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请受孤一拜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683章 请受孤一拜

  东宫,

  李逸陪著太子散步,

  “这闷热的夏季也不知道还要多久能过去,”刚入主东宫的新鲜感兴奋劲已经过去,李世民现在感受更多的是疲惫,甚至有点不喜,他想离开东宫,

  去行宫避避暑,打打猎。

  李世民喜欢骑射,也好打猎,这好长一段时间没打猎了。

  可他又不敢放纵,努力的在克制著自己,要做好这个太子,这让他最近很憔悴。

  “打梁师都,我想让无忌和柴绍同为行军总管,你觉得如何”

  李逸听出皇帝这是想给长孙无忌镀镀金,长孙是李世民大舅哥也是了心腹,擅权谋,但眼下虽官拜要职,可却缺少军功。

  而大唐最重军功,

  没有军功,在朝堂上说话都不硬气,哪怕长孙无忌现在是太子左庶子、吏部尚书、左武侯大將军,別人背地里也说他有这一切只是因为妹妹是太子妃。

  长孙无忌將来要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甚至拜相,肯定得有一定的军功才行。

  就如李逸,

  身兼数个要职,司空兼侍中,领雍州牧、左卫大將军,还是东宫太子少保兼太子詹事,但有谁会说李逸不合適

  “殿下,要么让柴绍为总管,要么就让齐国公为总管,不能同时有两个总管啊,

  我建议齐国公这次可以做行军长史,隨柴绍一起平定梁师都。凯旋后,下次征吐谷浑,可以让齐国公为总管。”

  “也行。”李世民对大舅哥的军事水平,其实也没多大信心。而梁师都,是大唐统一的最后一战,不容有失。

  不仅要贏,还得贏的迅速和漂亮。

  “你觉得让冯盎出兵討伐岭南叛乱,此事有几分把握”

  “臣观冯盎此人,既有武略也有格局,他在开皇年间协助隋廷平定过王仲宣之乱,大业年间入受徵召入朝,在內地做过太守,也在中央做过左武卫大將军,

  他的眼光格局,比寧长真要高明,是能识时务者。

  寧长真、冯暄、谈殿等鼠目寸光,妄想事实割据岭南,冯盎却是比较清醒的。

  因此朝廷只要对冯盎加以优抚,冯盎会出兵为朝廷征剿叛军的,而且岭南如冯盎者,也还有不少,比如瀧州陈龙树,他们陈家,在岭南就是与高凉冯冼氏、钦州寧氏並称岭表三大酋长,

  但陈家在隋朝因叛乱而破家,陈龙树被迫避居钦州,依附於寧长真,如今陈龙树被朝廷设为南扶州刺史,重回陈氏故地。

  但陈家旧地,大多被狸獠蛮酋谈殿和冯家的冯暄二人占据,

  陈龙树回到故地这几年,便高举著我朝廷大旗,在狸獠蛮控制地,设州置县,致力开疆,

  可也因此与谈殿、冯暄等一直有衝突。

  冯暄虽是冯盎兄长,可两人多年来一直不和,大业末,冯暄和冼智臣等联合,可是与冯盎兵戎相见,打的头破血流的。”

  寧家的寧纯,其父寧宣是寧长真的叔父,同样是因为內部爭夺地盘而不和。

  “朝廷对冯盎、陈龙树、寧纯加官晋爵,让他们组建討逆联军,为朝廷平定冯暄、谈殿、寧道明等人叛乱。”

  利用岭南这些豪强內部的矛盾,

  拉拢一派打压一派,

  冯盎势力最强,武德五年他接受李靖招抚檄文,率部归附后,朝廷就在他辖地设立了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他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封越国公。

  八州刺史,都是他的兄弟子侄。

  他的地盘还是挺大的,包括海南岛和高罗等地。

  其中海南岛,是冯家世代联姻的狸獠酋长冼家的地盘。

  这几年,冯家有冯暄,冼家也有冼宝彻冼智臣等不服冯盎,乱的很。

  “把冯暄的罗州刺史之职,剥夺后授给冯盎之子,再徵召冯盎一子入朝,授予显官厚爵。”

  以土人制土人,先平定叛乱再说,扶持冯盎、陈龙树、寧纯三人做代理人,朝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平定岭南反叛者,只会让朝廷威信布於岭表。

  等后面再来推进驻军、徵税等事,也不迟。

  根本用不著朝廷出一兵一卒。

  李世民对著岭南地图看了许久,

  “改封越国公冯盎为耿国公,使持节、都督高罗八州诸军事,高州刺史。徵召其嫡子春州刺史冯智戴入朝为卫尉少卿。”

  “加封鄱阳县陈龙树为宋平郡公,使持节、都督南扶州等诸军事,南扶州刺史,徵召其嫡子陈集原入朝为太子千牛备身。”

  “加封寧纯为合浦郡公,使持节、都督南越州等诸军事,南越州刺史,徵召其子寧孝节为太子千牛备身。”

  冯氏家族是在岭南东部的东南沿海一带,寧氏是在岭南道的西南沿海一带,

  而陈氏家族是在珠江中下游。

  只要能在这三大家族里,找到適合的代理人,那岭南就能控制住。

  当然,中央王朝一直以来,岭南也有几个地方是一直直接控制不放手的,那就是广州、桂州和交州。

  桂州就是桂林,自秦始皇修灵渠入岭南,桂州就是中央进入岭南的第一站。而广州因海贸之利,从秦汉到隋唐,也一直是经济发达。

  交州,则控制著红河平原,兼有海贸之利。

  如今桂州都督和交州都督,都是隋末时朝廷命官,交州都督丘和、桂州都督李袭志,在归附大唐后,也仍被任命镇守。

  “殿下,广州都督如今空缺,广州是控制岭南东道的关键,必须得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控制岭南,既能镇慑岭南地方豪强,也还能发展海贸,海上贸易能够带来很大利益,舶来品贸易,以及把我大唐的瓷器丝绸等出口,打开一条海上丝路。”

  “广州都督你有什么好人选推荐吗”

  “臣倒有两个人选,一是丰州刺史平原郡公刘兰成,他是北海人,曾在鄱阳郡做过书佐,也算是熟悉江海,去广州任都督当可。

  另一个则是左武候將军太子家令定远郡公张公谨,他出身敦煌张氏,祖上定居河北,他年轻时在江淮任职,大末业任洧州长史。

  刘张二將,都起家州县,能文能武,且对殿下也是忠心耿耿,都適合做这广州都督。”

  李世民道:“右僕射封德彝向朕推荐冯立出任广州都督。”

  冯立原是太子建成的东宫翊卫车骑將军,为建成器重,也很有本事,但毕竟是旧太子的人。

  “冯立一直担任武职,且又是关中人,出任广州都督,还是有些不太合適。”李逸道,他举荐的刘兰成和张公谨,都是与他关係较近的,尤其是张公谨,

  那算是他在安定河南时招纳过来的,这几年也一直在他麾下。

  知根知底的自己人,

  广州都督是个要职,李逸还打算与张三合作南洋海上香料贸易,广州港有个自己的都督,当然是最好的。

  而交州港,那里已经有人了。

  交州都督谭国公丘和,那是他小妾丘氏的祖父。

  “那就让刘兰成去广州,张公谨刚任太子家令,不好马上又调动。”李世民决定。

  两人走到一处大树荫下的凉亭坐下。

  李逸掏出两张纸呈递给太子。

  李世民接过,看后很是惊讶。

  两张纸,一张是李逸向太子献地一千顷,一张是李逸向朝廷献地一千顷。

  “无逸你这是何意”

  一出手就是二十万亩地,虽並不全是关中河南的地,可这数量实在是不少。

  李逸笑道:“前几年天下未安,无数百姓流离失民,大量田地拋荒,臣也就买进了一些荒地,招纳流民开垦,

  既是救济了他们,自己也收穫不少粮食。

  而如今天下一统,渐趋安稳,百姓也都返回家乡,朝廷为百姓均田授地,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但大乱过后,田地兼併比较严重。

  朝廷的均田令,尤其是在关中河南河北河东等地推行並不理想,这些地方战后人口恢復迅速,

  地狭人多,

  尤其是大量田地在私人手中,

  可供官府分配的官田並不多,因此一丁授田百亩,实际很难办到。

  就雍州府的二十二县,

  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本来当一丁授田百亩,但武德初年,百姓还能授田五十亩,能授到足额一半。

  可这两年,已经往往是只能授一半的一半。

  甚至有的地方,因为已经无官田可授,因此只能等,但等到什么时候有田可授,已经很难了。

  一户人家,有三丁以上者,可能有百亩田地,而如果仅有一二丁者,也就二三十亩地。

  这田地数量,已经难以维持一家的吃用开销,更別说还得承担租调,还要服役。

  太平年景,还能勉强维持,一旦遇到点天灾,或是生病什么的,就得借债,而债务,会让许多百姓抬不头,甚至最后被债务压垮破產,连手里的那点田地也都失去,

  只能成为逃户、隱户。”

  李世民拿著那两张纸,听著李逸的话,也不由陷入沉思。

  均田令,按丁授田,一丁百亩,这是个理想的状態,可实际只有边疆之地,地广人稀,才能有这条件授田,但也往往授的是生田、荒地。

  而如腹心之地,哪有这么多田地可授呢。

  李逸道,“以前战乱,许多田地拋荒无人种,臣就收地耕种,乱世粮食贵过黄金,是救命的。

  多种一亩地,多收七八斗粮,就有可能多活几条人命。

  如今,大家缓过来了,许多百姓却无地可种。

  我呢,也不好占著这么多田地,因此打算把部份田地出让,尤其是在地狭人多的腹心之地,少点些田,多退些田给百姓耕种。”

  这两千顷地,一千顷给太子的,以后收成可以做为东宫的內库开支。另一千顷地,交给官府,按均田令授田给无地百姓。

  “臣家里剩下的田地,也还会拿出大部份,售卖出去,优先卖给那些无地或地不足的百姓。”

  李世民听完这番解释,不由的大为惊讶与感嘆。

  “先前陛下赏赐裴寂良田千顷,也不见裴寂想到半点百姓,无逸你能这般想,我真的很受感动,”

  说完,李世民起身,“请受我一拜,”

  “你给我这一千顷地,孤一亩也不留做皇庄,也全拿来授给无地或地不足的当地百姓!”

  “不仅如此,孤还要再拿出一些名下的田地来授分给百姓。”

  “无逸啊,我觉得你刚才那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贵族却地连阡陌,

  田地兼併,確实是个大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予以限制呢”
  http://www.hlys.cc/30855/6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