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全族!供我科举 >第219章 前往白鹿洞书院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19章 前往白鹿洞书院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至此,三位好友,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接下了秦思齐的托付。李文焕的官身庇护,林静之的言路清议,赵明远的财帛后援,几乎涵盖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可能保全族人的方式。

  了却了这桩最大的心事,秦思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决绝。最后的羁绊已然安置妥当,他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地去追寻那条注定坎坷的理想之路了。

  当晚,他在油灯下,展开信纸,给远在白湖村的母亲和族长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自已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活,表达了对族人的思念与感激,并再三叮嘱族中子弟安心耕读,谨守本分。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岳麓山间的枫叶染红飘落,湘江水涨了又退,半年光阴,竟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尽。

  这半年里,秦思齐不仅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聆听不同流派学者的精彩讲会,参与无数次针锋相对又受益匪浅的论辩,更在一次次实地考察中,将书中所学与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紧密相连。

  他曾在禹王碑下抚摸斑驳的石刻,遥想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也曾驻足爱晚亭畔,看红叶如火,感悟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诗境。

  射圃中,他从最初拉不开硬弓到如今箭无虚发,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心性的磨练,每一次挽弓,都需凝神静气,如对大事。

  斋舍内,他的策论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如今屡获甲等,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与群英的激烈讨论,是思想一次次碰撞、融合、升华的痕迹。

  释放内心,莫过于与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三人在下学后勾肩搭背地去山脚下的小酒馆打牙祭,一碗最便宜的茴香豆也能吃出盛宴的滋味。

  然而,离别之期终究还是到了。秋意已深,寒露为霜。

  江面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寒意侵人肌骨。萧瑟的江风掠过水面,吹动着渡口众人的衣袂,也吹皱了一江碧水。

  一艘中等大小的客船停靠在岸边,船帆尚未完全升起,船工们忙碌地穿梭着,做着启航前的最后准备。粗粝的号子声、水流声、风声交织在一起,更平添了几分离别的萧索。

  秦思齐、李振、张祥瀚即将登船,继续他们南下的研学之旅,前往下一站,誉满天下的白鹿洞书院。

  码头之上,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三人一早便在此等候相送。就连平日最沉静的林静之,眉宇间也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郁色,更不用说性情外露的赵明远。

  李文焕望着滔滔江水,打破了沉默:

  "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想到半年时光,竟过得如此之快。仿佛昨日才在此处,迎接思齐风尘仆仆而来。

  "

  林静之轻轻点头,接口道:

  "是啊,思齐此番离去,登山望远,少了一位知音。

  "

  赵明远拍了拍秦思齐的肩膀:

  "思齐!别的废话我也不多说了!去了白鹿洞,见了老表们,可别忘了咱兄弟!

  "

  秦思齐笑着道:

  "文焕,静之,明远,此番别离,乃是他日重逢之始。待来日再聚,必当把酒言欢,共话今日!

  "

  李振和张祥瀚也与李文焕等人拱手作别,互道珍重。他们二人与李文焕等人虽不如秦思齐那般亲密无间,但半年同窗,一同上课、切磋、游玩,亦建立了情谊。

  张祥瀚认真道:

  "文焕兄,静之兄,明远兄,岳麓学风,开放兼容,令我二人亦眼界大开。盼日后仍有请教之日。

  "

  李振也点头附和:

  "诸位保重,后会有期。

  "

  就在这时,秦思齐从身后书童秦实诚小心翼翼捧着的行囊中,取出了一个细长的楠木锦盒。盒身并无过多纹饰,却显得古朴雅致。他打开盒盖,里面整整齐齐躺着三卷用素色锦带系好的画轴。

  秦思齐将画轴一一取出,分别递到李文焕、林静之和赵明远手中:

  "临别之际,思齐思忖良久,不知何以表达心中感念之情。小弟不才,凭记忆描摹了几幅小画,并……不揣浅陋,题诗一首于其上,聊表心意,万望勿嫌拙劣。

  "

  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闻言,皆是微微一怔,脸上露出惊讶与感动的神色。他们小心翼翼地解开锦带,徐徐将画轴展开。

  三幅画作构图相似,均采用写意水墨的手法,墨色淋漓,意境开阔。画的正是那日他们四人于岳麓山顶俯瞰之所见:远处浩荡湘江北去,烟波浩渺,江心橘子洲如一枚青螺,静卧水中。

  近处岳麓山峦起伏,秋色点染,山间小亭依稀可辨。笔法虽略显稚嫩,并非大家手笔,却极富神韵,极为传神地捕捉住了那日天地开阔、旭日初升时的磅礴气象,以及四人立于山巅、指点江山时的那份豪情与深厚情谊。

  更引人注目的是画幅下方的留白处,题写着同一首诗。那诗句笔力遒劲,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离愁别绪:

  "同倚岳麓沐朝晖,共临湘水看潮回。

  枫红几度经寒暑,舟楫一朝各南北。

  墨痕犹记登临意,云影长萦旧时扉。

  莫道烟波前途远,天涯明月共清辉。

  "

  三人轻声吟诵着,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心坎上。

  李文焕看着

  "同倚岳麓沐朝晖,共临湘水看潮回

  "两句,眼前仿佛又现出那些一同登山临水的清晨,心中澎湃,不禁赞道:

  "好一个'同倚'、'共临'!思齐,此句写尽我四人这半年来同游共学之乐!

  "

  林静之指尖抚过

  "墨痕犹记登临意,云影长萦旧时扉

  "一行,感触最深:

  "'登临意'……'旧时扉'……是啊,斋舍论道、山顶长谈之情景,如今皆入诗画,必将长萦我心。

  "

  赵明远最是直率,读到

  "莫道烟波前途远,天涯明月共清辉

  "时:

  "说得好!天涯共明月!不管咱们以后在哪做官、在哪行商,记得常常抬头看看月亮!那就还是咱们兄弟在一起!思齐,你这诗,写到我心窝子里去了!

  "

  这份离别赠礼,是他耗费了数个夜晚,精心构思绘制而成。这首诗,浓缩了他们共同的记忆、共享的风景和此刻相同的心境。

  江风渐急,船家在船头高声催促:

  "各位客官,开船喽——!快些上船吧!

  "

  纵有千般不舍,万般留恋,终须一别。

  四人再次郑重拱手,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深深一揖之中。所有的鼓励、不舍、承诺与期盼,皆在不言间流转。

  "保重!

  "

  "一路顺风!

  "

  "春闱高中!

  "

  秦思齐与李振、张祥瀚转身,踏上了那摇晃的跳板,一步步登上客船。船工解缆收锚,粗壮的绳索被拉起,巨大的布帆沿着桅杆缓缓升腾,吃满了风。

  客船缓缓离岸,顺着江水向下游驶去。秦思齐站在船尾,一动不动,久久凝视着码头上那三个变得越来越小的身影。

  看到李文焕依旧保持着拱手的姿势,如山岳般沉稳;看到林静之白衣胜雪,在风中宛如一株修竹;看到赵明远还在用力地挥舞着手臂,一遍又一遍。

  身影渐渐模糊,化作视线尽头三个模糊的黑点,最终与岸边的景物融为一体,再也分辨不清。

  湘水长流,不舍昼夜;岳麓依旧,默然矗立。

  船行悠悠,劈开层层江波。李振和张祥瀚已回舱中休息,秦思齐仍独立船尾。他从怀中取出那份诗稿草样,再次展看。
  http://www.hlys.cc/28757/2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