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大明盐商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也可以等铁路修好了再搞。

  如果铁路真的修通,并且通车了,到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被铁路给吸引走。

  那时候再建码头,不同的声音会小很多。

  但是一条铁路,不说是杯水车薪吧,也完全满足不了朱吾适的需求。

  所以说来说去,码头还是要搞的。

  “贤弟啊,等咱从北边儿回来,咱们再去现代的北平看看呗。”

  朱元璋每次去现代,都在应天府打转,没有走远过。

  一来是浪费时间,二来他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自己在现代回不去了,又或者大明有什么事儿需要自己处理,不能及时赶回来。

  这次如果太子监国比较成功,那他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出去了。

  现代的应天府他看过太多次了,他想去别的地方看看了。

  ”行啊,我也好久没去现代旅游了。这几年总是忙大明的事儿,也挺累的。回头抽空好好放几天假。”

  马车很快就到了扬州城。应天府在长江南岸,扬州在长江北岸。

  所以两地之间的马路也是修在北岸的。

  应天府那边南北两岸都有码头,方便南北两岸的货物运输。

  这就是没有跨江大桥的麻烦之处。

  如果有矿江大桥,赶着马车直接从桥上通过就行了。

  现在呢,北岸来的货物,必须在北岸卸货,然后找船运到南岸去,麻烦得很。

  老六那边现在也没空研究跨江大桥,他们现在工作的重心全都放在了铁路上。

  河面不宽的话,直接修铁路桥,这个技术难题已经攻克了。

  但是要在长江黄河上建铁路桥,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黄河还好一些,相对长江来说水流量较小,遇到干旱甚至有干涸断流的情况发生。

  想要建铁路桥相对容易一些,长江不论是水流量,流速,深度,都不是黄河能比的,想要在长江打桥墩子,那可真是太难了。

  总不能搞个浮桥,在上面走铁路吧。想想都吓人。

  因为没有长江大桥,所以码头这种东西就非常的有必要。

  朱吾适对扬州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扬州有个瘦西湖,门票一百,当地人拿着身份证不会花钱。

  瘦西湖旁边还有个东关街,里面全是卖吃的,还有卖手镯的。

  朱吾适还在东关街喝了一碗藕粉,排队就排了二十分钟。

  味道嘛,只能说不适合他。

  本来还想去看看盐商的府邸呢,结果要花钱买门票,朱吾适就没去。

  出门旅个游,啥也要门票,这一点就让朱吾适很不爽。

  明明出去旅游,吃住才是大头啊。

  尤其是那些个旅游城市,吃住给当地创收了那么多,几十块钱的门票就不能省了吗?

  人文景观也就算了,这些老房子需要维护,卖个票勉强能接受。

  爬个山也要掏钱,关键山上啥也没有啊,就尼玛一条路,还是几百年前修的。

  你们干啥了,就要门票?

  这种事儿很难评,朱吾适也管不了。

  反正他现在也不缺钱了,也不怎么在现代旅游了。

  其实此时的扬州并不繁荣,元末明初,扬州因为战乱被破坏了,人口也很稀少,只有四十多户原住民。

  两浙地区,也就是浙江沿海地区,还有两淮地区,也就是淮河南北,都是重要的产盐区。

  朱元璋为了大明的发展,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开始实施开中法。

  开中法的核心是,利用食盐的专利权,招募商人向边疆地区输送粮食等军需物资,商人完成任务后才能获得盐引。

  有了盐引,才能去盐场领取食盐,然后在规定的区域销售。

  可以说盐商为大明初期一次次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开中法不仅解决了边疆军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也节省了朝廷的运输成本。

  盐业收入也是大明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盐是生活必须品,人人都要吃盐,所以靠着盐赚钱确实没毛病。

  但是这也导致盐价居高不下。

  现代人盐多了饭都不想吃,大明很多百姓都吃不起盐呢。

  朱吾适拼命发展商业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大明的百姓可以实现食盐自由。

  不得不说的是,盐商为扬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眼下的扬州城,基本上都是外地人。

  大明建国十几年,扬州城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还有待发展,但是这里已经汇聚了很多的商人。

  听说朱吾适和朱元璋要视察,这些商人也是心思各异。

  不约而同的派了人在城外守着,一旦看到朱吾适和朱元璋,就赶紧通报,然后商人 们就来献殷勤。

  这可是皇帝和王爷啊,真要是入了眼了,还怕不赚钱吗。

  而且扬州商人里也有很多熟人的。

  距离应天府那么近,朱吾适有什么商业活动,他们也是会去参加的。

  应天府到扬州的这条水泥路,可就是扬州这边的商人出资修的。

  扬州作为南北运河的节点,因为外贸的发展,也跟着得到了发展。

  北方的货物想要出海,就得通过运河到杭州。其实还挺麻烦的。

  所以上海还是要发展的。

  别的不说,先在长江入海口搞个码头也是很有必要的。

  依托长江运输的货物,转到杭州太麻烦了,如果能直接沿江而下,到入海口转运到海船上,然后直接出海,那就方便多了。

  眼下摊子铺得太大,朱吾适还顾不上这边。

  天津的港口相当于是一个试点,如果融资成功,到时候再照葫芦画瓢,在上海也搞个港口就是了。

  欧洲那么大呢,外贸不会那么容易饱和的。

  别忘了,还有朱棣的瀛洲呢。

  随着瀛洲的发展,必然会有一部分有钱或者有权的人出现。

  这些人在大明过惯了好日子,让他们在瀛洲过茹毛饮血的日子,能过得惯吗?过不惯的。

  那他们是不是也需要大明的货物呢。

  茶是要喝的吧,棉衣丝绸是需要的吧。

  瀛洲百废待兴,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需要大明本土的扶持。

  所以港口这个东西,建多少多不嫌多。

  朱吾适甚至准备在东海省,也就是以前的小日子,也搞几个港口。

  一来大明来往瀛洲,可以在东海省停靠,二来东海省的渔业还是很发达的。
  http://www.hlys.cc/29267/8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