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帝王之思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慈安宫发出的三道懿旨,并未在第一时间掀起什么波澜。

  至少,在祝兴宗这里,是如此。

  当贴身的太监将亲自前往三位皇子府邸宣旨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禀报上来时,这位大明皇帝只是略感诧异。

  母后要做什么?

  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三个儿子?

  祝兴宗很快便有了自己的理解。

  这大概是母后觉得,之前那三件差事,对老三元瑾有些不公。

  毕竟,老大老二的身后,站着的是整个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而老三,却只能带着几个小太监,在京郊的流民营里,干些搭棚施粥的笨活。

  如今,用同一道考题,将他们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很公平。

  祝兴宗挥了挥手,让太监退下。

  他的桌案上,还堆着如山一般高的奏折,等着他批阅。

  相较于那三个有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如何调拨南方的漕粮,如何应对北疆的军报,才是他眼下更需要操心的事情。

  他很快便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夜,渐渐深了。

  武英殿内,烛火摇曳,将祝兴宗的身影,在空旷的大殿里拉得很长。

  他终于批完了最后一份奏折,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殿外,万籁俱寂,只有巡夜禁军甲叶碰撞的细微声响,偶尔传来。

  一片死寂。

  祝兴宗环顾着这座象征着天下最高权力的宫殿,一股莫名的烦躁与孤寂,再次涌上心头。

  不知为何,母后白天提出的那三个问题,如同鬼魅一般,毫无征兆地,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百年之后,宗亲几何?

  所需俸禄,折银几何?

  于国朝财政,是福是祸?

  他一开始只觉得这是对儿子们的考校,可此刻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这三个问题却像三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鬼使神差地。

  祝兴宗站起身,没有唤任何人。

  他亲自走到书案前,将那些已经批阅完的奏折推到一旁,铺开了一张全新的,巨大的宣纸。

  他又从一旁取来了一方纯金打造的御用算盘。

  他要亲自算一算。

  他想看看,自己定下的这套优待宗亲的祖制,在百年之后,会演变成一副何等模样。

  祝兴宗提笔,蘸墨。

  笔尖落下,第一个数字,清晰地出现在纸上。

  他自己,有子七人,女四人。

  开国之初,整个祝氏皇族数量不过区区二十几人。

  按照他亲手制定的《宗藩条例》,亲王岁俸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世代承袭,永不削减。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封地、盐引、商税分成。

  祝兴宗拨动着算盘珠子,噼啪作响。

  很快,第一年的总开销,便被他算了出。

  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对于如今蒸蒸日上,四海来朝的大明国库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他继续往下算。

  第二代,第三代……

  他以每二十年为一代,每一代的人口,按照最保守的估算,至少要翻上三番。

  算盘珠子拨动的速度,越来越快。

  他笔下的数字,也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疯狂膨胀。

  当他将时间,推演到五十年后。

  也就是他重孙辈的时候。

  看着宣纸上那个密密麻麻的宗室人口谱系,和他身后跟着的那一串长得吓人的俸禄总额。

  祝兴宗握着毛笔的手,开始微微发抖。

  他停了下来,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水,一饮而尽,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不可能。

  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户部尚书看到之后,当场悬梁自尽。

  他一定是算错了。

  祝兴宗深吸一口气,拿起算盘,从头开始,又仔仔细细地核对了一遍。

  没有错。

  一个数字都没有错。

  他的计算,甚至还是最保守的。

  他没有将那些数不尽的赏赐,没有将那些以各种名目开销的费用算进去。

  祝兴宗的额角,开始渗出细密的冷汗。

  他没有停下。

  他像是着了魔一般,继续将这个恐怖的推演,进行下去。

  六十年。

  八十年。

  一百年!

  当代表着一百年后的那个最终数字,终于在他的笔下,形成之时。

  “啪嗒。”

  他手中的那管紫毫狼笔,脱手而出,掉落在光洁的地面上,浓黑的墨汁,溅得到处都是。

  祝兴宗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动作之大,甚至带倒了身后那张沉重的金丝楠木椅。

  “哐当!”

  巨大的声响,在死寂的武英殿内,显得格外刺耳。

  可他却毫无察觉。

  他只是死死地,死死地盯着宣纸上那个数字。

  那个数字,代表着一百年后,大明王朝每年需要支付给祝氏宗亲的俸禄总额。

  而这个数字,几乎已经达到了他治下,整个大明王朝如今一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一半的国库,都要被用来供养一群游手好闲,什么都不用干的皇室宗亲!

  这还怎么养活数百万的军队?

  这还怎么兴修水利,赈济灾荒?

  这还怎么给天下的官员发放俸禄?

  冷!

  刺骨的冰冷!

  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从他的脚底板,瞬间窜到了天灵盖!

  祝兴宗的背脊,在刹那之间,便被冷汗彻底浸透!

  他终于明白了。

  他彻彻底底地明白了!

  母后的这三个问题,哪里是在考校他的儿子们!

  这分明是在考他!是在点醒他这个自以为是的皇帝!

  他当初为了彰显皇室仁厚,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享富贵而定下的祖制,根本不是什么万全之策!

  那是一剂包裹着蜜糖的,足以在百年之后,让整个王朝财政崩溃,让天下重陷动乱的,致命毒药!

  他想起了史书上,那些因为宗室靡费,最终被活活拖垮的强大王朝。

  他仿佛已经看到,百年之后,他的后代子孙,为了争抢那越来越少的资源而自相残杀。

  他仿佛已经看到,国库空虚,边防废弛,外敌入侵,天下百姓,为了供养那群贪婪的蛀虫,易子而食,饿殍遍野!

  一股源于灵魂深处的恐惧,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脏。

  他,祝兴宗,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竟然亲手为自己一手建立的盛世,埋下了足以使其倾覆的祸根!

  祝兴宗在空旷的大殿中,来回踱步,心乱如麻。

  震惊与恐惧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对林羽那份神鬼莫测的远见,最深刻的敬畏。

  他还在为眼前的储位之争而烦恼。

  母后,却已经看到了百年之后,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危机。

  这份差距,何止云泥之别!

  他不能改!

  至少,不能由他亲口下令,立刻就改。

  天子一言九鼎,朝令夕改,乃是动摇国本的大忌。

  他若是今日推翻了自己昨日定下的祖制,那他这个皇帝的威严何在?天下臣民,又会如何看待他?

  对!

  祝兴宗的脚步,猛地停下。

  他想到了儿子们。

  想到了那三份即将呈上来的策论。

  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让他可以借着儿子们的“建言”,顺水推舟,将此事拿到朝堂之上,让满朝文武公开讨论,最终“迫于无奈”而进行改革的,绝佳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损害他帝王威严的前提下,将这颗他亲手埋下的毒瘤,彻底挖掉!

  祝兴宗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胸中的惊涛骇浪,终于渐渐平复。

  他缓缓走到书案前,弯腰,捡起了那张写满了恐怖数字的宣纸。

  他走到一旁的烛台前,将纸张的一角,凑近了那跳动的火焰。

  火苗,瞬间舔上了纸张。

  祝兴宗看着那张承载着一个王朝百年危机的演算草纸,在火焰中慢慢卷曲,变黑,最终化为一撮随风飘散的飞灰。

  他那张威严的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http://www.hlys.cc/36686/2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