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雨燕”高飞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将士用命,收获满满,默默地后勤,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小小的惊喜。

  太行山深处,新开辟的秘密试飞场上,一架造型迥异于“风啸”系列的飞机正静静地停在跑道尽头。

  它通体银灰,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对宽大的机翼和翼下悬挂的两台流线型发动机,

  与此时普遍采用的单发、布木混合结构飞机相比,它显得庞大而前卫。

  柯明义站在观测点,举着望远镜,目光紧紧锁定那架代号“雨燕”的全金属双发战斗机。

  左玉波站在他身旁,语气带着汇报工作的平稳:

  “老板,全机应力蒙皮铝制,可收放起落架,两台‘太行星-3’发动机,单台1150马力,理论数据全面超越‘风啸’。”

  场中,试飞员赵天龙深吸一口气,扣紧了飞行帽。

  地勤人员撤走了轮挡,他推动油门。

  两台“太行星-3”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咆哮,强劲的推力将他紧紧压在座椅上。

  飞机速度飞快地提升,比起单发的“风啸”,这种加速感更加沉稳霸道。

  机头轻抬,飞机姿态优美地脱离地面,收起落架,迅速爬升。

  在空中,“雨燕”展现出与庞大身躯不符的灵活。

  几个标准的水平盘旋、俯冲和跃升动作后,赵天龙的声音透过无线电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报告!操纵响应灵敏,发动机动力充沛,飞机非常稳定!”

  柯明义放下望远镜,脸上看不出太多波澜,只是微微颔首。

  “不错。”他转向身旁的航空总工程师,“数据都记录清楚,这架飞机,不急着定型投产。”

  左玉波有些意外:“老板,它的性能明显优于‘风啸’,我们不正需要更强的战斗机吗?”

  “需要,但不是直接照这个来量产。”

  柯明义解释,

  “‘雨燕’用了太多新技术,全金属机体、双发布局、可收放起落架等等,

  对我们现有的制造工艺、飞行员训练和维护体系都是巨大的挑战。

  直接上马,产能和可靠性都跟不上。”

  他看着空中那架如同银色大鸟的飞机,目光深远:

  “它的定位,是验证机。

  用它来验证这些新技术的可行性,摸清它们的脾气,积累数据和经验。

  把在它身上验证成熟的技术,比如更气动优化的机翼形状、部分新材料、或者改进的航电等,

  逐步应用到‘风啸’的后续改进型,或者用来设计我们下一代真正能量产、能形成战斗力的主力战机。

  最后,这架“雨燕”验证机,正是进行各类武器验证的绝佳平台。

  它的机体结构够结实,动力也足,正好验证新的重火力方案。

  比如,试试在机头集中布置四挺12.7毫米重机枪,甚至两门20毫米机炮。

  关键是解决协调问题,子弹怎么从螺旋桨旋转的缝隙里打出去而不打中桨叶?

  这个协调器的可靠性和精度,必须靠它来飞出来。

  还有翼下的挂点,要测试如何稳定地挂载和投掷各种炸弹等。

  看看在不同飞行姿态下,发射和投掷对飞机稳定性的影响。”

  鬼子在地上的坦克、碉堡和卡车是心头大患,把我们那些‘怪点子’都拿出来。

  比如聚能装药的反坦克火箭弹,用小火箭推进,从飞机上打出去,验证其穿甲能力和飞行稳定性。

  还有空投的反人员\/反工事炸弹,不同的引信(碰炸、延时)都在实际飞行中试试,看看落点和杀伤效果。”

  光有炸弹不行,还得扔得准。

  把那几套还在图纸上的简易轰炸瞄准具原型机装上去,让飞行员在实际飞行中,在不同高度、速度下进行模拟投弹,检验其精度和操作便利性。

  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飞行员和飞机特点的标准投弹程序。

  不能总被鬼子夜间活动掣肘。

  虽然难,但可以先在‘雨燕’上做些基础验证。

  比如,加装简单的无线电导航接收设备,测试在无地面参照物下的导航能力。

  或者,探索一下夜间拦截的基本战术,比如在探照灯配合下,飞行员如何进行目视搜索和攻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所有这些武器系统,在地面上维护方不方便?

  在空中打不打得响,卡不卡壳,在不同气候、不同过载条件下可不可靠?

  这些数据,比单纯打中靶子更重要。

  我们要的是一装上部队就能用、就好用的武器,而不是娇贵的摆设。”

  随着柯明义的部署,“雨燕”验证机接下来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

  它的角色从一个单纯的飞行器,转变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空中实验室”。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为前线的战士们带来一种更有效打击敌人的新手段。

  太行山的天空,成为了武器现代化进程中最前沿的试验场。
  http://www.hlys.cc/36288/4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