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百家争鸣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后来,昭文帝袁泽登基。彼时的大乾,儒家早已一家独大:朝堂官员十有八九是儒学出身,科举考题只从儒家经典里出。连民间说书先生讲的故事,都得围着“孔孟之道”转,道家、法家、农家等学派的智慧,几乎快被人忘了。
昭文帝看着这般景象,心里很清楚——长期一家独大只会让思想僵化,要想国家有活力,必须让“百家争鸣”重现,不管是哪家学说,只要能帮到朝政、惠及百姓,就该有立足之地。
昭文六年,昭文帝正式下旨:一是要搜集天下所有学派的典籍,儒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工家都算上,只要有可取之处,就收录进《天下大典》;
二是改革科举,考题不再只考儒家经典,要融入各学派的思想,让懂法家、兵家的人才也能入朝为官;
三是在各地学堂开“诸子课”,让学生们不仅读《论语》,也能学《道德经》《孙子兵法》《农政全书》。
这一下,全国都炸了锅——那些靠儒家学问当官、讲学的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无数人开始指责谩骂,说昭文帝“弃正道、崇异端”,是昏君、暴君;
不少儒学大家跪在宫门外请愿,更有人用死来劝谏,声称“宁死不读非儒之书”。]
[就在这时候,年过六十的王阳明,听说消息后从徐州不远千里赶到京城。
大伙都以为他是来劝袁泽收回命令的——毕竟王阳明是儒学大家,潇湘学院也以教儒学为主。
最后,一番谈话下来,王阳明彻底认同了袁泽的想法,留了下来,牵头整理各学派典籍,还亲自编写“诸子课”的教材。]
天幕外的人听得全神贯注,满心期待着接下来的高光时刻。
只见天幕画面一转,宏伟大殿内,身着白色文士长袍的王阳明虽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明亮地望向殿上君王昭文帝袁泽。
而殿外台阶下,十几位儒学大臣正跪伏在地,高声疾呼:“陛下若执意推崇异端,臣等愿以死明志!”
袁泽端坐王座,目光先扫过殿外大臣,再落回殿内王阳明身上,缓缓开口:“诸位称那些学说是‘异端’,可朕倒想问问——道家讲‘顺应自然’,教百姓按节气耕种以增粮产,难道错了?
法家讲‘依法治国’,让贪官止步、恶人收敛,难道错了?农家讲‘深耕细作’,让百姓免于饥馑,难道错了?”
殿外大臣愣了片刻,随即有人反驳:“陛下!那些学说虽有小用,却远不及儒家‘仁政’能安天下!长期推崇,只会让百姓思想混乱!”
袁泽缓缓起身,头戴冕冠,身高八尺,冠上东珠垂落,却挡不住眼神中的坚定。
他走下龙椅,站在殿门口,直视台阶下的大臣:“当年春秋战国,正是因百家争鸣,才有老子讲‘顺应’、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才有诸多能解实际难题的智慧。
可后来儒家独大,这几百年来,除了重复孔孟之言,又有几人能想出新策解决百姓困境?”
“百姓吃不饱饭,儒家的‘仁’不能当饭吃;官吏贪腐,儒家的‘礼’管不住贪心;外敌来犯,儒家的‘义’挡不住刀兵!”
袁泽声音渐高,“朕要恢复百家争鸣,并非要舍弃儒家,而是要让儒家从其他学派中汲取长处。
让儒家的‘仁’配上法家的‘法’,既让百姓知礼,也让百姓懂规矩;让儒家的‘义’配上兵家的‘谋’,既让国家守道义,也让国家有实力!”
台阶下的大臣脸色发白,有人还想争辩,却被袁泽打断:“朕知你们怕——怕其他学派崛起,你们的地位便保不住。可朕要的不是‘只有儒家能当官’,是‘有本事者‘百姓能学多种智慧,择有用者而用’!”
此时,王阳明上前一步,对着袁泽躬身行礼:“陛下所言极是!臣此前亦认为儒家独大是‘正道’,可细想之下,若只守着孔孟之语,不借鉴其他学派长处,儒学只会愈发僵化。
臣愿牵头整理各学派典籍,让天下人知晓,无论哪家学问,只要能助国家、利百姓,便是好学问!”
袁泽看着王阳明,眼中满是赞许:“王先生能明白,朕甚感欣慰。朕知要实现百家争鸣并非易事,定会遭遇诸多阻力。
但只要我们坚持,总有一天,天下人会懂——学问不分‘正统’与‘异端’,能解决问题、能让日子变好,便是真学问。”
殿外大臣还想再说些什么,可看着袁泽坚定的眼神,又见王阳明在旁支持,终究没敢再开口。
有几位老臣叹了口气,缓缓从地上站起——他们虽仍觉得儒家最优,却也明白昭文帝的话并无错处。
天幕外的人看得心潮澎湃,有人感慨:“原来昭文帝陛下并非要舍弃儒家,是想让所有有用的学问都能派上用场啊!”
“可不是嘛!儒家独大久了,好多人都不敢想其他法子了,有了百家争鸣,才能有新想法!”另一人附和道。
http://www.hlys.cc/29654/1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