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展前星夜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装裱好的画框被抬上货车时,晨雾还没散尽,沾在画室门口的青石板上,踩上去会留下浅淡的脚印。

  周苓站在门檐下,指尖无意识地攥着衣角——那是件米白色的棉麻衬衫,袖口还沾着一点没洗干净的淡蓝颜料,是昨天装裱师傅来取画时,她帮忙扶画框蹭上的。画框用的是胡桃木,装裱师傅特意做了圆角处理,避免尖锐的边角磕碰;玻璃是防眩光的,从侧面看能看到淡淡的蓝紫色反光,像给画裹了层薄纱。两个师傅小心翼翼地把画抬起来,画框底部贴着泡沫棉,避免蹭到货车的金属护栏,“小心点,这画纸薄,别晃”的叮嘱声,在晨雾里飘了很远。

  货车是陈迹找的恒温运输车辆,车身上印着“艺术品专运”的字样,车厢里铺着羊毛毯,还放着湿度计——陈迹前一天特意跟运输公司确认了三遍,要求车厢温度保持在 22℃,湿度 55%,和画室的环境一模一样。周苓看着师傅们把画固定在车厢中央的支架上,看着车门“咔嗒”一声锁上,看着货车的轮胎碾过青石板,留下两道浅浅的辙印,渐渐消失在街角的雾里,心里突然像被掏走了一块,空落落的。

  画室里还留着画的痕迹。长桌中央,之前铺蝉翼宣的地方,有一道淡淡的纸痕,是纸张纤维压在木头上留下的;颜料盘里的淡蓝和赭石还没洗,凝固成了半透明的色块,像冻住的晚霞;砚台里的松烟墨剩了小半池,表面结了层薄壳,用指尖一碰,会碎成细小的墨屑;连窗边的菖蒲,叶子上都还沾着一点墨点——是陈迹上次磨墨时不小心溅上的,如今成了唯一的点缀。

  “在想什么?”一只温暖的手轻轻落在她的肩上,带着熟悉的墨香。陈迹从身后走过来,身上穿着那件深灰色的羊毛开衫,是周苓去年给他织的,袖口的花纹有点歪,他却总爱穿。他的手掌贴着她的肩胛骨,温度透过衬衫传过来,像晒过太阳的暖石,慢慢熨平她心里的空落。

  周苓转过身,靠在他的怀里,脸颊贴着他的开衫,能闻到羊毛混着松烟墨的味道,还有一点淡淡的雪松香气——是他惯用的木质香薰。“就是觉得……画室突然空了。”她的声音有点闷,像埋在棉花里,“怕画在运输路上出问题,怕评委看不懂里面的芦苇和蒲公英,怕……”

  “怕什么?”陈迹打断她,手指轻轻抬起她的下巴,让她看着自己。晨雾已经散了些,阳光透过画室的玻璃窗,落在他的睫毛上,投下浅浅的阴影。他的眼神很软,像融化的墨,“我们的画,里里外外都是心意,装裱师傅说,他装裱了二十年画,第一次见画里能透出‘暖’的,评委怎么会看不懂?”

  他牵着她的手走进画室,把窗台上的香薰灯打开。浅金色的灯光亮起来,照亮了墙上挂着的速写——有周苓画的雨巷石板,有陈迹画的雪原枯树,还有一张是两人一起画的芦苇,虽然只是草稿,却比完成品更鲜活。“走,带你看个东西。”

  陈迹从画室角落的储物柜里,抱出一床厚厚的羊毛地毯——是他从北方老家带来的,上面织着简单的几何纹样,米白色的底,缀着浅灰色的线条,像简化的雪原地图。他把地毯铺在天窗正下方的地板上,又抱来两个靠垫,一个是周苓绣的芦苇图案,一个是陈迹画的蒲公英图案,放在地毯两端。“今晚别回卧室了,我们在这儿看星星。”

  夜幕降临时,周苓和陈迹躺在地毯上。天窗是木质框架的,玻璃擦得很干净,能看到外面的星空——没有城市的光污染,星星亮得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银粉,银河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跨在天窗中央。月光从天窗斜斜照进来,落在地毯上,形成一块不规则的光斑,随着云的移动,慢慢在纹样上滑动。

  周苓把头靠在陈迹的胸口,手臂环着他的腰。他的心跳很稳,“咚——咚——”,像小时候外婆家的老座钟,摆锤摆动时的声音,慢却有力,让人莫名安心。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他的衬衫纽扣,是牛角做的,带着一点温润的质感,“你第一次参展,真的很紧张吗?”

  陈迹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指尖穿过发丝,能感受到发间的柔软。“比你现在紧张多了。”他笑了,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带着一点回忆的温柔,“那时候我刚从美院毕业,住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里,画室是租的,只有六平米,冬天没有暖气,墨汁放在桌上会结冰。”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周苓的手背,像在描摹一幅看不见的画,“我画的是北方的雪,不是雪原,是胡同里的雪——墙根下的雪会被太阳晒化一点,露出青砖的颜色;自行车棚上的雪会积得很厚,边缘挂着冰锥;还有卖糖葫芦的大爷,他的冰糖葫芦上会沾着雪粒,亮晶晶的。”

  周苓抬起头,看着他的侧脸。月光落在他的脸上,勾勒出他的眉骨和下颌线,睫毛很长,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那时候磨墨,要先把墨锭放在怀里捂一会儿,不然墨汁磨不匀。画到半夜,手冻得握不住笔,就哈口气,搓搓手,接着画。”陈迹低头,刚好对上她的目光,眼底的笑意像星星,“展前一夜,我抱着画轴坐在椅子上,一夜没睡,总觉得哪里画得不好,想再改改,又怕改坏了。”

  “后来呢?”周苓的声音很轻,怕打断他的回忆。

  “后来开展那天,我躲在展厅的柱子后面,不敢出来。”陈迹的指尖轻轻划过她的脸颊,带着一点凉意,“有个评委走过来,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他站在我的画前看了很久,我以为他要批评我,手心都出汗了。结果他转身问我,‘小伙子,你这雪里藏着劲儿啊,是胡同里的烟火气给的吧?’”

  他低头,吻了吻周苓的额头。唇瓣的温度比额头稍凉,带着一点墨香,轻轻一碰,像羽毛拂过。“我那时候才明白,画好不好,不是看技巧多完美,是看里面有没有心。你的雨巷也是一样,周苓。”他的指尖轻轻点了点她的胸口,“你的雨巷里,藏着柔——是石板缝里的青苔,是雨丝落在伞上的声音,是巷口卖花姑娘的笑脸,这些都是你的心,比任何技巧都珍贵。”

  周苓闭上眼睛,重新靠在他的胸口。他的心跳依旧平稳,掌心的温度透过衬衫,慢慢渗进她的皮肤。天窗里的星星更亮了,有几颗流星划过,拖着浅浅的光尾,像落在画纸上的银粉。画室里的墨香还没散,混合着羊毛地毯的暖意,还有陈迹身上的雪松香气,像一个温柔的茧,把两人裹在里面。

  她想起第一次画雨巷的场景。也是这样的夜晚,她在苏州的老客栈里,窗外下着小雨,她趴在桌子上,用铅笔勾勒石板路的轮廓,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陈迹发来一张他拍的雪原照片,照片里有一株倔强的芦苇,在雪地里竖着,她突然就懂了——雨巷的柔,不是软弱,是像芦苇一样,在风雨里也能保持自己的姿态。

  “陈迹,”周苓轻声说,手指紧紧攥着他的衬衫,“有你在,真好。”

  陈迹把她抱得更紧,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呼吸落在她的发间。“以后不管是参展,还是画更多的画,我都会在。”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承诺,“就像我们画里的墨线,会一直连下去。”

  天窗里的星星慢慢移动,月光的光斑从地毯的一端,移到了另一端。周苓听着陈迹的心跳,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渐渐睡着了。梦里,她又回到了雨巷,巷口有一株芦苇,芦苇旁边有一朵蒲公英,风一吹,蒲公英的绒毛飘向雨巷深处,落在她的画纸上,和陈迹的雪原连在了一起。

  画室里很静,只有香薰灯的浅金色灯光,和两人均匀的呼吸声。墙上的速写在灯光下,像活了过来——雨巷的石板上有了脚步声,雪原的枯树上落了雪,芦苇在轻轻摇晃,蒲公英在慢慢飘远。而天窗里的星空,像一幅永远不会落幕的画,照着相拥的两人,也照着他们心里,那片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天地。

  天快亮时,周苓迷迷糊糊醒了一次。陈迹还醒着,正看着天窗里的星星,手指轻轻摩挲着她的头发。“醒了?”他的声音带着一点沙哑,却依旧温柔,“再睡会儿,天亮了我们去看展场布置。”

  周苓点了点头,重新闭上眼。她知道,不管展会上会遇到什么,不管评委有什么评价,只要身边有陈迹,只要画里有心意,就足够了。就像天窗里的星星,不管乌云多厚,总会亮起来;就像他们的画,不管走多远,总会带着彼此的温度,在属于它们的地方,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http://www.hlys.cc/30984/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