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海运开通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眼看明朝使者不答应由自己国家的人接管澎湖列岛和台湾岛,两旁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也在跟着起哄。

  荷兰代表彼得犹豫片刻,向周延儒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案:

  “特使大人,我们可以承认大明对澎湖列岛和东番岛的所有权,但是我们希望,今后你们能允许我们住在那里。就像你们允许弗朗机人住在澳门一样。今后我们和兰人,每年可以向你们支付一笔不菲的租金。”

  周延儒笑了笑,缓缓摇头道:

  “你们想在我大明的土地上建设贸易据点,这个没问题,我们可以在各地的沿海港口地区,特批一些土地,让你们盖教堂、修学校,建立自己的社区,我们大明的官府和官兵,会保证你们在社区内的安全。”

  “但是……你们在澎湖和东番一带,修建堡垒,派遣军队驻扎,这种事我们大明绝对不会接受,这是在侵犯我们的领土主权!”

  “领土主权”这个词,还是周延儒前不久从程光阳那里学会的,现在刚好可以用上。

  眼看周延儒态度如此坚决,荷兰代表彼得面色顿时微变,心中开始犹豫不决。

  他们这帮荷兰人漂洋过海,来到东亚这片土地上,花费了十来年的时间,投资了不少财力物力,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一些军事据点,现在明朝政府一句话就要将这些地方收回去,这笔损失实在不轻。

  彼得微微皱眉道:“特使大人,这件事恕我现在还不能直接答应你们,我需要先致信到巴达维亚,由我们总公司的高层商议决定,至少需要等待一个月,才能对贵国做出回复。”

  彼得口中的总公司,指的是荷兰人建立的东印度公司。

  荷兰人这个东印度公司,总部位于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和后来英国人创立的那个东印度公司不同,这个东印度公司,创立时间要比英国早两年。

  历史上这两家东印度公司,后来为了争夺东亚、南亚地区的贸易权,展开了长达两百年的明争暗斗,前后爆发过四次激战,最终英国人击败荷兰人,笑到了最后。

  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就目前而言,荷兰人因为到达南亚和东亚的时间更早,已然在这些地区的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英国人连跟着分一杯羹的资格都没有。

  “一个月?”

  周延儒摇了摇头道:“我大明的水师官兵,再过五六天就会出海剿贼,哪有一个月的时间给你们?”

  闻听此言,彼得没办法,只好尽量拖延道:

  “贵国要剿匪,我们可以配合你们,但是我们在澎湖和东番建立的据点,到时候究竟要不要转交给贵国,还需要等公司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周延儒闻言,心中很是气愤,心道这伙红毛鬼佬,真是不识抬举,作为化外之邦、蕞尔小国,竟敢跟大明天朝得寸进尺、讨价还价。

  然而考虑到此番出京前,程光阳再三交代自己,尽量不要和洋人翻脸,就算要翻脸,那也得先把沿海地区的各大海盗团伙剿灭干净再说。

  周延儒心中虽然不悦,也不好当场发作,语气淡淡地对彼得道:

  “既然如此,那本官就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过出兵剿灭海贼之事,你们却不可推诿,一定要出力。”

  “这个特使大人不必担心。”

  彼得拍着胸脯保证道:“那帮该死的海盗,我们早就想干掉他们了!”

  …

  天启四年年末。

  大明南方地区,朝廷于夏、秋两税中征收到的所有米麦、丝绢、金花银、役银、盐税银诸物,开始被陆续解运进京。

  在程光阳的主持下,这些物资,只有约摸三分之一左右,继续沿原来的运河向北输送,剩下的三分之二,则全部改为海运,自南向北,依次出发。

  比如广西、广东两省的漕粮和税银,先要经过审计署仔细核算,确定数字无误后,再由卫所官兵配合承运的海商,将所有物资安全解运到沿海港口。

  物资到达港口后,海商们还要进行二次清点,再度清点没有发现问题,才能将所有物资拉进商船,运送至福建。

  到达福建之后,船队于港口附近,集体停泊十五日,一方面是在等待福建地区合作的承包商,解运本省赋税到码头交付,另一方面,众商人还可趁此机会,在当地进行贸易活动。

  等福建这边的漕粮和税银也装载完毕,船队便继续出发,依次经过浙江、南直隶、山东、重复上述的步骤。

  最后船队会在天津卫下船,与朝廷户部派遣来的官员进行正式交割,双方清点完物资数目,结清运费,交易就算完成。

  “都给我仔细点,不要数错了,所有漕粮和官银,给我数够三遍才准上船!”

  “这些东西都是朝廷的,马虎不得,出了什么差错,把你们这身贱皮贱肉,全刮了也赔不起。”

  福建漳州月港。

  程应封、程应叙二人,头戴六合帽,身上穿着绸缎制成的夹袄,冒着寒冷刺骨的晨风,天还没亮就来到码头上,亲自监督工人们干活。

  这些干活的工人们,少数是福建本地人,大多数人都是从两淮地区招募的,此事虽是程光阳的意思,但程应封和程应叙也并不反对。

  毕竟这些两淮男人,以前时常在运河边干活,做起事来手脚非常麻利,工钱要得也不高,比直接从福建本地雇人更划算。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这帮两淮人大多只会说江淮话,基本没几个听得懂福建话的,时不时又会闹误会。

  “爹……”

  程应封正在指挥工人们搬运漕粮,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自己,转头一看,原来是儿子程光逢。

  “老五,不在家陪你媳妇,到这里来做什么?”

  程应封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打趣道:“怎么样,爹给你讨这个媳妇,没亏待你吧?”

  程光逢脸色微赧,不想回答此事,转移话题道:

  “爹,先前大兄托你办的事,你都办妥没有?京城那边已经来信过问了!”

  “当然办妥了,你爹我是什么人?”

  程应封笑着道:“最近那帮和兰鬼佬,有事没事就来找你爹我套近乎,想通过我,与你大兄建立联系,我趁机从他们那里,一口气买了五十支自发短火铳,只花了不到二千五百两银子,到时候你挑四十支,给你大兄那边送去。”

  “对了,最近还有一帮英圭黎人,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程应封挠了挠下巴,撇嘴道:

  “他们也来找我打听朝廷开放港口的事,不过这帮人送的礼物太薄了,加起来不到一万两银子,你爹我懒得搭理他们。”

  所谓英圭黎,其实就是英国,在明代官方的记载里,有时也称呼他们为“厄谙利亚”。
  http://www.hlys.cc/40695/3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