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九龙拉辇,秦汉百姓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当武明大军踏入北天门时。

  正好与尚未完全进入的汉军擦肩而过。

  汉武帝与朱元璋这两位不同时代的雄主,在这一刻有了短暂的对视。

  “后生可畏。”汉武帝微微颔首。

  朱元璋抱拳还礼:

  “前辈功业,令人敬仰。”

  在勾陈六军将军的引导下。

  武明各支精锐分别入驻天营。

  锦衣卫被安排在靠近雷部的天权位,燕山三护卫驻扎在天璇位,巢湖水师则入驻云海深处的天枢港。

  徐达巡视营地时。

  发现每个营帐都配备了天庭特制的修炼阵法,同样意识到这些武备上的差距:

  “若能将这些阵法带回人间,我武明将士必能如虎添翼。”

  常遇春则对天庭的兵器库产生浓厚兴趣,在破军星君的陪同下仔细观摩各种神兵利器。

  与此同时。

  朱元璋在少司命的引荐下,见到了九天东厨司命真君。灶神抚须笑道:

  “久闻陛下节俭,特备素斋、肉食万桌,以飨将士。”

  朱元璋闻言大喜:

  “好!正合咱心意!”

  ……

  而也就是这段时间。

  延寿六司、九曜十二殿、二十八宿、雷部都省等八部群仙派出去的神官、仙官大多已将请柬送到。

  东西南北四座巍峨天门宛若四根天柱,支撑起横贯古今的恢宏画卷。

  每一座天门都高达万丈。

  门楣上雕刻着日月星辰、山川社稷,门柱上盘绕着五爪金龙、七彩神凤。

  除去东天门尚有战事。

  西天门、北天门、以及南天门都在同时迎宾。

  西天门外。

  周武王姬发乘坐八骏龙辇破云而来。

  拉车的八匹天马踏着金色祥云。

  龙辇后跟着八百诸侯的仪仗,旌旗蔽日,戈戟如林。

  当龙辇驶过天门时。

  仙秦运朝始皇天帝嬴政乘坐玄金帝车,十二尊金人在车驾四周护卫。

  金人高达万丈,一左一右,双目中迸射着慑人的金光,同时和周武王姬发对上。

  金光一闪。

  始皇天帝车驾前方突然显现一条蜿蜒金道。

  那金道以国运为基,以龙气为引,一直延伸到西天门对岸,直抵天庭深处。

  正是仙秦一国之运在此具象化!

  吟——!

  九声响彻云天的龙吟骤然响起。

  九条五爪金龙自金道中腾空而出。

  为始皇车驾开道。

  华美的玄金帝车在龙吟声中冲上笔直的气运金道。

  向着道路尽头疾驰而去,气势之盛,丝毫不逊于当年卢云直冲气运龙门的壮观景象。

  姬发望着眼前景象,不禁抚须开口:

  “昔年孟津会盟,以为已是天下盛事。不想今日得见天庭气象,方知天地之大。”

  身侧的姜太公望凝望着远去的始皇车驾,轻声道:

  “陛下,这仙秦气运之盛,实属罕见。”

  “看来这场蟠桃盛会,必将精彩纷呈。”

  姬发抚须轻笑,龙辇的车帘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摆放的九口青铜鼎。

  正是当年象征天下的禹鼎。

  “他有他的秦法铁骨,朕有朕的周礼仁心,这场盛会,本就是诸朝气运的会盟。”

  ……

  一时间。

  三十三重云天仙城的百姓们,迎来了有史以来最热闹的时刻。

  天空上的大道天幕,时不时播放些自己曾经认识的帝王,娓娓道来其生平。

  梦境三十三重云天的第一重,是由凡人与仙民的梦境凝聚而成的“幻梦仙城”。

  这里的建筑会随梦境变化。

  此刻,城郭化作了长安的模样。

  大道天幕悬浮在云端。

  刚刚还是汉武帝的生平带着梦境的朦胧光晕。

  突然,天幕边缘泛起玄色涟漪,整座仙城的屋瓦竟瞬间覆上秦代的黑陶纹。

  随着一声龙吼。

  身后是万里长城的虚影,正是仙秦天帝嬴政的梦境投影。

  老秀才惊得后退半步,儒衫下摆扫过脚边突然冒出的秦代方砖,面色惊疑不定:

  “这是……始皇帝?”

  阿瑶的身影在光晕中微微晃动,声音空灵:

  “梦境会牵引出与主体相关的帝王心象,武帝的汉家天下,本就承着秦的根基。”

  天幕上,秦始皇手持赶山鞭,划过长城虚影:

  “朕筑长城,非为一己之私,是要让后世无北狄之患。”

  “说得好听!”

  一个身着汉宫内侍服饰的魂体蜷缩在墙角,声音发颤。

  汉惠帝时的老宦官,此刻正激动地挥舞着拂尘:

  “当年我在长乐宫当差。”

  “听老宦官说,修长城时,十户人家就有九户失了男丁!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可不是编的!”

  话音刚落。

  驰道旁突然冒出一群身着秦代粗布短衣的魂影。

  为首的黔首民夫肩扛夯土锤,声如洪钟:

  “我爹死在长城工地上,可我娘说,自打长城修起来,匈奴再也没敢抢过我们村——这苦,值!”

  “值不值,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宦官魂体尖声反驳。

  “咸阳城里的方士骗陛下炼长生丹,苛捐杂税逼得百姓造反,这些你怎么不说?”

  这时,一位身着汉初服饰的老农拄着锄头现身:

  “我们沛县当年就逃过不少徭役。”

  “可要说长城没用,那也不是。”

  “听我祖父说,秦末乱世时,要不是有长城挡着,匈奴早就打进来了。”

  “可徭役太重!”

  一个秦代的年轻妇人抱着婴孩哭泣,“我夫君被征去修灵渠,三年了音讯全无……”

  争论愈演愈烈之际,一道持秦剑的身影从青松后走出。

  小世界里的蒙恬残魂将剑鞘顿在地上,声震四野:

  “苛政是法家的过,长生是方士的错,与长城何干?”

  “当年我率三十万大军守长城,匈奴人连城墙根都不敢靠近。”

  蒙恬目光如电,扫过在场众人:

  “尔等只知徭役苦,可知匈奴每年掠走多少中原妇孺?没有长城,汉家的白登之围只会更早!”

  “将军此言差矣。”

  一位身着汉官朝服的老臣缓步而出,正是贾谊的残魂。

  他手持《过秦论》竹简,神情肃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长城固然御敌,然民心向背,方为根本。”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众人面前。

  身着布衣的陈胜拄着锄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等起义,不是为反长城,是为反暴政!”

  他的身后,渐渐浮现出无数农民的身影。

  既有秦代的,也有汉初的。

  这些最底层的百姓面面相觑,忽然发现彼此其实并无不同。

  老秀才望着这跨越时空的争论,不禁捋须长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今皆然啊……”
  http://www.hlys.cc/33721/8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