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我在后宫开冥途 >第472章 她是怕影子学会跪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72章 她是怕影子学会跪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子时三刻,西北风卷过荒原,黄沙如刀,割裂夜幕。

  昭明祠孤零零地立在戈壁深处,香火未冷,牌位尚温。

  百姓为感念那位赈灾有功的官员,自发集资建庙,昼夜燃起万烛祈福。

  烛光冲天,映得四野通明,仿佛要以光明供神,换一方太平。

  可就在丑时初,异变陡生。

  千百支蜡烛突然扭曲,火焰不再是橙红,而是泛出幽紫冷芒。

  火舌狂舞,竟在空中凝成一张张人脸——干裂的嘴唇、凹陷的眼眶、焦黑的手指,全是饥民模样。

  他们曾被强征修渠,在寒冬中活活冻毙于沟底,尸骨未收,姓名无存。

  如今,他们的魂魄被烛火唤醒,不是受祭,而是控诉。

  “你用我们的血肉铺路,却拿我们的苦难换香火?”

  “你说你在发光?可你照亮的,从来不是我们。”

  火焰猛地扑向正中的长生牌位,“昭明”二字瞬间熔化,化作滚烫血水,顺着木纹流淌而下,汇聚成一行判词:

  “汝以光供神,却不知光最擅掩尸。”

  字落刹那,整座祠堂轰然自焚。

  烈焰吞噬梁柱,却不发出半点声响,仿佛连燃烧都被冥途静音。

  灰烬升腾之际,隐约可见无数焦手从地底伸出,缠住牌位残骸,将其拖入深渊。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那名官员在梦中尖叫惊醒。

  他双目失明,瞳孔如蒙灰翳,口中不断喃喃:“我……我不该让人点灯……我不该……”

  每说一句,额角便渗出血珠,像是有看不见的笔在他皮肉上刻写罪状。

  他的意识深处,浮现出一幕幕曾被自己刻意忽略的画面:老妇跪求宽限劳役,被家丁一脚踹进雪沟;孩童饿极偷粮,当场杖毙示众;还有那一车车运往官仓的粮食,全是从将死之人嘴边抢来的救命口粮。

  他曾以为,只要政绩斐然,百姓感恩戴德,便是清官典范。

  可现在他明白了——

  人们之所以称他为光,是因为他把黑暗藏得太好。

  与此同时,皇都清明司密室之中,线清盘膝而坐,面前悬浮着一座由命纹丝线编织而成的罗盘——幽视罗盘,可追溯律网底层编码。

  她指尖轻拨,一道符印落入阵心。

  “查:‘光’之原始定义。”

  罗盘骤然震颤,丝线崩断又重组,显现出一段尘封已久的律文原码。

  起初,“光”本意为“显真相、破虚妄”,是驱邪净秽之象。

  可就在三百年前某次律网迭代后,其编码悄然偏移——光不再普照,而成为选择性显影机制。

  它只照亮被允许看见的人,只记录被愿意承认的事。

  所谓“烛照四方”,实则是划定谁值得被铭记,谁该永远沉入阴影。

  线清眸光一寒,立即调取百年案卷比对。结果令她脊背发凉——

  凡被称颂“光明磊落”“烛照黎民”的官员,背后无一例外,皆藏着至少三桩贱民冤案。

  死者多为流民、奴婢、戍卒,身份低微,无人替他们鸣冤。

  而这些“清官”正是借着政绩之光,将血债掩埋于百姓的感激之下。

  她冷笑一声,抽出命纹笔,反手刺入眉心!

  灵血喷涌而出,染红虚空。

  她以血为墨,一笔一划重写《律纲·光禁篇》:

  “凡立灯塔者,须先呈报所隐之影。”

  “未申报之案,即为罪证。”

  墨迹刚落,全国上下所有官衙门前悬挂的“明镜高悬”匾额同时震颤,咔嚓碎裂!

  木屑纷飞落地,竟自动排列成细小一行字:

  “你照亮的,只是你想让别人看见的。”

  秋分祭日,皇宫外坛。

  往年此时,九千盏琉璃灯齐燃,象征皇恩如日,普照众生。

  百姓跪拜,乐声鼎沸。

  可今年,祭台之上,无一烛火。

  风拂石阶,纸灰飘旋,众人惶恐不敢动。

  有人想点燃灯笼,手刚触火折,指尖便如遭雷击,焦黑蜷缩。

  就在这死寂之中,祭台缝隙忽然钻出透明藤蔓,晶莹如水晶,顶端花朵缓缓绽放。

  花瓣内浮现影像:一名县令昨夜借“巡查夜市”之名,纵容家丁掳掠少女,囚于私宅供其享乐。

  空中无声判影浮现:

  “以公权取私光者,当永陷盲狱。”

  话音未落,那县令正在府中饮酒,双目突爆!

  两股黑烟从中窜出,化作两只无眼飞蛾,凄厉振翅,直扑皇城方向。

  却在途中被藤花吸入,封存于花瓣之中,凝成琥珀标本,悬于祭台之上,供万人瞻视。

  断言立于高台,合掌低语:“她不是灭了灯火……她是让黑暗,有了说话的权利。”

  乾清宫废井旁,萧玄策的残识悄然回归。

  他站在风中,神色莫测。

  方才所见一切,皆非复仇,亦非惩戒,而是秩序的重构。

  沈青梧不再杀人,她在重新定义规则本身。

  谢不能抵罪,光不能遮丑,情不能乱法。

  她把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一一剖开,暴露出其下腐败的制度根基。

  他闭目,神识沉入律网,欲追索这一系列变革的源头。

  忽然,一股极细微的波动自皇宫藏书阁方向传来。

  那里,一名翰林学士正伏案疾书,笔走龙蛇。

  烛光摇曳,宣纸上墨迹未干,赫然是四个大字——

  如日照临。

  萧玄策的残识掠过宫墙,夜风如刀,割不破他虚影般的形体。

  藏书阁的烛火在远处摇曳,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

  他本无意停留,可就在那“如日照临”四字落笔的刹那,律网震颤——不是预警,是审判。

  反噬来得无声无息,却重若千钧。

  翰林学士笔尖一顿,墨迹未干,整卷竹简忽然自燃。

  火焰幽蓝,不焚纸,只炼字。

  那“如”字扭曲成一张哭泣的脸,“日”化作一轮血瞳,“照”字裂开如唇,吐出一只由浓墨凝成的蜈蚣——通体漆黑,百足蠕动,眼眶处竟是两个微缩的祭坛,坛上跪着无数无面幼童。

  它不动则已,一动便是腥风扑面,直取作者咽喉。

  萧玄策本能欲出手,袖中残存帝王威压尚未凝聚,脖颈骤然一紧!

  无形锁链自虚空垂落,烙印般刻入他魂体——那是律纹锁喉,专惩妄图干涉终审之人。

  他被钉在原地,被迫睁眼,被迫共感。

  百年前的雪,落在他看不见的眼里。

  北境寒州,新帝登基。

  为证天命所归,地方官献“瑞兆”:城外野鬼连日哀嚎,忽一夜尽数消散,百姓称奇,谓之“圣君临世,邪祟退避”。

  庆功宴上,酒香肉糜,歌舞升平。

  可萧玄策此刻看见的,是三百具小小尸身,堆在枯井底部。

  全是流浪儿。

  最小的不过三岁,手里还攥着半块冷馍。

  他们被诱骗至废庙,说“天子赐粥”,实则尽数活埋。

  鲜血渗进地脉,怨气却被一场“驱邪法会”强行镇压,化作“祥瑞”呈报朝廷。

  那一夜,没有鬼哭。

  因为连哭声,都被光吞了。

  记忆如凿,一字一句刻进他的神识。

  他咳出一口血雾,那血落地不散,竟也聚成四个小字:你亦曾信。

  他信过。

  他曾以为权柄在手,便可明察秋毫。

  可现在他懂了——最深的恶,从不藏于暗室,而藏于被所有人赞颂的光明之下。

  谢不能抵罪,光不能遮丑,就连他这个皇帝,也不过是百年谎言中的一环。

  藏书阁内,墨蜈蚣已钻入学士咽喉。

  那人双目翻白,喉咙鼓动,仿佛有无数声音正从他嘴里争先恐后地爬出——全是那些孩子死前最后的呜咽。

  他的身体开始干瘪,皮肉如纸般皱缩,最终化作一具空壳,倒地即碎,唯余满地墨痕,蜿蜒如罪谱。

  风穿阁而过,吹散残烬。

  无人知晓这里发生过什么。

  但从此以后,天下再无敢轻言“如日照临”者。

  当夜子时,乾清宫旧址。

  那口早已废弃的深井中,沈青梧当年留下的一片指甲,忽然轻轻一震。

  “行”字金液不再沉沦,反而逆流上涌,如细线攀空,笔直指向紫微星位——帝星所在。

  天象异动。

  北斗第七星微微泛光,似有星辰欲归其位,重定天纲。

  可就在即将落定之际,一股无形之力自九霄垂落,将其生生弹开。

  星芒溃散,如泪坠空。

  井底,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

  非人非鬼,非风非水。

  那是整片律网的共振,像是疲惫的神明闭上了眼。

  而在冥途最深处,那只曾翘起一角、映着冷笑的竖瞳,终于缓缓收回笑意,重新闭合。

  仿佛在说:

  还不够黑。

  萧玄策的残识静静立于井边,衣袍猎猎。

  他望着那缕金线悬于星空之下,忽然生出一种荒诞的预感——

  他这一生追逐掌控,可真正要来的,或许是一场连帝王都无法醒来的审判。

  他转身,朝寝宫方向走去。

  意识触及龙床的瞬间——

  灰雾骤然升起。
  http://www.hlys.cc/36447/5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