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隆武:朱与孙,共天下? >第240章 汉家八十万儿郎,问鼎之轻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0章 汉家八十万儿郎,问鼎之轻重?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为恢复故国河山,隆武帝对北伐的支持可谓倾尽心力——就连“假节钺”这等代掌皇权的人臣极致权势,都毫不犹豫地授予了孙稷侠。要知道,“节钺”绝非寻常人可握持,古往今来能走到这一步者,寥寥无几。曹操算一位,郭子仪亦是其一。

  自孙稷侠持节钺那日起,南京城仿佛都敛了几分喧嚣。朝堂之上、江湖之间,不少有心人暗自揣度:这位楚王,究竟会成为挥鞭天下的魏武,还是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但阴谋算计者终究是少数。待楚王受命北伐的消息传开,南京城民心士气瞬间沸腾!底层百姓、国子监的热血书生,还有无数南渡而来的士绅官民,纷纷走出家门奔走相告,呼应北伐。更有大批人涌至西十八街的大都督府前,执意要捐钱捐物,任凭胥吏如何劝说都不肯离去。无奈之下,左司马易政道只得顺应民意,命仓曹参军孙可望在大都督府前的大校场上,专设一处名为“捐纳署”的临时办事处,接待前来献纳的官民士绅。

  随着参与北伐的各军将士陆续汇聚南京,不止百姓的捐纳热情愈发高涨,就连秦淮河畔的花魁与“章台柳”们,也都踊跃投身其中,成一时之风气。

  此情此景,孙可望见之,亦不免感慨万千。为何?因为现在他看到的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南京。他不禁想起往昔,若当年国家有这般气象,自己与义父何至于走到杀官造反的地步?转头望见大都督府门前那块“忠贯日月”的石碑,他释然一笑:“天下,快要太平喽。”

  历史上的北伐有过不少,但迄今为止,还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成功了,这说明北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孙稷侠当然想北伐一举功成,而非闹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说,故此也是下了血本。孙家军的嫡系部队,川黔兵团、荆楚兵团和徽军三支主力部队,早就上了火线。他这次又将浙军、闽军和水师全部调到了南京,将随自己的中军主力一起参加北伐。这么算起来,明军北伐兵力已经超过了三十五万人,并且还有数量庞大的民夫跟随作战,实际参加北伐的人数超过了五十万人。除了南京禁军未动外,明军能动弹的兵力都动用了,堪称空国而出。

  孙稷侠在这个时代待久了,自然也懂些套路了。不管你有多少兵,你只管往大的报就行了。左良玉十万人都敢往外报八十万,那咱老孙现在实有五十万人,号称个八十万也不为过吧?

  长江南岸、幕府山下,江风猎猎、军旗漫展。

  山脚下的高台上,礼部筹备了隆重肃穆的祭天告庙之礼。隆武帝朱聿键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亲自登坛主祭。案上陈列着太牢三牲,香炉中紫烟袅袅。皇帝接过礼官呈递的祭文,压抑着激荡的情绪宣读道:“胡虏入关,颠覆宗社,残我百姓,毁我陵寝。今命大都督孙稷侠北伐,奉天承运,复我大明疆土,救万民于水火。惟天地、列祖列宗鉴之!”。读罢,他亲手将祭文焚于炉中,火光腾起时,江风似也为之低徊。

  祭礼既毕,隆武帝转身面向立于侧首的孙稷侠。大太监陆乾见机,立马示意身后的“大汉将军”将手中的鎏金钺斧呈送上前。

  皇帝亲手将钺斧授予孙稷侠,沉声道:“此钺代朕亲征,凡阻挠王师者,先斩后奏。”,随后孙稷侠单膝跪地接过斧钺,答道:“臣,领旨!”

  随后,这位被数十万人瞩目的大明战神,缓缓站起身来。他将手中象征着皇权的斧钺,交给了侍卫统领万之武代持,自己则扶剑转身面向幕府山下的将士们。没有过多豪言壮语,也没有丝毫废话。孙稷侠干净利落的拔出佩剑,斜指苍穹、杀气凛然道:“诸军,随我北伐!”

  几十万人的大场面,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听到他的话。但随着靠近中军大纛的几部官兵开始山呼,这种激荡的情绪瞬间传递给了在场的所有人。“北伐”的呼声顿时响彻天地!

  隆武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天下兵马大都督、上柱国、楚王孙稷侠,率水陆大军十五万,渡过长江,直击徐淮。北伐军号称八十万,兵锋所向,天下震动!

  消息传至北京,清廷朝野惊怖。不少人如丧考妣,仿佛末世来临。摄政王多尔衮,在宫内举行满洲王大臣紧急议政时,亦捂嘴咳嗽不止,手心隐有血迹显现。

  局势的持续恶化,使得他早已不复五年前的雄心壮志。中国太大了,以前汉人搞内斗,搞得国家一盘散沙,他们满洲人这才有可乘之机。入了关,夺了北国江山,而且差一点还真就让他统一了天下。但偏偏在这个“差一点”的关键时期,汉人之中,出现了"头狼",将这群软弱不堪的“小绵羊”,也训练的如同满洲勇士一样凶猛暴烈。

  多尔衮已经很久没有谈起“一统天下”这个话题了,因为在他看来,大清已经痛失良机了。现在,多尔衮想的是如何保住北国江山,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跟明朝划江而治。至于最坏的结果嘛......他已经在差人将北京城内的金银财宝和奇珍异物,全部打包运回盛京了。若事有不成,多尔衮就领着八旗子弟们退出山海关,返回辽地,继续过他们的快活日子。

  但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如今大清还有机会。在西边,有阿济格、佟养甲、李国英的五万兵马据守关中;在东边,勒克德浑的八万精锐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徐淮防线;在中部,开封、洛阳、潼关组成了黄河天险,抵挡着明军侵袭。

  大清,还没有输!

  在王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指着尼堪说道:“即日起,兵部从‘上三旗’的旗丁中,满五抽二,组建两万八旗铁骑;另外上月强征的三十万兵丁里,也抽调十万出来。合兵十二万,组成中路军,不日前往黄河天险。”

  “尼堪,本王特敕封你为‘大将军王’,统帅中路军据守黄河天险,并节制关中、徐淮前线之一切军务,你可能做到?”

  尼堪抱拳道:“小王领命!”

  .....

  明清两国即将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爆发上百万人级别的大战,这场大战的胜败将直接决定神州谁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乱了近三十年的中国大地,终于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

  喜欢隆武:朱与孙,共天下?
  http://www.hlys.cc/30945/2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