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长安日记 >第229章 时光荏苒;李村日常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29章 时光荏苒;李村日常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赵世玉闻言一怔,忍不住压低声音:“你的鸣器空间究竟有多大?”

  刘长安抬眼望向窗外,语气平淡道:“把李家村所有房子拆解整齐,放进去仍有余地。”

  “牛掰……”赵世玉倒吸一口凉气,深深看了他一眼,“此事我不会再问。但你要明白,若真带着这些东西回去,必然会引起上面的注意。”

  “我晓得。”刘长安将册子合上递还,目光清明,“怀璧其罪啊,我想要得到庇护,但不能失去自由。这其中的分寸,确实要仔细把握。”

  暮色渐沉,最后一缕光掠过那些即将跨越时空的文物,在刘长安眼中映出复杂的光影。

  ……

  七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李家村已经醒来了。

  \"仙君早!\"正在井边打水的妇人看见刘长安走过,连忙躬身行礼。

  刘长安微笑着点头,往村口的打谷场走去。

  打谷场上,三十个青壮年正在孙德胜的指挥下操练。他们手中的兵器已经换成了真正的长刀,在晨光中闪着寒光。

  “腰要稳!刀要快!”孙德胜的声音洪亮有力,“记住,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场边,几个孩童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其中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特别认真,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那是李寡妇家的铁蛋。”赵世玉不知何时来到刘长安身边,“他爹上次剿匪时没了,这孩子现在练得最刻苦。”

  刘长安轻轻叹了口气。

  ……

  寺庙后院里,纺车声此起彼伏。

  二十多个姑娘正在忙碌着,最前头的小草已经能熟练地操作纺车,雪白的棉线在她手中绵绵不绝。

  “手腕要柔,力道要匀。”刘长安走到一个新手身边,轻轻纠正她的动作。

  那姑娘顿时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谢、谢谢仙君指点。”

  自从刘长安展现出\"仙术\"后,村民们对他既敬且畏。但在纺织坊里,他总是耐心十足,渐渐地,姑娘们也敢跟他说话了。

  “仙君,”小草抬起头,“您看这样行了吗?”

  刘长安检查了她纺的线,点点头:“很好,比昨天又有进步。”

  小草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个曾经怯懦的姑娘,如今已是纺织坊的顶梁柱。

  ……

  日头升高,田埂上热浪滚滚。

  孙有才卷着裤腿,正在指导村民给玉米地除草。

  “要连根拔起!”他示范着动作,“特别是这种茅草,留一点根明天又长出来了!”

  一个老农感慨道:“仙君连种地都这么在行,真是神仙下凡啊!”

  孙有才抹了把汗,笑道:“张大爷,神仙也要吃饭不是?”

  众人都笑起来。这时,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来:“孙仙君,东村的人来了,说要跟咱们学种玉米!”

  “让他们稍等,我这就去。”孙有才拍拍手上的泥,对村民们说,“你们继续,我晌午回来检查。”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周边的村子听说李家村有\"仙君\"指点,纷纷前来取经。孙有才来者不拒,总是倾囊相授。

  \"多一个人学会,就少一个人饿死。\"他常这么说。

  ……

  议事堂里,赵世玉正在与一位古董商周旋。

  ”王掌柜,您这批货要价太高了。“赵世玉慢条斯理地品着茶,”这尊北魏佛像虽然珍贵,但底座有破损,值不了五百两。”

  王掌柜赔着笑:”赵仙君慧眼。那您看......”

  ”三百两,不能再多了。“赵世玉放下茶盏,“另外,听说您手里还有一批唐三彩?”

  “有有有!”王掌柜连忙让随从抬上来一个木箱,“您看,这都是上好的三彩马,釉色鲜亮,保存完好。”

  赵世玉仔细查验后,点头道:“这些我要了。不过价钱......”

  一番讨价还价后,王掌柜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他刚走,赵世玉就对着账房说:“记下来,北魏佛像一尊,唐三彩马三件。通知刘仙君来收货。”

  这时,一个村民探头进来:“赵仙君,村外来了一队马车,说是从洛阳来的,要见您。”

  “让他们在偏厅等候,我马上就到。”赵世玉整理了下衣袍,又投入下一场商谈。

  ……

  寺庙的偏殿里,二十多个孩子正在上课。

  今天讲的是算术,刘长安在黑板上写着数字。这块黑板是他用锅底灰特制的,粉笔则是用石灰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乘法。”刘长安写下“三七二十一”,“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铁蛋第一个举手:“意思是三个七加起来!”

  “很好!”刘长安赞许地点头,“那要是七个人,每人吃三个饼,总共要吃多少饼?”

  孩子们开始掰着手指计算。这些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家孩子,现在已经开始学习乘除了。

  下课铃响后,孩子们却不愿离开。

  \"仙君仙君!\"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刘长安的衣角,\"您今天能不能再变个戏法?\"

  刘长安蹲下身,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放在掌心。在孩子们惊奇的目光中,石头一瞬间变成了一只翩翩舞的蝴蝶。

  “哇!”孩子们惊呼连连。

  ……

  夕阳西下,赵世玉兴冲冲地找到刘长安。

  “今天收了个好东西!”他引着刘长安来到库房,“你看!”

  库房正中摆着一尊等身高的石雕佛像,虽然有些残破,但雕工精湛,宝相庄严。

  “这是龙门石窟的唐代立佛,”赵世玉激动地说,“保存得相当完好。送来的商人说,是从一个破落寺庙里找到的。”

  刘长安轻轻抚过佛像斑驳的面容,感受着千年时光的痕迹。

  “还有这些。”赵世玉又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几卷古旧的经卷,“这是敦煌流散出来的写经,虽然不及后来发现的那些,但也极其珍贵了。”

  刘长安仔细翻看经卷,突然愣住了:“这是......《金刚经》的唐代写本!”

  “真的?”赵世玉也凑过来,“那可得好好保管。”

  “不仅如此,”刘长安又展开另一卷,“你看这《兰亭序》摹本,虽然不及神龙本精妙,但笔意已经很难得了。”

  刘长安自然没有那般文化底蕴,慧眼识珠,但是只要进入鸣器看一眼陈悦的日记,就知道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两人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文物收好。随着李家村名声远播,送来的文物越来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
  http://www.hlys.cc/34357/3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