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热议
推荐阅读: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都市逍遥邪医
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武道天帝王腾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农村女婿
武道霸主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叶北辰周若妤
重生74:我在东北当队长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此处应该有猴哥出来了的表情包)唐知遥看完序言,内心很是触动。
这篇序言完整展现了顾远的创作方法论。
同时也先发制人地回应了一些潜在的质疑。
“这格局……”
这篇序言成功激起了唐知遥的共情心理和阅读期待。
他开始阅读起了正文。
……
约莫五个小时后,唐知遥抬起头,喉结滚动了几下。
他看向爷爷,唐老早已读完,正在悠然地喝着茶水。
看见孙子也读完了,唐老呵呵一笑:“知遥,有什么想法?”
“爷爷。”唐知遥眼神复杂,“我……自愧不如。”
唐老闻言,面目依旧温和:“谁让你说这个了,大家都知晓的事实就不必提了。”
“毕竟你这样的一年就能出现十个,顾远那样的十年都未必能出现一个。”
唐知遥睁大了双眼:“爷爷……”
一旁的孙爷爷笑呵呵地打了个圆场:“行了。”
“小知遥在普通人里也不错了,没必要非得和顾远那种天才比。”
唐知遥眼睛睁得越发大了。
原来通过文学保送进入燕大在二位爷爷眼里依旧只能算普通人吗?
孙爷爷没有理会一旁几乎要自闭的唐知遥,他满怀羡慕地望向唐老:
“恭喜啊。”
“你真是收了个好弟子啊。”
唐老闻言沉默了一会,良久,才带着一丝感慨的语气说道:“说实话,我完全没有想到他会有如此巨大的进步。”
“我原以为,我带他上路,他需要数年才能走到山腰。”
“未曾想,我只是指了个方向,他已然在山顶向我招手了。”
“这部作品最让我欣慰的,不是技巧,而是格局。”
“他用一部畅销书,架起了一座让华国读者理解万里之外苦难的桥梁。”
唐老阅读时真的感受到了震撼,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好故事,更是顾远完美地践行并超越了他的教诲。
在他的心里,顾远凭借这部作品,彻底摆脱了自己“竞赛天才”名头的桎梏,真正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通往文学巨匠的宽阔道路。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
随着这五十本作品的同步上市,大众舆论也逐渐开始发酵。
等到2月2号晚间,之前就备受关注的选手的作品开始引发热议。
这其中,顾远的《追风筝的人》自然是最引人瞩目的。
竞赛积分霸榜两年,异国题材,亲身进入难民营……
要素拉满了属于是。
“等到看完回想起这本书作者是谁的我:?”
“你们一直说顾远很天才,但没告诉我这么天才啊!”
“楼上的,我身为顾远十年老粉也没想到他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
那些因为顾远年龄而抱有怀疑的读者纷纷发言,表示自己看走眼了。
即使是长篇,顾远的笔触也没有他们预想中的青涩或隔阂,而是维持了他在短篇中的冷静和准确。
“真的很细腻啊,无论是阿国的日常还是战争中的伤痛,亦或者是那些人物,都挺真实的。”
“不然你当顾远去难民营是白去的啊。”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他强悍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同样是关键。”
伴随着互联网上相关的讨论,洋葱网上相关的大众评论也已经出炉。
“五星好评!给平视视角!顾远的讲述毫无救世主姿态,反而始终尊重阿国本土力量。这种平等叙事,既跳出了西方作品常见的固化框架,更展现出远超其年龄的成熟格局。”
“虽然故事背景放在了阿国,但顾远巧妙地抓住了战争创伤、个人救赎、友谊与背叛等人类共通的情感核心。这使得大家都能超越文化差异而感受强烈的共鸣!五星!”
“顾远成功地平衡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他既没有为了深刻而牺牲故事的流畅与情感的冲击,也没有因为故事性强而放弃在主题和叙事上的追求。”
“通过具体的细节来承载深沉的情感,这方面顾远延续了他《最后一片叶子》的写法,赋予了故事更大的张力。”
“……”
要知道,大众评审可不只是购买了书籍就可以点评的,洋葱网还会具体进行筛选。
确保点评的人最起码是有点文学底蕴的。
等到2月3日上午8点,专栏开分。
顾远的《追风筝的人》以4.8的高分毫无争议登临第一。
而程思远的《无尽夏》则是以4.3分排名第二。
……
“我看了你写的书了,厉害啊。”
顾远拿着手机,和对面的罗辑通着话。
罗辑果然没有食言,他的参赛作品真的是写了一本科幻小说。
以顾远的眼光看来,这本书称得上是一篇科幻佳作了。
虽然在人物描写上略有瑕疵,但是其设定和逻辑足够精妙。
探讨了当两个文明相遇时,语言的意义。
“唉,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罗辑得意洋洋地说道。
虽然最终结果没有出来,但最起码在大众评审这一块,他是比林清清的分要高的。
当时大众评审得分一出,他就兴致勃勃地去找林清清炫耀了。
以报当年“等级森严”之仇。
“咋样?”罗辑接着说道,“我把你写序言里了,哥们够意思不?”
“够……”顾远迟疑了一下,“但是,谁把你这京城口音带出来的一股东北味?”
听着手机里传来的电话挂断的声音,顾远笑了一下。
他低头看向面前罗辑书籍的序言。
“在我构思这个故事的初期,一个关于‘语言’与‘文明’的难题始终困扰着我:我们如何确认,一种基于完全不同的感知与逻辑体系构建的语言,能够被人类真正理解?”
“直到某天,我重读了两年前那场文学竞赛中的一篇旧作,我的好友顾远所写的《乡村教师》。”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文明的传承,其载体可以是任何形式。”
“……”
“感谢所有让这个故事得以问世的人。也感谢顾远,他的作品曾在我思绪困顿之时,投下了一束关键的光亮。”
“……”
http://www.hlys.cc/34399/1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