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摊役入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留档是重点。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在县、州、帝都长安三地,都要留下一份存档!
不然若是只有一份。
保不齐县城公廨存放档案的地方,可就要频频失火,以至于所有地度田清丈的成果都化为一笔烂账了!
对于地方上士绅地主的小心思,李象经过这么久的走访考察,可谓是一清二楚。
他们其实跟商贾们大差不差。
平常看上去一副奉公守法的鬼样子,可心眼里边,恐怕早就是黑的跟炭一样了,不防备着他们,怕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除了留档之外。”
“儿臣以为柴婷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派人带着誊抄好的档案去州县进行核查。”
“一来,可以纠察不法之事。”
“二赖的话,也可以将档案进行同步,从而保证留档地准确性。”
这番话一出。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是纷纷颔首认可。
“陇王殿下经世济民之策,一旦推行下去,天下百姓将受益匪浅,臣等敬服!”
“这三级留档制度,果真是精妙的。”
“一本小小的卷宗,就相当于狠狠地扼住了地方不法士绅地主的脖颈,让他们不敢搞一些下三滥的小动作!”
“此外,还能方便朝廷随时调阅查看各州县的土地情况。”
对于李象的策略。
在场的官员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毕竟不管怎么说,这政策确实非常的好,而且是可以让大唐朝廷与天下百姓实现双赢地好!
既如此。
肯定要推行下去才是!
“在度田清丈的同时,还需要派遣官员,会同地方的父母官,清查人口,编户齐民。”
“最终。”
“将度田清丈,与清查人口的数据罗列下来,记录在两本账册上!”
“其中,记录人口情况的,为《黄册》。”
“记录地方土地情况的,则为《鱼麟册》。”
“无论是人地出声、死亡,还是过继给旁宗乃至于举家迁徙等,都要记录在《黄册》上,而土地的转让、买卖等情况,也要记录在《鱼麟册》上!”
简单来说。
这两本账册对应的就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如此一来,大唐朝廷就可以通过这两本账册,看清楚一地的具体情况。
同时。
也方便于更好的统筹管理土地,与管理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广大百姓。
当然了。
若是想完成这一套制度的建设,最少也得三年时间。
说到底还是大唐太过于辽阔,哪怕是从现在开始,就立即开始两本账册的建设,也得花费海量的时间。
好在李承乾根本不急。
在扶持起波斯之后,李承乾坚信波斯人再抵抗个三五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说了,大唐的兵制改革已经完成了。
只要唐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着这个水准,那么就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安稳的环境,来对赋税制度乃至于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细致的改革!
说到这里。
其实李象页才堪堪把自己详细策略的第一条,给阐释清楚罢了,重头戏实际上还在后边!
“父皇。”
“针对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杂税太多这一点,儿臣的改革计划其实非常的简单。”
“无外乎就是四个字,“化繁为简”罢了!”
除了正税之外,大唐在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用的杂税。
这些杂税。
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中央朝廷下令征收的。
而是地方州县,能弥补亏空,也或者是贪污敛财等多种原因,从而定下来的。
随意大多地杂税,理论上来说都是不合法的。
但法律这东西,从来都是对你有利地时候是存在的,对你不利的时候反倒是不存在的。
但无论如何。
这些杂税的存在,在客观上都大大的增加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化繁为简,革除杂税,是必然之势。
“将所有不合理地杂税,尽数革除之后,百姓们平均最少可以少支出一成左右的赋税开支。”
“这笔钱节省下来的话。”
“百姓们攒个几年,也就可以翻新房屋,购置土地,购买耕牛等等了,对于朝廷来说,失去的财政收入不算大,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在朝廷眼中。
一贯钱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百姓,这一贯钱却重逾千钧。
“针对徭役远超规定时间,以至于耽误农时一问题。”
“儿臣认为,应该直击问题根源,将徭役制度改革一番,否则的话,任何的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
大唐实施租庸调制。
而在理论上来说的话,其实摇役是可以通过向官府缴纳一笔实物,从而获得减免的。
缴纳的实物,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布匹、绢布等物。
正因为缴纳的是物品,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官府故意压价的行为。
说白了。
就是这一匹布,原本能卖十文钱,可在官府那里抵扣徭役地时候,却只值六七文钱。
百姓于是也就变相的少去了三四文钱!
而这只不过是个小问题,真正的大问题其实要是徭役时间超标,耽误农时这一项。
“故此。”
“儿臣以为从此之后,当彻底废除掉徭役制度!”
此言一出。
太极殿上瞬间一片哗然。
百官一个个皆是面露震惊之色,毕竟徭役这种东西由来已久,历朝历代可都没有废除过啊!
“殿下,这万万不可!”
“倘若摇役制度一旦废除,那么日后我大唐需要民夫青壮之时,又该如何?!”
说话的,是老喷子的儿子小喷子魏叔玉。
不过他这个也算是质疑到点子上了,因为事实情况,就摆在眼前。
无论是大军出征也好,还是修筑各种各样的工程也罢,都是需要大量的民夫的。
没了徭役制度。
靠谁去修筑工程,靠谁去辅助唐军作战?!
“你看,你又急……”
李象斜瞥了魏叔玉一眼。
继而不慌不忙的环视四周面露质疑的百官,朗声解释道: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征召民夫的形式,在于能不能征召到民夫。”
“过去,都是通过徭役制度来征兆民夫。”
“而百姓却要为了扶摇役而付出很大的代价,与其这样,不如简单一些,直接提高一部分税率,从而彻底废除徭役制度!”
“本王将其,称之为……”
“摊役入亩!”
http://www.hlys.cc/29896/4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