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远行的决定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时光在渔村缓慢而固执地流淌,像门前那条河,看似日复一日相似,水下却早已换了人间。蓝溪——郑蓝溪,在郑家小院这片与世隔绝般的避风港里,如同一株得到精心灌溉的植物,褪去了最初的苍白与脆弱,枝叶日渐舒展,透出柔韧的生机与悄然变化的轮廓。少女的青涩逐渐褪去,显露出青年特有的、柔韧而清晰的身形线条。她的身体彻底恢复了健康,甚至比一般女孩更显出一种水边人家特有的结实与灵巧。脸颊红润,眼眸清澈,虽然眼底那丝若有若无的迷雾并未完全散去,但已多了许多属于“郑蓝溪”这个身份的沉静与温顺。然而,在这幅日渐安宁的图景之下,某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郑大山和李秀兰最先察觉到的,是蓝溪那双日益灵巧、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魔力的手,以及她眼中对色彩和形状日益敏锐的感知。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将渔网修补得结实耐用。她会将修补处用不同颜色的尼龙线巧妙地编织出细小的、不易察觉的波浪纹或鱼形图案,让原本丑陋的破洞变成一处略显笨拙却充满生趣的装饰。她会将腌制好的小鱼干,按照大小和色泽,在簸箕里摆出对称的、甚至略带艺术感的图案,然后再拿去晾晒。她会捡回河边最普通的鹅卵石,洗净晾干后,用烧火后剩下的木炭条,或是偷偷挤出一丁点李秀兰染渔网用的、极其珍贵的颜料,在上面细细描画出栩栩如生的小鱼、小虾、摇曳的水草,甚至只是几笔写意的、流动的水波纹。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创作,是她沉默世界里悄然绽放的花朵,是她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李秀兰起初只觉得惊讶和些许浪费:“这娃,手真巧!就是这颜料金贵着呢…”但当她看到蓝溪完成那些小作品时,眼中闪烁的那种前所未有的、专注而明亮的光彩,那种近乎虔诚的快乐,她便不再多说,有时甚至会偷偷省下一点颜料,塞给蓝溪。
郑大山则蹲在一边,默默抽着旱烟,看着蓝溪用那根烧黑的木棍在石头上作画,黝黑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眼神深处却有一丝复杂的波动。他捕了一辈子鱼,眼里只有鱼的种类、大小、肥瘦,能卖多少钱。他从未想过,这些冰冷的石头和单调的线条,竟能被赋予这样的生命和美感。他隐约感觉到,这娃的心思和天赋,似乎不应该、也不会永远困在这小小的渔村,困在这一张张渔网和一缸缸咸鱼之间。
真正让老两口下定决心的,是镇上一次偶然的“赶集”。李秀兰带蓝溪去卖新腌的一批鱼干,旁边恰好有个摆摊卖廉价化妆品和小饰品的年轻姑娘,摊位上挂着几张从韩国时尚杂志上撕下来的彩页。色彩绚丽、妆容精致的模特图片,像一道强光,瞬间攫住了蓝溪的全部注意力。她站在摊前,久久没有移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图片,手指无意识地蜷缩又松开,仿佛在虚空临摹那些流畅的眼线、晕染的眼影和饱满的唇色。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无法掩饰的痴迷与渴望。
摊主姑娘笑着随口说了一句:“妹子喜欢?这都是现在韩国最流行的!人家那才叫美容艺术呢!”
“美容…艺术…”蓝溪轻声重复着这个词,眼神亮得惊人。
那天回来后,蓝溪沉默了很久。夜里,郑大山起夜时,看到蓝溪屋里的灯还亮着(他们后来给她隔了个小单间)。他透过门缝,看到女孩就着昏黄的灯光,正用那仅有的几支快用完的炭笔和偷藏的一点颜料,在一张废旧的日历纸背面,极其专注地、一遍遍模仿着白天看到的杂志上的妆容,勾勒着那些精细的线条和渐变的色彩。她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异常认真和执着,那种神情,是郑大山从未见过的。
老两口一夜未眠。黑暗中,李秀兰轻声叹息:“她大伯,你看蓝蓝那眼神…咱这小鱼塘,怕是养不住心里装着大海的鱼苗了。”
郑大山沉默地抽着烟,烟头的红光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他此刻挣扎的内心。良久,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声音沙哑:“是啊…娃有那份灵性,是老天赏饭吃。咱不能…不能耽误了她。窝在这河边,补一辈子网,腌一辈子鱼,能有啥大出息?”
做出决定是艰难的,但执行起来更是难如登天。对于郑家这样的贫困渔民家庭,送孩子出国读书,简直是天方夜谭。那笔高昂的费用,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但郑大山和李秀兰这次展现了惊人的决心。他们几乎倾尽所有:取出那笔原本打算翻修一下漏雨屋顶的、攒了半辈子的微薄积蓄;卖掉了那艘跟随了郑大山几十年、如同老伙伴般的旧渔船(这意味着他以后只能给别人帮工或租船打鱼);李秀兰甚至偷偷卖掉了娘家传下来的、唯一一件像样的银镯子。钱依然远远不够。
他们开始四处打听求助。郑大山厚着老脸,求遍了村里稍有头脸的人,跑遍了镇上的相关部门,磨破了嘴皮子,试图了解助学贷款和政策扶持。过程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屈辱。他们遭遇过冷漠的推诿、不耐烦的敷衍、甚至毫不掩饰的轻视和嘲笑——“出国?学美容?老郑头你没发烧吧?那是你们家能想的吗?”。
每一次挫败都像一盆冷水,但他们互相搀扶着,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敲响下一扇门。李秀兰的眼睛因为熬夜做绣活卖钱而布满血丝,郑大山的腰似乎更佝偻了。所有这些,他们都默默承受着,从未在蓝溪面前抱怨过半句。
当郑大山终于拿着一叠皱巴巴的、通过各种艰难途径申请来的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申请表,以及那堆卖船卖首饰换来的、带着体温的现金,放在蓝溪面前时,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只说了一句话:“娃,路,大伯婶子给你蹚开了点,剩下的…得靠你自己走了。”
蓝溪看着那堆沉甸甸的、浸透着养父母血汗与期望的纸张和钱币,眼泪瞬间决堤。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着李秀兰的腿,泣不成声。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句重重的、带着泪音的承诺:“爸,妈…我一定好好学!学成了,回来…回来好好孝敬你们!报答你们!”
“爸”、“妈”——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自然地喊出口。郑大山猛地别过头去,肩膀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李秀兰则紧紧抱住她,泪如雨下,一遍遍抚摸着她的头发:“好孩子…好孩子…俺们知道…知道…”
接下来的几个月,是更加忙碌和焦头烂额的准备。****、签证、公证各种材料,对于几乎不识字的郑大山夫妇和从未出过远门的蓝溪来说,每一步都如同闯关。他们一次次往返于村镇和市区,在陌生的、冰冷的办公楼里茫然地排队、填表、询问,遭受着各种不解和白眼。语言不通,程序不懂,他们就像误入庞大机械的微小尘埃,艰难而笨拙地挪动。
李秀兰熬夜为蓝溪缝制新衣,虽然布料普通,但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最深的牵挂与祝福。郑大山则默默检查着她的行李,一遍遍加固行李箱的拉链和轮子,仿佛这样就能确保女儿一路平安。
离别的日子终于还是到了。清晨的渔码头,雾气弥漫,河水沉默地流淌,仿佛也感知到了离愁。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大家说着祝福的话,语气里带着羡慕、感慨,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唏嘘。
蓝溪穿着一身李秀兰新做的、略显朴素的衣裳,提着那个沉甸甸的、装满了希望与不舍的行李箱。她依次拥抱了每一位帮助过他们的乡亲,最后,她跪在郑大山和李秀兰面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抬起头时,额上沾着泥土,眼眶通红,却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
“爸,妈,我走了…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我回来!”她的声音哽咽,却异常清晰。
李秀兰早已哭成泪人,死死攥着女儿的手,一遍遍重复:“到了那边…吃不惯就给家里打电话…冷了热了自己要知道…别舍不得花钱…”
郑大山用力拍了拍女儿的胳膊,嘴唇哆嗦了半天,只挤出几个字:“…好好的。常来信。”
车子来了。蓝溪一步三回头,在养父母泪眼模糊的注视下,和乡亲们的挥手告别中,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车窗外,那片熟悉的、贫瘠却给予她新生的土地,那些熟悉的、布满风霜却无比亲切的脸庞,快速向后掠去,渐渐模糊。
辗转来到省城机场,这座庞大、明亮、充斥着陌生语言和匆忙脚步的现代化建筑,让蓝溪感到一阵眩晕和本能的不安。她紧紧攥着行李把手,像攥着一根救命稻草。办理登机手续、托运行李、通过安检…每一步她都走得小心翼翼,心跳如鼓。
当终于坐在候机大厅,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看到那架即将带她远行的银白色飞机时,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有对养父母深切的思念与负疚,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眷恋;以及,那深埋心底、从未真正消散的、对过往空白的一丝淡淡不安与迷茫。
她是谁?是那个被河水冲走一切的“陈娟”,还是被郑大山和李秀兰用如山恩情重新养育的“郑蓝溪”?那段被遗忘的过去,究竟隐藏着什么?它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浮现,打破她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吗?
广播里响起登机的提示,温柔却不容置疑。蓝溪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最后回望了一眼这片祖国的天空,然后拉起行李箱,步伐坚定地走向登机口。
她将带着两份沉重的“过去”——一份是空白的、带着伤痕与迷雾的原生记忆;另一份是饱满的、浸透着恩情与温暖的再生记忆——奔赴一个全新的未来。飞机的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冲向云霄,也将她的人生,带向了一个无法预知,却充满可能性的远方。
http://www.hlys.cc/31176/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