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采访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u0002“第二我们的困境,其是资金,三万块是村民凑的这是民心,也是无奈。”

  “第三村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最后……”

  “……土地问题。”

  “石桥村那片最好的竹林地现在被谁占着为什么项目发展不起来,这个根子要让记者自己去挖。”

  他心里清楚,直接告诉记者,那是告状。

  让记者自己发现,那才是新闻。

  媒体这把刀,要用得巧,不能留下把柄。

  他又单独把王厚根和周福生叫到村委会,没说太多大道理。

  “老哥,周师傅,明天市里来记者你们别紧张。”

  他给两人递上烟。

  “就当是跟人唠嗑,心里咋想的就咋说。”

  “尤其是那个贷款,银行的人当时是咋跟你们说的,你们又是咋想的原原本本说出来就行。”

  王厚根一拍胸脯:“赵书记你放心!”

  “俺们不说瞎话!俺们就说,没你赵书记这事儿干不成!”

  赵海川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自己说大家,少说我。”

  “我怎么样,不是嘴上说的。”

  他要的,不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报道,而是一篇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报道。

  一篇能让某些人坐立不安的报道。

  第二天上午,一辆印着“市晚报”字样的桑塔纳开进了清河镇。

  车上下来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年轻女人,短发,帆布鞋,眼神清亮。

  她就是记者薛静。

  没薛静在萧蔷的引导下,直接去了石桥村的临时作坊。

  作坊里,竹子的清香混合着药水味,十几个学员正在埋头苦练,周福生在一旁来回踱步,不时停下指点一二。

  薛静的镜头没有对准任何人,而是先对准了那些学员们专注的神情。

  她走到周福生身边,轻声问:“老师傅,这手艺难学吗?”

  周福生停下脚步,拿起一根竹丝,对着光。

  “难。心不静学不会。”

  “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坐下来干这个了。”

  “这手艺,传到我这是第五代了。”

  “要是断在我手里,我死了都闭不上眼。”

  薛静默默地记录着,又把镜头转向了王厚根。

  王厚根正带着几个村民加固仓库的门。

  “记者同志,你问俺们为啥这么积极?”

  “赵书记说得对,求人不如求己!”

  “那三万多块钱是俺们几十户人家给娃娶媳妇的钱,盖房子的钱!”

  “俺们不拿出来,这事就干不成!俺们信赵书记!”

  他说着,忽然指着村口不远处一片冒着烟囱的厂房。

  “你瞅瞅那!”

  “原来是俺们村最好的竹林地,现在盖了个破厂天天排污水。”

  “俺们想用那地搞项目去银行贷款,人家说我们没抵押没流水。”

  “那块地要是我们的能没抵押?”

  薛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厂房门口挂着“红星建材”的牌子。

  她不动声色地拍了张远景。

  临走前,赵海川陪着薛静在村里转了转。

  走到那片被烧过的竹篱笆前,薛静停下了脚步。

  “这里……好像出过事?”

  赵海川神色平静:“前阵子项目刚启动有过一些小摩擦,有人想搞破坏性质比较恶劣。”

  “派出所已经立案了,事情已经过去了。”

  最后,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薛静对赵海川进行了专访。

  “赵书记,对于这个项目镇里的规划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

  赵海川没有回避问题,坦诚地说:“我们的规划是把竹编打造成清河镇的特色名片,实现一村一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但困难也现实存在,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

  “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孤军奋战。”

  “我们希望通过媒体的呼吁,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我们支持这些想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的普通百姓。”

  这番话,不卑不亢,既展现了决心,也点明了困境,更占据了道义的高地。

  ……

  马金宝的办公室里。

  给他通风报信的小弟站在一旁,吓得大气不敢出。

  这时桌上的手机响了。

  看到来电显示的名字,马金宝瞬间换上了一副谄媚的笑脸。

  “喂,黄县长……”

  电话那头传来黄波涛冰冷的声音:“你怎么办事的?”

  “还让事情捅到市里报社去了?你是猪脑子吗?!”

  “县长我……”

  “别跟我解释!”

  黄波涛的声音里透着狠厉,“我告诉你,那篇报道要是敢乱写把红星建材那块地的事捅出来,你就等着瞧!”

  “自己想办法把屁股擦干净!”

  电话被狠狠挂断,马金宝握着手机,手心全是冷汗。

  ……

  与此同时,县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部主任钱茂才,正心神不宁地刷着手机。

  当他在市晚报的公众号上看到一条“本报记者深入清河镇,探访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之路”的预告时,他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石桥村……竹编……

  他想起了前不久王厚根他们来贷款时,自己那副公事公的嘴脸。

  “完了完了……”

  “这报道要是把我拒绝贷款当成反面典型……”

  “我这位置还保得住吗?”

  ……

  另一边。

  市里记者来采访赵书记和竹编项目的事传遍了全镇。

  茶余饭后,大家都在议论。

  “听说没?咱们的竹编要上报纸了!”

  “那可不!赵书记是真给咱们老百姓办事的人!”

  一种久违的自豪感和期待感,在每个人心里升腾。

  夜深了,赵海川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敲门声响起,陈群走了进来,一脸疲惫。

  “赵书记有个情况。”

  “邻乡的一个小卖部报案说有人买东西没给钱还威胁老板。”

  “我们对比了监控,这个人跟强哥的体貌特征高度相似。”

  赵海川拿起照片,照片上的人戴着鸭舌帽,看不清脸。

  “人抓到了?”

  陈群摇摇头:“等我们的人赶到他已经跑了。”

  “只在附近找到了他扔掉的烟头。”

  “我判断他没跑远很可能还在我们这一片流窜。”

  “他很可能是想回来报复。”

  “您……千万要小心。”

  一个摆在明面上的对手,一个藏在暗处的亡命徒。

  赵海川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他只是把那张照片对折,收进了抽屉。

  采访结束,薛静准备乘车离开清河镇。

  赵海川送到大院门口,与她握手告别。
  http://www.hlys.cc/28743/1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