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标点符号的巨大价值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房玄龄、杜如晦、戴胄等人听着李恪条分缕析的解释,却是沉吟不语。

  殿下说得确实在理!

  顺势而动的顺畅。

  排版校对的便捷。

  计算核数的清晰。

  每一条确实都切中要害,让人无从反驳。

  但……

  房玄龄抚须沉吟片刻,终是苦笑一声,道出了众人心中共同的顾虑:

  “殿下所言,老臣细思之下,确实有理。”

  “这般横排书写,于阅读效率、于印制便捷,确有其长处。只是……”

  房玄龄顿了顿,语气中却是带着几分无奈:

  “只是这千年积习,士人早已习惯了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阅读之法。”

  “骤然更易,恐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只怕……只怕不易被天下士林接纳啊!”

  他这话说得委婉,却点出了最现实的问题: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文人墨客对待文字的传统,更是根深蒂固。

  贸然改变,必然引来无与伦比的非议与阻力。

  戴胄、萧瑀等人也微微颔首,面露忧色,显然是赞同房玄龄的判断。

  习惯!

  传统!

  是最难改变的!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千年积累下的习惯,携带的惯性,又是何等巨大?岂是轻易能改变的?

  李恪闻言,脸上却不见丝毫沮丧或急切:

  “无妨!”

  “新事物的出现,必定要经历一个过程!”

  “如同幼苗破土,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初始时,有人惊疑,有人观望,有人排斥,有人诽谤……皆是常情。”

  说到这里,李恪话锋一转,带着强大的自信:

  “然!”

  “只要此法确有其利,能真正带来便利,能降低求学门槛,加速知识流通!”

  “时间自会证明一切,认同者自会越来越多!”

  “便如火炉、蜂窝煤,刚开始时谁人识得?如今却已成百姓日常所需。”

  “故而!”

  “孤并不急于求成,强令天下即刻更改。”

  “只愿以《资治通鉴》为始,让世人慢慢体会这种书写方式的好处。”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温水煮青蛙,待水到渠成之日,变革自成。”

  李恪这番话,既点明了变革的必然规律,又展现了足够的耐心与策略。

  他相信实用主义的力量,相信真正好的东西,终将被时间所接纳。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他喜欢儿子这份既有破旧立新的锐气,又有等待时机的沉稳,这才是成大事者,应该有的气度。

  房玄龄等人闻言,心中的忧虑也稍稍缓解。

  太子殿下并非一味强横,而是有理有据,更有长远的布局与耐心。

  那就可以了!

  其他的交给时间吧。

  “恪儿说得好!”

  李世民面露赞赏,随即又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恪儿,这些……豆点、圆圈之类的奇怪符号,又是何物?有何妙用?”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闻言,也不由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书页上那些符号上。

  显然,这些符号与横排书写一样,是另一个他们无法理解的新奇之处。

  李恪拿起书,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解释道:

  “父皇,诸位叔伯,此物名为‘标点符号’。”

  “发明其缘由,正源于我华夏自古以来的另一处不便:句读(dou)之难。”

  “句读之难?”

  李世民一怔。

  “对!句读之难!”

  李恪道:“自古文章不断句,全凭读者自行揣摩文意,判断停顿之处!”

  “此谓之句读!”

  “然!”

  “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因学识、见解不同,句读之处常有差异!”

  “轻则影响理解,重则可能曲解文意,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譬如《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

  “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则意为百姓可驱使,不可使其知缘由!”

  “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则意为百姓认可,则让其行事;不认可,则需教育使其明白。”

  “同一句话,然二者含义,却是天差地别!”

  这个例子可谓通俗易懂,让在场众人,尤其是房玄龄这等饱学之士,立刻深有感触地点头。

  他们深知句读不同,导致的理解偏差,实在是学术探讨,乃至政令解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见众人已被引起重视,李恪这才引入正题:

  “故而!儿臣思索,若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预先标记于文中!”

  “明确指示何处该停顿,何处为一句之终结,何处为疑问,何处表感叹!”

  “如此一来,文章的语气、结构、层次、意思……岂非一目了然?”

  说到这里,李恪指着书中的符号解释道:

  “譬如这逗号!”

  “用于句中一般性停顿,分隔并列之词句!”

  “这句号,用于陈述句末,表示一句话的结束!”

  “这问号,用于疑问句末;这感叹号,用于抒发强烈感情……此外还有引号、括号等,各有其用。”

  李恪微笑道:“引入此套标点符号,其利有三!”

  “其一,定分止争,使文意明确,避免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误解与歧义!”

  “其二,大大降低阅读门槛,即便初学之人,亦能依符号指引,较为顺畅地通读文章,理解文意!”

  “其三,提升阅读速度与准确性,读者无需再费心费力于断句之上,可更专注于文章内容本身。”

  李恪的解释,由问题入手,引出解决方案。

  再阐明具体效用,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李世民听得目光越来越亮,连连点头。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更是抚掌惊叹:

  “妙啊!殿下此法,真乃发前人未发之覆!”

  “若真能在我大唐推行开来,于教化、于治学、于政令,皆有大功!”

  “以往读书,尤其古奥经文,常常耗费大量心神于断句,若有此等符号指引,不啻于暗夜得灯啊!”

  他们这些读书人,最能体会其中甘苦。

  此刻听闻标点符号之妙用,顿觉眼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前的疑虑尽数化为叹服与期待。

  这标点符号看似微小,然其意义绝对巨大!
  http://www.hlys.cc/40742/5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