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帝允饶命,贬为庶人
     推荐阅读:
     						战天胜尊
				陈浩苏雪
				诸天:从小欢喜当爹开始
				爱你,原来不止今生
				诡语迷镜
				快穿101次:男神,帅炸天!
				我全家带着百科全书穿越了
				和外神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与绝色姐姐合租,美女爱上我
				仙逆原版小说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玉沁妜静立窗前,指尖轻轻搭在雕花木窗的边沿,仿佛凝固在了这一瞬。夜风自缝隙间悄然潜入,带着几分凉意,拂过烛台,烛火便随之摇曳不定,光影在墙上拉扯、晃动,如同她此刻纷乱的心绪。她没有回头,也不曾开口,只是静静望着窗外那片沉沉的黑暗,仿佛能从那无边的夜色中寻到一丝答案。殿外,她知道,玉沁婉仍在跪着。
不是为了地位,不是为了权势,甚至不是为了自己。那个女子,一生温婉谦和,从不曾向谁伸过手索要什么,也从未在朝堂之上掀起过半点波澜。可如今,她却跪在冰冷坚硬的金砖之上,衣袖沾尘,发丝微乱,只为一个已被定罪之人,低声乞求一线生机。
玉明照该死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在她心头反复割划。他所犯下的罪行,桩桩件件皆是滔天之祸——私调禁军,勾结外敌,伪造兵符军令,更甚者,竟意图逼宫夺位。每一条罪名都足以震动朝纲,动摇国本。律法白纸黑字写得清楚:谋逆者,诛,无赦。
他是罪有应得。
可他也曾是个孩子。
是那个在姐姐膝前撒娇嬉闹、夜里做噩梦便会哭着扑进怀里的弟弟。是那个无论走多远,回头第一眼总在人群中寻找姐姐身影的少年。玉沁婉曾用尽温柔将他护在羽翼之下,以为这世间风雨再大,也伤不到她捧在掌心的骨肉。
可如今,那个被她护了一生的人,正站在刑场边缘,而她只能跪在这里,以额触地,用最卑微的姿态,求一个不可能的宽恕。
玉沁妜闭上眼,胸口像是压着千斤巨石,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她听见风穿过回廊的声音,也听见自己心底那一声极轻、极痛的叹息。
玉沁妜缓缓地走回案前,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却仿佛踩在人心深处,每一步都带着千钧之重。殿内烛火微摇,映照着她清冷的侧脸,眉宇间凝着一层化不开的寒霜。那张摊开的判决书依旧静静躺在案上,如同一座无法回避的审判台,朱红的“斩立决”三字赫然醒目,像是一道未愈的伤口,灼烧着她的目光。
她伫立良久,指尖微微颤抖,终是伸手取过一支新笔,蘸饱了朱砂,笔尖悬于纸面片刻,才一字一句落下:
“念其皇室血脉,然行为确犯国法,特免死罪,削籍为民,永黜宗庙。”
那一行字写得极沉,极稳,却又似用尽全身气力,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刻进纸里,也刻进她自己的心上。朱砂浓烈,如血般刺目,仿佛不是书写,而是在剜心剖肺之后,从骨血中挤出的最后一句裁断。
笔落,她轻轻呼出一口气,那气息在冷寂的殿中凝成一缕白雾,转瞬即散。她抬眸,声音不高,却清晰如刃:“来人。”
门扉轻响,内侍低眉顺眼地推门而入,脚步无声,垂首立于阶下,静候旨意。
“拟诏。”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可那平静之下,却藏着翻涌的暗潮,“三皇子玉明照,图谋不轨,罪证确凿,本当处以极刑。但念及先帝血脉,且未曾酿成大祸,朕心不忍,特赦其死罪。”她顿了顿,喉间微动,仿佛吞下了一块冰,“即日起废除皇室身份,贬为庶人,交由长公主玉沁婉监管,终生不得踏入皇城一步。”
内侍执笔疾书,笔尖沙沙作响,随后平稳复述一遍,语气恭敬而克制。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光已冷如寒星。
“再加一句。”她缓缓道,声音低了几分,却更显森然,“若其再生异心,或有他人借其名义生事——主使者与从犯同罪,株连三族。”
话音落下,殿内空气仿佛骤然凝固。烛火猛地一跳,影子在墙上剧烈晃动,像是谁的灵魂在无声战栗。内侍笔下一顿,随即低头应诺,迅速誊录完毕,捧起草稿,躬身退下,脚步轻得如同逃遁。
殿门合拢,余音消尽。
偌大的宫殿重归寂静,唯有案头那方砚台还残留着未干的朱砂,宛如凝固的血痕。窗外夜色深沉,星月无光,风穿过回廊,发出低低的呜咽,仿佛天地也在为这一纸诏令默哀。
玉沁妜独自立于案前,背影孤绝如雪岭孤松。她没有再看那道判决一眼,也不曾落泪,可那挺直的脊梁之下,藏着多少无人知晓的痛楚与挣扎,只有她自己明白。
她不是不想留情,而是身为帝王,不能留情。
血脉亲情,在江山社稷面前,终究不过是一纸薄笺,风一吹,便碎了。
玉沁妜坐回龙椅,指尖轻轻碰了碰发间的白玉凤钗。这枚钗子她戴了很多年,母后留下的东西,一直没换。她不喜欢太多装饰,但这钗子不一样,像是某种提醒——她不只是皇帝,也是女儿,是妹妹。
窗外夜色浓重如墨,深沉得仿佛永远不会褪去,离天亮尚有足足两个时辰。宫灯微弱的光在殿角摇曳,映着她清冷的侧脸,眉宇间藏着无人知晓的倦意。
她缓缓闭上眼,眼前却浮起久远的画面——那时父皇还在,紫宸宫里还听得见笑语喧哗,春日的花园里开满了玉兰与海棠,风一吹,花瓣便簌簌地落在肩头。玉沁婉总爱牵着她的手,在花影间穿行。她们一起摘花,把最香的一朵别在发间;一起在池边放河灯,看那一点微光随水漂远,载着年少时不知轻重的愿望;夜里,姐姐坐在廊下,月光洒在她的裙裾上,轻轻讲着那些遥远的传说,声音温柔得像一阵不会醒来的梦。
有一次她跑得太急,被石阶绊倒,膝盖磕破了皮,鲜血渗出,疼得她当场哭了出来。玉沁婉立刻蹲下身,从袖中抽出一方素白帕子,小心翼翼地替她擦拭血迹,一边轻轻哄着:“不怕啊,姐姐在这儿呢。” 那一刻,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安稳极了,只要姐姐在,就没有什么值得害怕。
可后来,父皇骤然驾崩,朝局动荡,摄政王以雷霆之势掌控大权,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她不得不挺直脊背,穿上那身沉重的凤袍,走进那座冰冷而森严的权力中心。那些年,她学会了不动声色地杀人,学会了在微笑中藏刀,在温柔里淬毒。她亲手铲除一个又一个威胁,将叛臣的名字一个个从名册上抹去,将权力牢牢攥在掌心,如同握紧一把带血的剑。
她告诉自己,这是必须的。仁慈是软弱的开端,而软弱,终将引来万劫不复。她不能倒下,也不敢倒下。她是这江山唯一的支柱,哪怕心中早已千疮百孔,也必须站成一座不可撼动的山。
可今夜,她第一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不是筋骨酸痛,也不是彻夜未眠的困顿,而是从心底深处涌上来的空荡与荒凉。像是走过了万里荒原,终于看见灯火,却发现那光不属于她。
她可以面不改色地杀一百个敌人,可以在十次叛乱中稳坐龙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她挡不住一个人跪在殿前,满身狼狈,眼中含泪,只用一句最简单、最朴素的话,就刺穿了她层层铠甲。
“他说他想做个好人。”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无声无息扎进她的心底,反复搅动,不肯离去。
如果……他真的只是想做个好人呢?
如果他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被人利用、被谎言喂养长大呢?
如果他以为自己流淌着真龙血脉,才敢争、才敢斗,才敢在风雨中抬起头来,结果却发现,一切荣耀与期许,都不过是一场错认的梦呢?
那他该怎么办?
他又该往哪里去?
她猛地睁开眼,目光扫过空旷的大殿。烛火在寂静中轻轻跳动,映得梁柱间的雕纹忽明忽暗,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她。四下无人,唯有她的呼吸,缓慢而沉重。
答案其实早已在心中浮现,清晰得不容回避。
不能让他死。
若因一时之罪便夺其性命,岂非与那些冷酷无情的权谋之徒无异?她坐在这位置上,若连一丝宽宥都容不下,那她与摄政王又有何分别?
但也不能再让他靠近权力。
他曾觊觎过那把椅子,哪怕出于误会,也已触碰了禁忌的边界。放任他留在朝堂,只会埋下祸根,动摇国本。
贬为庶人,是最稳妥的选择。既保全了他的性命,也守住了法度的尊严。朝廷上下挑不出错处,百姓也不会觉得冤屈。至于将来——只要他安分守己,不再生妄念,便不会再有人追究过往。
她伸手取过那份改过的判决书,指尖拂过字里行间的墨痕,一字一句皆经她亲笔斟酌。她拿起朱笔,在末尾添上一行小字:“念其初犯,且情有可原,特赦死罪,削籍为民,永不得入仕。”
随后,她轻轻吹干墨迹,取出凤印,稳稳地压在文书之上。那一声“啪”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落下了一块石头,也像是合上了一段命运的篇章。
殿外,风渐渐停了。
远处,第一缕晨光正悄然爬上宫墙。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
很轻,却极稳,一步接着一步,不疾不徐地靠近。那声音像是踩在人心上,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重量,穿透了寂静的长廊,最终停在殿门前。
门被缓缓推开,玉沁婉走了进来。
她换了一身素净的衣裙,颜色淡得近乎苍白,没有绣纹,也没有珠饰,仿佛刻意抹去了所有属于宫眷的痕迹。脸上未施脂粉,眉目清冷,眼尾微红,眸底浮着淡淡的青影,显然是彻夜未眠,哭过不止一次。可她的背脊挺得笔直,双手交叠置于身前,姿态恭谨而克制,神情平静得近乎疏离,仿佛将所有翻涌的情绪都压进了心底最深的角落。
她一步步走到殿中,在冰冷的地砖上跪下,行了一个完整的礼,声音低而清晰:“臣,谢陛下开恩。”
玉沁妜没有让她起身。
她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目光沉静如水,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威压。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冰珠落玉盘,敲进人心里:“你听好了。我饶他一命,是因为你是我的姐姐。可这恩情,仅此一次。若今后他再违抗君令,若你有意包庇,若有人借他的名义生事滋扰朝纲——我不但会杀他,更会追责到底,绝不姑息。”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玉沁婉垂首,额前几缕碎发轻轻晃动,声音却稳得惊人:“臣……明白。”
“你可以带他走。”玉沁妜继续道,语气依旧平静,却暗藏锋刃,“去哪我都不会过问。天涯海角,山野乡林,随你选择。但你要记住——从今日起,他不再是皇子,也不再是宗室子弟。他没有姓氏,没有身份,连名字中的‘玉’字,都不配再用。”
“是。”玉沁婉低声应下,声音里没有一丝动摇。
“倘若你护不住他,管不住他,那就别带他走。”玉沁妜的目光终于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也带着最后一丝犹豫,“现在反悔,还来得及。”
玉沁婉缓缓抬起头。
她的双眼有些肿,却亮得惊人,像是燃着一簇不肯熄灭的火。她直视着那个高坐龙椅、执掌生死的女人,一字一句地说:“臣能护他,也能管他。只要他还活着一天,就绝不会再惹半分是非,也不会再让您为难一分。”
殿内一片死寂。
风从窗缝间悄然溜入,吹动了案前一卷奏折的边角。烛火微微摇曳,在两人之间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玉沁妜看着她,看了很久很久。
终于,她轻轻点了点头。
她竟起身走下御座,亲自将那份盖了凤印的诏书递到玉沁婉手中。黄绫质地厚重,边缘绣着暗金云纹,在灯下泛着温润而冷冽的光。玉沁婉双手接过,指尖微微颤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那不是一纸文书,而是千钧重担,是一条命,是她弟弟仅存的生机。
“你回去准备吧。”玉沁妜转身走回座位,语气恢复了寻常的冷静,“明日一早,我会派人送他出宫。你需要什么,衣食住行,都可以列单子报上来,宫里会备齐。”
玉沁婉再次叩首,额头触地,声音哽咽却坚定:“臣……替明照,谢陛下不杀之恩。”
她慢慢起身,后退数步,动作庄重如仪。就在即将跨出门槛的那一刻,她忽然停下脚步。
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背影单薄却倔强。良久,她才低声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要融进晨风里:
“你也曾被人抱在怀里哄睡过。那时候,你也喊过我姐姐。”
话音落下,她抬步离去,身影消失在门外的微光中。
门,轻轻合上。
玉沁妜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她当然记得那是哪一夜。
雷声轰鸣,暴雨倾盆,电光撕裂夜空,年幼的她蜷缩在偏殿的角落,浑身发抖,哭都不敢大声。是玉沁婉寻了过来,把她紧紧搂进怀里,一手轻拍她的背,一手抚着她的发,一遍遍低语:“不怕,姐姐在,不怕了……”直到她沉沉睡去。
那时的她,还不是帝王,不是铁血无情的君主,只是一个害怕打雷的小女孩,会哭,会怕黑,会依赖姐姐的温度。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登临九五,执掌天下,杀伐决断,令人闻风丧胆。人人都说她冷酷无情,可只有玉沁婉还记得,她也曾是个需要被安慰的孩子。
她缓缓走回御座,坐下,拿起朱笔,继续批阅奏折。
一页,两页,三页……
墨香混着檀香在殿中弥漫,窗外天色由暗转灰,再渐渐泛白。时间无声流淌,像一条沉默的河。
天将破晓时,司礼监的内侍悄悄进来,呈上一份诏书副本,低声禀报:“陛下,誊抄已毕,即刻下发六部与大理寺备案。”
她只看了一眼,便将其收入案角,动作平淡如常。
然后,她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手指无意识地抚上鬓边那支凤钗——那是母后留下的遗物,冰冷而沉重。她摩挲着那细密的雕纹,仿佛在触摸一段早已远去的时光。
外面传来第一声晨钟,悠远、清越,划破黎明的寂静。
她睁开眼,望向窗外。
东方天际已染上一抹鱼肚白,云层边缘透出微弱的金光。新的一天开始了。
还有无数事务等着她处理:边关重建的折子尚未批复,军饷调度需尽快定夺,官员任免牵涉多方势力,每一件都关乎国运民生。江山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命运转折就停下脚步,它始终滚滚向前,不容懈怠。
但她知道,今天不一样了。
她做了一个决定,不是出于软弱,也不是妥协于亲情,而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一个真正的帝王,不仅要懂得如何挥剑斩乱麻,更要明白何时该放下屠刀,留一线生机。
仁慈不是怯懦,宽恕亦非失威。有时候,最难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
殿外又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一名内侍躬身而入,低声问道:“陛下,是否传早膳?”
她摇头:“不必。把接下来的奏折拿进来。”
内侍应声退下。
她伸手取过下一本文书,翻开第一页,蘸了墨的笔尖悬于纸上片刻,随即落下。
一道朱批静静躺在纸页中央,鲜红如血,力透纸背——
贬为庶人,即日施行。
http://www.hlys.cc/36307/2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