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潇湘书院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家人们!咱接着唠唠灵帝时期王阳明创建的潇湘书院啊,这地儿往后可成了顶流学术圣地,多少学子做梦都想往那儿挤!】博主说着,往嘴里塞了颗瓜子,眼睛亮晶晶的,跟说八卦似的:【你们是没见那场面——绫罗绸缎的贵人跟粗布麻衣的老百姓挤一块儿抢座位。
连和尚道士都扛着经书来蹭课,活脱脱一个学术版的庙会,热闹得能掀了屋顶!】
天幕外,众人望着那虚拟的热闹场景,脸上多了几分真切的惊叹。
有熟知学界规矩的老儒捻着胡须,低声感慨:“打破门第之见,让学问如流水般普惠,这份胸襟,当真难得。”
魏征站在人群中,望着那“学术庙会”的虚影,眼底掠过一丝复杂——既觉这般“不伦不类”有失体统,又不得不承认这份热闹背后的生命力,嘴角紧抿着。
东宫之中,袁泽正靠着柱子,手里把玩着一个玉佩,闻言一笑:“这书院有点意思啊,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挤一块儿听课,和尚道士也来凑热闹。”
白起依旧站在角落,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只是眼神在天幕上停留了片刻,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重点来了啊——王阳明讲课,那门槛比纸还薄!】博主“啪”地把瓜子壳扔桌上,一拍大腿:【管你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只要想听课,抬脚就进!跟逛自家后院似的,自由得很!】
天幕前人声渐起,有寒门学子望着天幕,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喃喃道:“若世间学堂都这般,何愁无书可读?”
天玄帝听到此处,微微点头:“不设门槛,这才是真正的教化之道。
若学问只向富贵者敞开,那天下百姓如何能明事理、知善恶?王阳明此举,着眼的是天下,而非一隅。”
长孙皇后接口道:“是啊,有心向学便是最好的资格。多少有天赋的人,只因家境贫寒就被挡在学问门外,实在可惜。王阳明能看到这一点,足见其心怀天下。”
东宫中。袁泽闻言,拍了下手:“说得好!学问这东西,又不是什么稀罕宝贝,藏着掖着干嘛?
只要想学就给机会,这才对嘛。咱们太学那些老顽固,总把学问当成自家的宝贝,回头我得好好说说他们。”
赵渊在一旁,微微蹙眉道:“殿下,太学有太学的规矩,不过王先生这份理念,确实值得借鉴。
或许可以在太学之外,另设一些学堂,专门接纳那些家境贫寒却有心向学的人。”
袁泽眼睛一亮:“太傅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
【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拿不出束脩,王阳明便笑着说:“无妨,带些自家种的菜、织的布来即可。”
有一位老秀才,一生都在追求科举功名,却屡屡落第,心灰意冷之下,前来拜访王阳明。
王阳明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考不中科举又何妨?你若能回乡开办私塾,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明辨是非,这比中了状元还要了不起。”
老秀才深受鼓舞,回去后果然办起了私塾,培育出了许多品德高尚的学子。】
魏征在朝堂上,听到这里,忍不住哼了一声:“那些只知道收重金束脩的官员,学问本是济世救人之物,却被他们当成了谋利的工具,实在可气!”
苏思雨正在给贫困的孩子们分发食物,听到这段,温柔地笑了:“王阳明先生真是善良,这样一来,就有更多孩子能有机会读书了。知识能改变命运,能让他们明白更多道理,真好。”
慕容雪在青楼的雅间里,凭栏而坐,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向往:“若世间多些像王阳明先生这样的人,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了。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学问,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绍兴的码头边,一群船工正在休息,听到这段故事,纷纷露出敬佩的神情。
“这王阳明先生可真是个大好人!”一位老船工,笑着说道,“讲学还能收蔬菜布料当学费,一点也不嫌弃穷人。不像那些个酸秀才,眼睛里只有钱,见了穷人就躲得远远的。”
旁边一位卖水的少年,眼中满是向往,说道:“我娘一直想让我去读书,可私塾先生嫌我家穷,不肯收我。
要是真有潇湘书院这样的地方,我一定要去听听王阳明先生讲学。”
【后来,有人问王阳明:“先生,您的学问能流传多久呢?”
王阳明微微一笑,指着门前的竹子,意味深长地说:“竹子有枯荣,人生有起伏,但只要人心尚存,良知不灭,这学问便会代代相传,永不断绝。”】
博主背着手学样,下秒笑喷:【说白了就是——只要咱不作妖,这学问就能一直传!
天玄帝望着天幕中王阳明的身影,若有所思:“人心尚存,良知不灭,学问便不断绝。说得好啊!学问的流传,从来不是靠强制灌输,而是靠人心的认同。
只要这世间还有人坚守良知,这份学问就不会消失。”
长孙皇后轻声道:“就像这日月星辰,只要天地存在,它们就会一直照耀大地。王阳明的学问,若能根植于人心,自然能代代相传。”
袁泽摸了摸下巴:“这话有点意思。也就是说,只要咱们心里都有那么点良知,不做坏事,这学问就能一直传下去?
那我可得好好守住自已的良知,也得让身边的人守住,不然就对不起王阳明先生了。”
诸葛明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良知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东西,只要能守住它,王先生的学问自然能流传下去。”
商羊在工部的官署里,听到这段,心里一动。他虽然以前有些贪念,但也知道良知是什么。
【王阳明去世之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和思想整理成册,编成了《传习录》。
这本书一经问世,便立刻风靡天下,无数人为之痴迷。
有的学子为了抄录这本书,不惜在昏暗的油灯下熬上几个通宵,他们说:“这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比黄金还要珍贵!”】
天玄帝听到《传习录》风靡天下,感慨道:“能有著作流传后世,且如此受欢迎,足见王阳明先生的思想深入人心。
袁泽咂咂嘴:“这《传习录》听着就很厉害啊,比黄金还珍贵?回头要是有这本书,我高低得弄一本看看,到底是什么内容这么吸引人。”
诸葛婉好奇地问:“太子哥哥,那本书里是不是有很多好听的故事呀?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熬夜抄录呢?”
袁泽笑道:“可能不只是故事,还有很多能让人明白道理的话吧。等咱们看到了就知道了。”
徽州的一家书坊里,掌柜的正在整理书籍,听到天幕中关于《传习录》的介绍,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赶忙拿出纸笔,认真地记录下来。
“《传习录》?一定要记下来!”掌柜的兴奋地说道,“将来要是真有这本书,我一定要多进些货,肯定能大卖特卖!”
几个抄书匠也围了过来,纷纷说道:“比黄金还珍贵?那这书写得得有多好啊!要是能抄这本书,就算少睡几觉,我们也愿意!”
【心学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相信,自已也能成为圣贤。以往的儒学总是宣扬“圣贤乃天生”,而王阳明却大声疾呼:“满街都是圣人!”
有一位农夫,听闻此言后,挠了挠头,满脸疑惑地问道:“俺只是个种地的粗人,也能成为圣人?”
王阳明笑着回答:“你知道种地要勤劳诚实,不偷别人的种子,不昧着良心做事,这便是圣人所具备的良知啊!只要你能坚守这份良知,你就是自已的圣人。”
农夫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从此逢人便说:“王夫子说俺是圣人,俺可得好好做人,不能辜负了这句话!”】
天玄帝听到“满街都是圣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道:“这话倒是大胆,却也有几分道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在于其身份地位,而在于其坚守良知,行正道。若人人都能如此,那天下便是大同之世了。”
长孙皇后点头道:“是啊,以往总觉得圣贤遥不可及,王阳明先生却告诉世人,圣贤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只要坚守良知,人人皆可成圣,这无疑给了世人巨大的鼓舞。”
袁泽哈哈大笑:“这个我喜欢!满街都是圣人,听着就带劲!
那我这个太子,是不是更得好好干,争取也当个‘圣人太子’?”
赵渊捋着胡须,微笑着说:“殿下有此志向,甚好。坚守良知,勤政爱民,便是朝着圣贤之路迈进了。”
苏思雨听到这里,温柔地对身边的孩子们说:“你们看,只要好好做人,坚守本心,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很了不起哦。所以你们要从小就做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田间地头,一群农夫正在休息,听到这段对话,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咱也能当圣人?”一位老农夫,咧着嘴笑道,“以前听先生说,圣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离我们普通人远着呢。没想到,咱种地的也能和圣人沾上边!”
一位年轻的农夫,眼神中充满了干劲,说道:“要是真这样,那我以后种地可得更用心,绝不能偷懒耍滑,一定要对得起王夫子的这番话!”
然而,一位农妇却在一旁撇了撇嘴,不屑地说:“别听这天幕瞎吹,咱们就是普普通通的种地人,怎么可能成为圣人?我才不信呢!”
【再后来,心学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远播海外。
在欧洲,有一位名叫亚多德的学者,偶然间读到了王阳明的著作,顿时如获至宝,对着东方深深鞠躬,感慨地说:“王先生的学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埃及的使臣也将《传习录》偷偷带回国内,国王读后,大为震撼,赞叹道:“王先生真乃天神下凡!”】
泉州的港口,一艘艘商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几位海商正在卸货,听到心学传播到海外的故事,都不禁感到十分惊奇。
“没想到心学还能传到外国去?”一位胖海商,惊讶地说道。
一位瘦海商,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说不定以后我们去做生意,都不用带那么多银子了,带上几本王阳明先生的书,就能换到好多好东西呢!”
这一位胖海商哈哈大笑说道,“有道理,有道理。”
http://www.hlys.cc/29654/1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