  更正统的称呼应该是:二国舅帐五房。

  二国舅帐者,审密氏二姓,既契丹立国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代,就专门和部落首领联姻的审密氏拔里、乙室已两族。

  然而……

  其实,现在真正的审密氏拔里、乙室已两族的人,早就被人杀光了。

  辽国早期,混乱的政治,让帝系都转移了好几次。

  作为外戚的国舅帐,更是杀的人头滚滚。

  所以,现在的所谓二国舅帐五房,早不知道换了多少次血了。

  萧德崇所在的所谓国舅四房,就是承天太后时代才出现的乙室已少翁房。

  这一房,系出承天太后父族萧思温家族——乃是萧思温幼子这一脉。

  与如今辽国的后族,萧思坦(废皇后萧观音)所在的拔里氏国舅两房,完全不是一个源头——他们都是述律家族的后人。

  当然,真述律还是假述律,就没有人知道了。

  刑恕远远的看着,那个骑在马上,穿着辽国贵族服饰的中年男子,眼睛慢慢眯起来:“高傲吗?”

  傲就傲吧!

  当初,耶律琚入朝的时候,不也挺高傲的吗?

  “他可有什么
  http://www.hlys.cc/273/8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