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离乡远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清晨,屋檐上的冰溜勾勒出晶莹剔透的纹路,秦思齐穿上了那件母亲改好的靛蓝色棉布长衫,这是父亲生前的衣服改的。

  "齐儿,再检查一遍包袱。

  "刘氏的声音从灶间传来

  "文房四宝是老秀才送给他的,两套换洗衣裳,都带齐了吗?

  "

  秦思齐蹲下身,再次清点那个小小的蓝布包袱。其实东西少得可怜,根本不需要反复检查,但他知道,母亲是在用这种方式掩饰离别老家的伤感。

  "都带齐了,娘。

  "他轻声回答,

  "那该去给乡亲们道别了。

  "刘氏擦了擦手,而后让齐哥儿去上面道别,秦思齐点点头,整了整衣襟。这件长衫对他来说还有些宽大,袖口盖住了半个手掌,但刘氏说这样能多穿两年。

  第一站是秦三爷家,在村东头的小院里,门前的果树已经枯死了。听到敲门声,秦三爷拄着拐杖来开门,见是齐哥儿,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齐哥儿来啦!快进来!

  "老人热情地招呼,秦思齐深深作了一揖:

  "三爷爷,我是来道谢的。正月十六就要动身去武昌府了,特来向您辞行。

  "

  "好孩子,好孩子!

  "秦三爷激动得胡子直颤,转身从柜子里摸出一个小布包,

  "拿着,这是老头子的一点心意。

  "

  布包里是墨条!秦思齐惊得连连摆手: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

  "拿着!

  "秦三爷不由分说塞进他手里,

  "这是老秀才生前送我的,一直没舍得用。你带去武昌府,好好读书,给咱村争口气!

  "

  秦思齐的眼眶瞬间红了。

  "我一定好好用,不辜负三爷爷的期望。

  "他郑重地鞠了一躬,声音哽咽。

  离开秦三爷家,他们又去了七叔公家。七叔婆拿出一个绣着

  "蟾宫折桂

  "的笔袋,针脚细密,一看就是赶工做出来的。

  "老婆子手笨,绣得不好...

  "七叔婆不好意思地说,

  "但听说读书人都讲究这个

  "

  秦思齐小心地接过,只见深蓝色的缎面上,一枝金桂栩栩如生,针脚虽然有些凌乱,但每一针都缝进了老人家的祝福。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丝线,突然摸到笔袋底部有个硬物——拆开一看,竟是一枚铜钱,用红绳系着,已经磨得发亮。

  "这是...

  "他疑惑地抬头。

  七叔公笑呵呵地说:

  "压袋钱!讨个吉利。这是我当年去县城赶考时,我娘给我的,现在传给你。

  "秦思齐这才知道,原来七叔公年轻时也曾读过书,只是连县试都没过,就回家种地了。老人眼中的遗憾和期待。

  一家家走下来,一声声叮嘱饱含深情的赠礼。秦寡妇给了他一双亲手纳的布鞋;五太公送了一方旧砚台;就连最吝啬的秦守业,也塞给他一小包自制的糖,说是

  "路上提神用

  "。

  每一户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每一份礼物都沉甸甸地压在秦思齐心头。往年若是有人远行,乡亲们都会送上鸡蛋、摊饼等吃食,如今大旱刚过,大家能给的只有一句

  "好好读书

  "和珍藏多年的小物件。

  最后一站是秦茂山家。

  "都道别完了?

  "秦思齐点点头。

  "别说了。

  "秦茂才摆摆手,从枕下取出一个油纸包,

  "拿着,路上看。

  "

  正月十六,启程的日子到了。天还没亮,白湖村的祠堂前就挤满了人。全村老少都来为秦思齐送行。他穿着那件靛蓝色长衫,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袱,里面装着乡亲们送的笔墨纸砚和几件换洗衣物。

  "齐哥儿,路上小心!

  "

  "到了武昌府记得捎信回来!

  "

  "好好读书,给咱村争口气!

  "

  秦思齐向全村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跟着秦茂山、大伯秦大安和母亲刘氏上了去县城,秦守德,秦思文,秦思武几个也跟着。以免有人来抢牛!这是他们村保下来的牲畜!几个在车后跟着。

  牛车吱吱呀呀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秦思齐看着生活了七年的村庄渐渐远去。村口那棵半枯的老树,祠堂青灰色的屋顶,自家低矮的土坯房,都慢慢变成了模糊的影子。

  "齐儿,把这个戴上。

  "秦思齐乖乖低下头,让母亲把铜钱挂在他脖子上。县城比秦思齐想象中有活力些,只是乞讨人多点多,行人穿梭如织。但他们无暇闲逛,直奔县衙办理路引。

  "姓名?籍贯?去向?所为何事?

  "书吏头也不抬问道。

  "秦思齐,恩施县白湖村人,去武昌府求学。

  "秦茂山代他回答,书吏这才抬头,打量了一下这个瘦小的农家子,嗤笑一声:

  "就他?还读书?别是去当学徒的吧?

  "

  秦大安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从袖中摸出五钱银子,悄悄塞给书吏:

  "确实是去求学读书的

  "

  书吏掂了掂银子,脸色稍霁,慢吞吞地开始写路引。而后又交了五钱的路引费,看着那一两银子就这样没了,心疼得直抽气——这够买多少粮食啊!

  "这么贵...

  "刘氏小声嘀咕,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装钱的暗袋。

  "正常。

  "秦茂山低声道,

  "去武昌府的路引向来要价高,怕人跑了不回。

  "

  拿到路引后,他们匆匆赶往长江边的乌家渡。渡口人声鼎沸,扛包的脚夫、叫卖的小贩、等船的旅客,构成了一幅秦思齐从未见过的热闹景象。江面上停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有豪华的客船,也有简陋的货船。

  "去武昌府的船,最便宜的多少钱?

  "秦大安挤到售票处问道。

  "普通舱,一人一百文,明日一早开船。

  "售票员头也不抬。秦大安咬了咬牙,掏出四百文钱:

  "四张,明日的。

  "而后让秦思文,秦思武三人赶牛车回去!

  当晚,他们住在渡口附近的一家简陋客栈,四个人挤一间房。刘氏睡床铺,其余三个男人打地铺,秦思齐想到明天就要坐船去武昌府,又激动得睡不着。

  天蒙蒙亮,他们就赶到了码头。那艘去武昌府的客船比秦思齐想象中要大得多,船身漆成深红色,桅杆高耸,帆布在晨风中微微鼓动。

  "上船啦上船啦!去武昌府的客船,辰时启航!

  "船工高声吆喝着。

  秦茂山,秦大安扛着行李,刘氏紧紧拉着秦思齐的手,踏上跳板的那一刻,江水在脚下奔流,泛起浑浊的泡沫,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普通舱在甲板下层,昏暗拥挤,几十个乘客挤在通铺上,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和鱼腥味。他们找到自已的位置——四条窄窄的铺位,连翻身都困难。

  "娘,您躺会儿吧。

  "秦思齐扶着面色苍白的刘氏躺下。母亲从未坐过船,刚上船就开始头晕。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船身轻轻一震,缓缓离开了码头。秦茂山带着秦思齐挤到甲板上,看着乌家渡渐渐远去,江风扑面而来,带着水腥味和远方陌生的气息。

  "长江...

  "他喃喃自语,第一次看到这样宽阔的水面,一眼望不到边。浪花拍打着船身,溅起的水雾打湿了他的衣襟。

  "小兄弟,第一次坐船?

  "旁边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笑着问。秦思齐点点头,有些腼腆:

  "去武昌府求学。

  "

  "读书好啊!

  "商人感慨道,

  "我年轻时也读过几年私塾,可惜...

  "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船行至江心,风浪渐大。秦思齐回到舱内,发现母亲和大伯已经吐得昏天黑地。秦茂山虽然没吐,但脸色也难看得吓人。

  "娘,喝点水。

  "秦思齐拿出竹筒,小心翼翼地喂周氏喝了几口。

  "齐哥儿.娘没事!

  "周氏虚弱地摆摆手,又一阵干呕。

  秦思齐心疼不已,却无能为力。他拿出《诗经》,轻声为母亲诵读,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舱内其他乘客的呻吟、呕吐声此起彼伏,浑浊的空气令人窒息。

  中午时分,船在一个小码头稍作停靠。秦思齐搀扶着母亲到甲板上透气。江风拂面,刘氏的脸色总算好了一些。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秦思齐突然心潮澎湃,脱口吟道:

  "离家远赴武昌游,长江滚滚向东流。

  乡亲厚望心中记,不负寒窗苦读秋。

  "

  "好诗!

  "身后传来秦茂山欣慰的声音,

  "齐哥儿,记住此刻的心情

  "

  秦思齐重重点头,下午,船终于抵达武昌府码头。当那座巍峨的城墙映入眼帘时,秦思齐屏住了呼吸——武昌府!他即将求学的地方!码头很大,而城墙高耸入云,城门楼比白湖村的祠堂还要高大数倍,码头上停泊的船只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

  "到了...

  "刘氏虚弱地站着,说着:

  "齐儿,咱们到了。

  "

  秦思齐站在摇晃的甲板上,小手紧紧攥着包袱带。前方,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向他敞开大门。那里有他向往已久的书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通往上层的阶级。
  http://www.hlys.cc/28757/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