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罪己詔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669章 罪己詔

  五更时分。

  漆黑的夜幕还未褪去,

  李逸已经被宋义唤醒,皇城门下省內已经亮起灯火。

  打了个哈欠,李逸只觉得还没睡饱。

  可是该准备上朝了。

  常朝官苦啊,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床,然后赶去皇城门外排队,等宵禁结束皇城门开启,核验身份入皇宫。

  住的离皇宫远的官员,有的还得赶上十里路,遇颳风下雨就更难受了。

  好在也不是所有京官都需要上朝,除了初一十五朔望朝京官九品以上都要朝参,平时日常早朝,也就是五品以上职官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才需要每日朝参。

  李逸现在是司空兼侍中,

  自然得参加早朝。

  “今日早朝在东宫显德殿举行,阿郎你不能迟了。”宋义提醒他。

  李逸问了下漏刻时辰,

  嗯,此时才凌晨三点。

  就算是夏天,这也还太早了。

  几个家兵帮李逸更衣,宋义在一旁絮絮叨叨,今日虽是六月初五,不是朔望朝,也不是每年的那几个大朝会,

  但毕竟发生了宫变大事。

  现在秦王还没正式成为太子,但也已经以监国秦王的身份,处理国政。

  皇帝受了惊扰,要在太极宫静养,

  因此早朝改到东宫显德殿,由监国秦王主持。

  今天是秦王第一次监国早朝,

  所有在京文武百官都必须参加朝会。

  这是秦王的正式亮相。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这京官看来也不好当啊,”

  都说周扒皮半夜学鸡叫,骗长工们早早下地干活,这在京城当官,一样起的比鸡早。

  凌晨三点啊,就得起床。

  偌大的皇宫,静謐无声。

  寅时起床,

  卯时入宫。

  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

  大唐朝会有三朝,外朝、中朝、內朝,分別安排在不同的宫殿朝会。

  太极宫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大典、询眾庶之处,太极殿为中朝,两仪殿是內朝。

  今天一来只是內朝,只有常参官参与,是在两仪殿举行。

  但现在情况,

  李渊不能朝会,李世民监国,肯定不能让皇帝现在见百官。

  太极宫,

  现在就是李渊的囚笼,同样也还囚禁著废太子建成和庶人元吉。

  李世民入主东宫,暂时是不会去太极宫的。

  天空繁星点点,

  李逸等到卯时,皇城门打开,也才得以出了皇城往东宫而来。

  此时天已大亮,

  东宫大门前无数官员等候。

  这里没有给朝臣们准备的待漏院,不论品级高低的官员,也只能露天等候著。

  长安城中,九品以上职事官员很多,今日特殊,连没有实职的散官、勛官也都奉令而来。

  就连所谓的二王后,也就是北周和隋朝的介国公、酅国公也来了。

  当李逸被护卫著抵达宫门前,

  立即无数目光投来。

  这可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拥立功臣。

  事情才刚过去一天,

  可秦王昨日把齐王国司所有金银什器都赏赐给李逸之事,长安这些贵族官员们大多已经知晓了。

  据说拉了几十车金银財帛,光是黑胡椒都有百石。

  一斤黑胡椒至少值一两黄金,一两黑胡椒甚至能换一只羊。

  金银器据说上千件。

  还不止如此,

  秦王定六月初四功臣,先赏赐了二十四人,定为五档,李逸独占头档,得赐一万两千匹绢。

  一万多匹绢挺多,但对许多高官贵族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可这拥立头等,就不一样了,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六月初四以前,

  朝中最得宠,最有权势的是司空、左僕射、魏国公裴寂。

  但今天开始,

  就是这位代郡王、司空兼侍中的李逸了。

  而他还这么年轻,比天子都还年轻几岁。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原本拥护的宫门前,

  百官纷纷自动让开了一条大路来。

  程咬金带著牛进达、李君羡等几名武將过来,“代王早安。”

  “宿国公今日当值啊”

  老程笑著点头,“嗯,今天百官朝会,得加强警戒。”

  “人手充足不”

  “咱秦王府左右六护军三万人马,虽然只有部份近的到了长安,但也已经足够了。”老程指著东宫南门,“两千精锐,已屯驻左右长林门。”

  “对了,现在不叫左右长林门了,监国刚改了名,如今叫重光、宣明门。”

  东宫的南门,隋朝时叫宏礼、嘉福门。

  后来叫左右长林门,先前建成就是私召四方驍勇並募长安恶少年两千余人,屯驻左右长林门,號为长林兵。

  这是他们先前谋划的极大阻碍,李逸先是借三百幽州突骑之事,然后引爆了三百套鎧甲私送杨文干,最终让皇帝废掉了这支长林兵。

  而现在,

  李世民入主东宫,

  自然也要加强东宫防御,

  尉迟恭这个太子左卫率、程咬金这个太子右卫率,负责分统这两千精兵。侯君集、张公谨为左右卫副率,协助统领。

  这两千精锐,是秦王府左右护军里的核心战力,玄甲军。

  “维持好秩序,官员们的车、马、隨从,都安排好,別乱糟糟的。”李逸道。

  所有京官到东宫来朝会,还是头回。

  程咬金应下。

  他现在也是红光满面十分有干劲,原来跟著秦王屡立战功,虽也封为上柱国、宿国公,但官职不高,先是秦王府左三统军,才是个正四品下,

  去年在河东,这才升任总管,迈入三品。

  但太子步步紧逼,若是秦王分封南中,那他们这些秦王府嫡系將领,也得去蛮荒边州做个司马、镇將了。

  而现在,

  秦王上位,

  他老程立马就加封为右武侯大將军,兼太子右卫率。

  他老程已经成为了朝廷真正的新贵了。

  这一切来之不易,当然要全力守卫。

  宫门前,

  原秦王府出身的官员,都是很亲切热情的过来拜见。

  而原东宫系的官员,虽已经得到詔敕赦免,却也远远的缩在角落处,不敢过来,一个个仍是心中不安。

  而其余官员,则大多想跟这位司空亲近亲近。

  终於,

  宫门缓缓打开,李逸也算得到解脱了。

  今天完全是按照朔朝会的规格,礼仪非常隆重。

  显德殿上,

  设黼扆、躡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

  御史大夫滑国公皇甫无逸领属官,促百官就班。

  监察御史引导百官,按品级於殿庭就位。

  因为官员太多,

  所以绝大多数中低级官员,只能在殿外站立,遥望大殿。

  文左武右,分班站立。

  最前面的,是二王后的介国公、酅国公,

  然后是宰相。

  后面是一品班二品班三品班等,品阶分明,以品级为首,然后同品按爵高,再相同则再论勛级,最后论年龄、姓氏,国姓就能排前面。

  这一套位次非常重要,丝毫不能错乱。

  李逸位置就很靠前,

  除了那两摆设性质的吉祥物二王后,他们六位宰相是在最前面的。

  宰相排在诸王公前,这也是李世民的交待。

  虽说宰相品级並不算高,但职权重。

  六位宰相中,李逸位次第一。

  他这个侍中,还是正一品的司空,六位宰相里,也仅裴寂同样有司空衔,但李逸还是代郡王,裴寂只是魏国公,

  因此裴寂也只能位在李逸之后。

  以往朝会,

  平时常朝,裴寂位置上都是在最前面的,今天他下意识的也站到了最前面。

  监察御史权万纪提醒,“左僕射,你的位置在这边,那是李司空的位置。”

  权万纪的声音並不算大,可落在裴寂的耳中却无比刺耳。

  这时,

  另一位监察御史张蕴古正好带著李逸过来。

  李逸站在旁边,一脸微笑。

  裴寂老脸涨红。

  “裴相。”权万纪再次出声提醒,此时殿中已经有不少目光望来了,都是些站位靠前的紫袍大臣们。

  裴寂感觉心中憋著股气,头髮晕。

  权万纪却还又再次催促,“裴公,別耽误时间,误了早朝。”

  “哼。”裴寂冷哼一声,让开了位置。

  李逸则不急不缓的站过去。

  虽然仅仅相差了一个位置,

  但身份却相差巨大,此刻裴寂深深的认识到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

  殿上,

  多了不少新面孔。

  百官就位,

  监国李世民始出就御座,

  百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

  从进宫门唱籍验符,到早朝仪式毕,

  耗费了大约半个时辰。

  总算是结束了,

  皇帝赐坐。

  大家总算不用再一直站著,否则一些老傢伙们真的要站不住了。

  殿上紫緋大臣们赐坐后,便到了进言陈事环节,也就是上书。

  一般情况下,早朝只是礼仪性质,会宣敕降旨,很少具体討论政事。

  但今天,

  並不是一般情况。

  通事舍人奉旨宣读敕旨。

  第一道,废太子建成为庶人,第二道废齐王元吉为庶人,第三道大赦天下,

  第四道立秦王为皇太子。

  连续四道詔令宣完,

  通事舍人又捧出一道詔令。

  皇帝罪已詔。

  “朕识人不识,致使上天示警,太白贯日,酿成宫门惨变,建成、元吉谋逆作乱,几乎顛覆社稷”

  皇帝把这场宫变,定性为自己识人不明,太子、元吉妒忌秦王大功,阴谋作乱,想要篡夺大位,幸好秦王及时察觉,率兵勤王护驾,平定了这场叛乱。

  现在废太子、齐王,余者不究,

  立秦王为太子,

  明敕文武王公,“自今日起,军国庶务,盖决於太子,朕不復闻!”

  昨天发生了什么事,

  百官大多数其实心知肚明,

  可胜者为王,

  谁又还会站出来说什么,何况秦王不仅是胜者,他还向来功高望重,这样的一位有威望的皇子,迈出那一步,还成功了,谁会反对

  指鹿为马也好,顛倒黑白也罢,

  满朝文武,集体默认了这个结果。

  六月八日,將正式为李世民举行太子册封典礼。

  第六道詔令捧出,

  朝廷正式確定散官二十八阶,最高为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光青禄大夫从三品,最低为將仕郎,从九品下。

  “授代郡王李逸开府仪同三司,授司空裴寂特进,授燕郡王李艺特进,授赵郡王李孝恭特进,

  授房玄龄金紫光禄大夫、杜如晦金紫光禄大夫、长孙无忌金紫光禄大夫、高士廉金紫光禄大夫,魏徵银青光禄大夫”

  李世民高坐御坐,

  目光在殿中一眾大臣身上扫过,

  最后落到了裴寂头上。

  裴寂似有感应,抬头望来,君臣目光相撞。

  当通事舍人宣读完詔令,

  裴寂起身,

  “当初起兵太原,臣曾与陛下约定,天下平定之后,准臣辞职归田。

  如今四海太平,请陛下准许臣致仕!”
  http://www.hlys.cc/30855/6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