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快穿:美人又把老公撩红温了 >第164章 将军篇:天下谁人不识君33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64章 将军篇:天下谁人不识君33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差不多六月初,各方的军饷陆陆续续地全部到位。

  朝会上得知这主意是温柔出的以后,庆国的老臣们看闻人淮的眼神都有点奇怪了。

  也是从这一日之后,温柔正式参与到了庆国的朝会中。

  她的职位暂时被定在军师上边儿。

  这职位不大不小,但是却是跟在胡相安身边做事,不少老臣都十分疑惑。

  胡相安便开始暗示同僚们,温柔或许和先帝有关。

  但他也不明说,就让同僚们猜。

  一个个越猜越觉得自己想的没错,情绪不由有些激动起来。

  难道他们庆国终于有能见人的皇家血脉了吗?

  他们终于不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了吗?

  因为这些猜测,温柔在朝中办事都更加顺利了起来。

  她也顺利地搞起了各方面改制。

  光靠打劫来的军饷是不保险的,何况届时地盘越宽,军队越庞大,需要的军饷越多。

  还要考量所属地盘出现天灾对百姓的安排。

  温柔首先考量的就是西南的开荒。

  西南的土地是很适合种植新粮种的。

  正逢夏季,种夏薯能够缩短成长时间,今年十月到十一月就能有收获,冬季更加不愁粮食了。

  其他粮种也需要种植一定量。

  西南部分地区灌溉不易,温柔又从空间里拿出了一些旱稻的种子投入播种。

  畜牧业也安排了人开始进行。

  但仅仅靠士兵去执行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温柔考量着买回了不少分散在民间的土地。

  在西南当地雇佣起了百姓,成立了专门的国营畜牧场和种植场,既给了不少百姓工作,又解决了人工问题。

  钱自然是从军饷里拿的。

  等到百姓赚够了工钱,还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租赁一定时间国有土地种植自己的粮食。

  没错,租赁。

  温柔之所以买回土地,就是要将土地慢慢收为国有,不再进行售卖,全部以租赁形式,进行十到七十年的产权租赁和限额。

  这自然是为了抑制地主的成长。

  而没有直接大面积回收,是为了百姓能够生活,也是为了不引起动乱。

  这幅画卷铺开在庆国朝臣面前后,几乎没有人反对。

  如今还留在庆国的,多半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

  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或许还能给摇摇欲坠的庆国带来新的生命力,他们也没什么反对的欲望。

  另一方面,考虑到关中六氏的生意哪怕是西南也不少。

  温柔又开始考察当地小型商行中的生意人、民间的手艺人、擅长种植的农户,在庆国朝堂和军中进行抽查考核,选拔天赋不同的各方面人才。

  这些人将来会被安排到国营的畜牧场、农场领导教授畜牧养殖、土地耕种培养。

  兵器机关研制、农具创新改制、水利土木工程研究。

  而一部分文臣,则联系起来了家中读书多的亲眷,或是自己在闲暇,到国立书院教授百姓基础的文字。

  愚昧的民众更容易统治,但不利于发展。

  对任何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说,这样的改制都是需要魄力的。

  胡相安姑且算是如今庆国的统治者。

  但庆国的朝堂不同于其他两国。

  整个朝堂无一反对!

  或许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地步了,只要有希望,改制!

  这一切是庞大而漫长的工程。

  但在一条条通告颁布之后,却进行得非常顺利。

  民心永远是政策实施的重点。

  百姓的簇拥下,中间的阶层哪怕利益受到动摇,挣扎的能力也有限。

  ......

  北夷皇帝收到暗探消息时便是一阵狐疑。

  本来国库空虚的庆国,为何这么久没见着任何国库空虚的样子?

  难不成丰国这狗东西在这儿阳奉阴违,表面和北夷手牵手,背后下毒手,暗中帮扶庆国和他们打擂台?

  又或者是中原当地氏族出了手?

  “查!”

  第二年的春季,所有的布置都几乎上了正轨。

  因为温柔这边的新研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商品在流入北夷、丰国地界后,迅速抢占了不少市场。

  打仗归打仗,百姓生意往来归生意往来。

  北夷和关中六氏这时候都坐不住了。

  一方要保本国地盘的商行产业。

  一方要保住自家产业。

  毕竟便宜好用的廉价精美品流入市场后,谁会去买本地商品和六氏的商品?

  又不可能完全实施关禁,毕竟北夷如今占据的大部分地盘、丰国和庆国,曾经都是晋国的属地,过往的产业位置分得不很清晰。

  但一统的局势被打破之后,就不同了。

  他们哪怕是打仗,也必须不能关闭贸易通道。

  像丰国盛产的纺织品、盐、稻米,北夷地盘的棉花、铁、糖等等,都是需要从他国购入的。

  这对于生意遍布天下的关中六氏也影响极大。

  王兆年气得直骂娘。

  这天杀的庆国,打劫不止,还要抢饭碗?

  关中六氏不得不开始往上送礼挑唆北夷应付庆国,结果没想到北夷皇帝发了个癫,让他们更难受了。

  没多久。

  北夷就开始了加强边关监管,对庆国实施起了过关税收的商品种类增加和额度增加。

  想着反正都要加,那就一起加吧,把丰国也加了,正好丰国入境商品也不少。

  丰国皇帝一看,这还真是个“好主意”啊!

  然后丰国也开始加关税。

  北夷一看丰国也癫了,那能忍?

  两边立马开始了你癫一尺我癫一丈的抬关税。

  可这样的税收增加,国库的确扩张了,对于除了关中六氏以外的上层阶层家族影响不大。

  但无论是丰国、北夷还是庆国的地盘,都有许多彼此没有的生活必需资源。

  成本增加,商人就要加价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缺口最终都全部都压在了百姓的身上,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像丰国盛产的纺织品、稻米、盐、北夷地盘的棉花、铁、糖等等,税收几乎被提到了商品的七成。

  不过短短三个月。

  民间已经戏称二位为“万税爷”了。

  丰国还好,因为地理位置佳,不缺水,会被水患祸及的地方也小,海啸也多少年见不着一回,还没有多少实在穷途末路的。

  北夷就不行了。

  北夷的地盘在极北一路至中原大部分地盘,虽然国土面积大,人口更多,但是治理也更麻烦。

  加上这时候正值寒冬腊月的,闹天灾的地方百姓更难熬了,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赈灾粮本就不够,还经过层层黑手,到百姓手里已经养不活人了。
  http://www.hlys.cc/29231/1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