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愿为良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魏征晚年时,身体状况不佳,昭文帝对他关怀备至,常常派人探望,送去最好的医生和药材,甚至打算把自已的女儿许配给魏叔玉。这待遇,那叫一个高!但魏征呢,丝毫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劝昭文帝别搞特殊,婚嫁之事必须遵循规矩,绝不能因他坏了先例。这份清醒与自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长安城中的一处市井角落,几个百姓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茶,一边谈论着。卖豆腐的张老汉感慨道:“你们瞧瞧,魏征大人这才叫真正的贤德啊,换做旁人,怕是早就借着这皇亲国戚的事儿飞黄腾达了。”
旁边卖菜的李婶点头如捣蒜:“是啊,张大哥说得对,魏征大人心里装的是国家的规矩,不是自已的私利,难怪能得昭文帝陛下如此看重。”
一位路过的年轻书生也停下脚步,附和道:“正是,魏征大人此举,堪为百官楷模,有这样的大臣,是乾朝之幸。”
此时御书房中,天玄帝望着天幕,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摩挲,对身旁的长孙皇后道:“这魏征。寻常人得了帝王这般恩宠,早已晕头转向,他却能钉死在‘规矩’二字上,将来辅佐泽儿,倒是放心。”
长孙皇后抬眸望了眼天幕,柔声道:“陛下说得是。他不是不敬君,是把‘公义’看得比‘私恩’重。泽儿性子跳脱,将来身边正需要这样能拽着他守规矩的臣子。”
东宫院内,袁泽正蹲在地上看白起练剑,见天幕上的字,突然笑出声:“白起,你看这魏征,皇帝送他个公主当儿媳妇,他还推三阻四,是不是傻?”
诸葛明在一旁抚须轻笑:“太子慎言。魏大人此举,恰是高明。公主婚嫁按规矩来,既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又能让昭文帝落个‘不徇私情’的美名,这才是真的为君分忧。”
袁泽挠了挠头:“哦——合着他是在帮我赚口碑啊?行吧,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有人说魏征太较真,活得累,但他自已不这么觉得,他曾说过“愿为良臣,不为忠臣”,这话听着绕,其实意思是:良臣能帮君主成明君,自已也留美名;
忠臣要是没找对方法,只会让君主犯错,自已落个“死谏”的名,这格局一下子就打开】
天幕上的话语刚落,酒楼里说书的先生猛地一拍醒木:“诸位看官听听!‘愿为良臣,不为忠臣’!这话道尽了为官的真谛啊!多少忠臣拿着‘死谏’当筹码,逼着君主认错,看似悲壮,实则是把君主架在火上烤!”
楼下卖菜的大婶听得似懂非懂,扯着嗓子问:“那良臣和忠臣,不都是忠臣吗?”
说书先生捋着胡须:“不一样!良臣求的是自已留名,忠臣求的是君主成事!你看这魏征,要的是帮昭文帝成明君,自已也落个千古美名,这才是聪明的忠臣!”
御书房内,天玄帝望着天幕上“愿为良臣,不为忠臣”八个字,对长孙皇后道:“这话说得刁钻。古往今来,多少人以‘死谏’博名,把君主逼得进退两难。魏征这话,是要和君主并肩往前走,不是跪着求个虚名。”
长孙皇后拿起案上的柑橘,剥了一瓣递给他:“陛下,臣妾倒觉得这是通透。良臣如镜,既能照见君主的过失,又能陪着君主修正;
忠臣若没分寸,就成了刺,扎得君主疼,也扎得天下慌。泽儿将来若有魏征这样的良臣,是他的福气,也是乾朝的福气。”
东宫书房里,袁泽正趴在案上吃葡萄,听诸葛明解读天幕,含糊道:“白起,你听这话,是不是比那些动不动就哭着喊着‘臣要以死明志’的酸儒强多了?死多容易啊,活着帮皇帝办事才叫本事!”
白起正擦拭佩剑,闻言瓮声瓮气接了句:“能让君明,才算真忠。”
袁泽把葡萄皮往碟子里一丢:“就是这个理!等我当了皇帝,谁要是拿棺材堵宫门死谏,我先把他棺材劈了烧火!有话好好说,非要搞这套,给谁看呢?”
诸葛明轻咳一声:“太子殿下,魏大人的意思是‘良臣’需有智慧,不是反对进谏。”
“我知道!”袁泽摆手,“我是说,进谏得讲方法,不能硬来。就像魏征这样,既把话传到了,又不让皇帝下不来台,这才叫会办事儿!”
【魏征还特别懂“分寸”,别看他对皇帝敢直言,私下里却很低调,不结党营私,不搞小团体,朝堂上是“斗士”,回到家就是普通老头,这种“公私分明”的界限感,在古代官场太难得了】
天幕上的字刚显,长安城的吏部衙门外,几个小吏正凑在一起议论。穿青色官袍的小吏叹道:“啧啧,朝堂上敢跟皇帝叫板,回家就闭门谢客,这魏大人也太能忍了吧?多少人借着议事的由头拉帮结派,他倒好,把公事私事分得比井水还清。”
旁边的老吏啐了口:“你懂什么?这才是保命的法子!今天跟这个拜把子,明天跟那个结亲家,看着风光,哪天卷进党争里,哭都来不及!魏大人这是把‘干净’二字刻在骨头上了。”
【并且魏征对民生特别上心,多次劝昭文帝轻徭薄赋、重视农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虽然不是他原创,但经他反复强调,深深扎进了昭文帝心里,这才有了乾朝的民富国强,所以说,他不光是皇帝的镜子,更是百姓的“保护伞”】
天幕上的字迹刚显,田间劳作的农户们便停下了锄头。老农望着天幕,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这话,说到咱心坎里了!”
后宫暖阁里,长孙皇后正看着各地呈报的农桑册子,见天幕上的字,对天玄帝叹道:“陛下你看,魏大人反复说‘水能载舟’,倒是和你常说的‘民为邦本’一个道理。
百姓日子过好了,江山才能稳,他这是在帮泽儿守根基啊。”
天玄帝放下朱笔,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农田:“他不光是皇帝的镜子,更是百姓的‘保护伞’。这话没错。
多少帝王坐拥万里江山,却忘了百姓才是根基,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魏征这面镜子,得让泽儿天天照着。”
东宫的田埂上,袁泽正帮着农户挑水,听诸葛明讲完天幕上的话,直起腰心想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我熟!现代课本里都有!没想到是魏征把它给盘活了。”
诸葛明递给他一块帕子,“这话古已有之,却不是谁都能让帝王记在心里的。魏征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光说,还盯着殿下去做,直到‘轻徭薄赋’落到实处。”
袁泽擦了把汗,望着绿油油的麦田:“我算看明白了,这魏征就是百姓的‘保护伞’啊!皇帝想多收税,他拦着;
官员想征徭役,他怼着。有他在,百姓才能安心种地。本宫当了皇帝后,就把‘水能载舟’刻在宫门上,谁要是敢欺负百姓,本宫第一个不饶他!”
白起站在田埂边,望着远处劳作的人群,瓮声道:“百姓安,天下安。”
袁泽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是白起你说话精辟!”
【最后说句实在的,魏征能名垂青史,不光是因为他敢说话,更因为他守住了初心,一辈子没被权力腐蚀,没为自已谋过私利,这种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被记住的“人间清醒”,家人们,你们觉得这波分析到位不?】
天幕上的话语落下,长安城的钟鼓楼旁,几个老者正围着棋盘议论。穿锦袍的老者捻着棋子:“说得太对了!敢说话的臣子多了去了,能一辈子不被权力迷眼的,才真叫难得!”
旁边的棋友点头:“可不是嘛!多少人刚当官时清清白白,当了几年就开始贪赃枉法,魏大人能守一辈子初心,活该名垂青史!”
御书房内,天玄帝望着天幕,对长孙皇后道:“这‘人间清醒’四个字,形容得好。权力是最好的试金石,多少英雄好汉都栽在这上面,魏征能守一辈子不偏航,太难得了。”
长孙皇后拿起针线,绣着一幅“耕读图”:“陛下,他不是不想要权力,是知道权力该用在何处。
不为自已谋私利,只为本心办实事,这样的臣子,哪个帝王不想要?泽儿有他辅佐,咱们也能放心些。”
东宫书房里,袁泽正翻着卷宗,对诸葛明笑道:“先生你看,这魏征真是个‘人间清醒’!换成别人,当了那么大的官,早给自已亲戚安排几百个职位了,他倒好,一辈子两袖清风。”
诸葛明抚须道:“殿下,这便是他的可贵之处。权力于他而言,是办事的工具,不是谋私的筹码。守住这份初心,才能在史书上留下清白名。”
袁泽合上书卷,望着窗外:“等本宫当了皇帝,就给所有为大乾赴汤蹈火的功臣们立个碑,让后世子孙都学学!”
白起站在门口,闻言难得勾了勾嘴角,算是认同。
http://www.hlys.cc/29654/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