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雨夜中看灯笼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太阳远近,凡人不可测度。

  此论一出,引来诸多附和之声。

  街头百姓纷纷点头,以为至理。

  就在此时,朱允熥平静开口。

  “晨午等距?”

  人群一滞。

  “荒谬!”

  “这算什么解答?”

  “三殿下呈上的书卷,莫非是谬种流传?”

  “休要胡言!那书乃是皇长孙亲赠大明之典。”

  四下喧哗,议论如潮。

  众人面面相觑,震惊难掩。

  方孝孺嘴角微扬,冷意藏于无声,身为臣属,礼节依旧未失。

  “三殿下,您真觉得这答案站得住脚?”

  朱允炆双目微阖,“允熥,兄长留下的典籍,莫要奉为金科玉律。”

  “圣贤亦有盲区。”

  “不如你先说说——”

  “太阳初升时大如车轮,正午却小似盘碟,岂非远者显小、近者显大之理?”

  话音未落。

  朱允熥已开口回应。

  “此事,二哥,我昨夜未曾合眼,专候日出,反复推敲,终得其解。”

  “哦?”众人皆惊。

  并非引经据典,而是亲历所思。

  朱允炆、齐泰、方孝孺,乃至孔讷,无不愕然。

  连朱标也转头凝视。

  人群之中,那位老者随着四下百姓的低语与惊叹,眼中浮起一丝兴味。

  “说来听听。”

  此时。

  朱允熥上前一步。

  “其实并不复杂。”

  “诸位可曾留意,雨夜中看灯笼,火光仿佛比平日更亮更大?”

  此言一出。

  不少人若有所悟,默默颔首。

  方孝孺与齐泰面色凝重,虽不知其意,却难以驳斥。

  朱允炆轻轻点头,静待这个尚显稚嫩的弟弟开口。

  他不信,连古圣先贤都未参透的道理,此人竟能道破?

  “接着讲。”

  朱允熥目光清亮,笑意从容,“道理正在于此。”

  “黎明之际,大地回暖,露气升腾,弥漫天地……”

  “恰似细雨之夜望灯火,光影朦胧,自然显得宽广。”

  “至正午时分,露尽阳烈,空气澄澈。”

  “此时观日,如同晴夜看灯,大小如常。”

  说到此处。

  四周已有低呼声起,恍然之意悄然蔓延。

  朱允炆眉头紧锁,齐泰脸色发沉,就连父亲朱标,也不由流露出一丝赞许。

  朱允熥心知——

  他们懂了。

  “清晨露雾氤氲,视线受扰,故见日硕大。”

  “正午云消雾散,视野清明,太阳反显缩小。”

  “原来困扰夫子的千古之谜,竟因水汽折射所致!”

  “这不正是那孩童所言——‘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真实缘由?”

  “我怎从未想到?”

  “竟是如此浅白之理,一语道破!”

  果然。

  当朱允熥将那番话讲完,众人如拨云见日。

  原本纠缠千年的谜题,竟在言语之间显露出清晰的轮廓。

  人们开始意识到,眼前所见未必是真,背后或许另有玄机。

  “若真是如此,岂不正好解释了那第一个孩童的观察?”

  “清晨太阳硕大,仿佛触手可及;正午却显得渺小,似遥不可及。”

  “难道说,并非距离变化,而是晨间雾气让光线扭曲了模样?”

  “也就是说,太阳其实并未移动,远近始终如一?”

  人群窃窃私语,眼神中闪烁着惊奇。

  就连国子监的学子们也不由自主地交换目光。

  他们从小熟读经书,讲究修身齐家,从未想过,日升月落也能成为学问。

  可眼前的讨论,却让他们心头一震。

  若世间万物皆可探究,

  那么田间的露水、头顶的烈日,是否也都藏着道理?

  一些原本昏昏欲睡的年轻面孔,此刻睁大了双眼。

  “原来这些日常所见,竟也能讲出这般道理。”

  “这格物之学,比背诵章句……似乎更让人上心。”

  忽然一声怒喝响起:“闭嘴!一点奇技淫巧,就能动摇你们心中大道?这些年拜读圣贤,难道全是虚妄?”

  几位先生脸色铁青,环视四周。

  刚才还跃跃欲试的学子,顿时噤若寒蝉。

  毕竟,今日不过是一场旁听。

  谁也不想因一时心动,沦为师长口中的反面教材。

  尤其在这群英荟萃之地,来自五湖四海的才俊齐聚,稍有差池,便可能身败名裂。

  见秩序恢复,几位先生转而望向格物院大门。

  他们先是对太子朱标行礼,再转向朱允熥。

  “三皇孙殿下,您所言或有其据。”

  “暂且不论对错。”

  “但《两小儿辩日》中另有一问:日出时清冷刺骨,日中却热如沸汤,此非近则热、远则凉之证乎?”

  “对此,又当如何作答?”

  话音落下,方才明朗的心境再度蒙上阴霾。

  众学子面露困惑。

  “确实,清晨寒意袭人,像是太阳遥远。”

  “正午酷暑难耐,又像它近在咫尺。”

  “这矛盾之处,又该如何化解?”

  “这问题与先前孩童所问的远近大小,正好相对!”

  “连孔子都难以解答的谜题。”

  周围学子们低声议论,声音此起彼伏。

  街巷之间,百姓也开始交头接耳。

  原本大家以为今日不过是宫廷纷争的老戏码——两位皇孙之间的角力,背后各大势力明争暗斗。

  他们赶来此处,本是想听些宫闱秘闻、权谋较量。

  毕竟,市井闲谈最爱这类话题。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三五成群围坐一处,说上一夜也不觉疲倦。

  谁若能讲得清楚、分析得透,不知不觉便成了邻里间的“明白人”。

  旁人见了,也总会点头称道:“此人见识不凡。”

  可最近民间风向变了。

  自四月起,那位极少露面的皇长孙,竟以雷霆之势推动变革,短短数月,已让大明气象为之一新。

  传言说,这一切始于钟山行宫的一场奇梦。

  -----------

  (顺带一提:前文误将《两小儿辩日》归于《论语》,实为笔误。)

  (孔子虽在其中出现,但此文出自《列子·汤问》。)

  (然其所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哲思仍契合主旨,稍作修正即可无碍。)

  (各位读者大大们,多多海涵!!然后如果还余有免费的礼物,厚颜求一发!!)

  (感恩...)
  http://www.hlys.cc/36566/6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