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全面发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当中和十二年的春风吹绿太行山麓,昭义军的军事整备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沉重的军费开支如同巨兽,吞噬着源源不断的盐铁之利。李铁崖与冯渊、韩德让都清醒地认识到,强大的军力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经济根基之上,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固本培元,即大力发展生产,繁荣商贸,积蓄民力,使昭义政权拥有持续不断的“造血”能力,成为与扩军备战同等重要的核心战略。

  “民以食为天”,在乱世中尤为至理。韩德让将农业复苏置于内政之首,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鼓励垦荒,轻徭薄赋: 颁布《劝垦令》,鼓励百姓开垦无主荒地,新垦田地三年内免征赋税。同时,宣布中和十二、十三两年,昭义全境赋税减免两成,河阳、河中等新附区减免三成,让民众得以喘息,恢复生产。

  兴修水利,抵御天灾: 利用冬季农闲,大规模征发民夫,以工代赈,整修潞州、泽州的漳水、丹水灌溉系统,疏浚河阳地区的黄河支流,在河中之地修复引黄渠堰。韩德让亲自巡察重点工程,确保质量,旨在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推广农技,贷种助耕: 要求各州县官吏深入乡里,推广代田、区种等精耕细作之法,引进耐寒抗旱的作物品种。官府设立“常平仓”,在青黄不接时,向贫苦农户贷放种子、口粮,秋后偿还,避免高利贷盘剥。

  保护耕牛,增殖畜力: 严令禁止私自宰杀耕牛,鼓励民间蓄养,官府设立牛马市场,促进交易,并派人至草原换购良种牛马,以增畜力。

  这些措施如同春雨,滋润着饱经战乱的土地。田野中劳作的身影日益增多,荒芜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虽然离丰衣足食尚有距离,但至少,希望重新在田间地头萌发。

  在手工业方面,昭义政权采取了鼓励与管控相结合的策略:

  强化盐铁专营: 解县盐池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盐质提升,成为府库最稳定的财源。潞州、泽州的煤矿、铁矿开采得到加强,设立“官冶”,集中工匠,大规模铸造兵甲、农具,部分优质铁器还外销获利。

  设立“工艺院”: 在潞州、蒲州等中心城市,招募流散工匠,设立官营作坊,生产丝绸、陶瓷、纸张、酒醋等民用物资,既满足内部需求,也投放市场,增加收入。

  监管质量,促进流通: 对重要手工业品实行质量监管,树立“昭义制造”的信誉。同时,降低境内关市税卡,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冯渊认为,货畅其流,方能物尽其用,民富国强。他着力改善商业环境:

  整饬道路,保障安全: 继续投入资金,维护连接各州的主干商道,严厉打击沿途匪患,保障商旅安全。

  规范市易,平抑物价: 在各州治所及重要城镇设立“市易司”,管理市场,规范度量衡,打击奸商垄断、囤积居奇。利用官营物资,在物价波动时平粜平籴,稳定市场。

  鼓励边贸,获取所需: 在边境榷场,鼓励与周边势力(甚至通过中间商与敌对方)进行贸易,用富余的盐、铁、煤,换回昭义急需的粮食、布匹、药材、战马等物资。此举虽有资敌之嫌,但在自身力量不足时,是获取战略资源的必要手段。

  战乱产生的大量流民,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潜在的劳动力。昭义政权采取怀柔政策:

  招抚流散,授田安置: 派出官员,招抚境内流民,登记造册,分给无主荒地或官田,提供种子农具,助其安家落户。

  赈济孤寡,彰显仁政: 对战争造成的孤儿寡母、伤残者,由官府拨出专款进行抚恤和赈济,设立“慈幼局”、“养济院”等机构,虽力有未逮,但意在收揽人心。

  兴教重学,培育人才: 在潞州、蒲州等大城,修缮或兴建官学,鼓励士子读书,并从中选拔吏员,为政权培养后备人才。

  至中和十二年秋,固本培元的政策开始显现成效:

  农业复苏: 是年风调雨顺,加之政策鼓励,秋粮收获颇丰,民间存粮增加,物价趋于平稳,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商业活跃: 潞州、蒲州等中心城市商贾云集,市面繁荣,商税收入稳步增长。

  府库充盈: 盐铁之利加上正常的赋税、商税,节度使府库充盈,不仅支撑了庞大的军费,还有余力进行公共建设。

  人口回流: 相对安定的环境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流民涌入,户籍人口有所增加。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部分地区豪强兼并土地的现象有所抬头;官营工场效率有待提高;对草原良马的获取仍受制于人;庞大的军费开支仍是沉重负担。但无论如何,昭义政权的经济基础正在一天天变得厚实。李铁崖站在潞州城头,看着城内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城外丰收的田野,心中多了几分底气。他知道,真正的霸业,不仅需要沙场决胜的勇力,更需要这日复一日、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积累。固本培元,如同大树扎根,只有根深,方能叶茂,才能在未来更猛烈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当中和十二年的冬雪覆盖昭义山川之时,持续了近两年的“休养生息”战略已步入深水区。疆域初步整合,军备日益精良,府库渐次充盈,然而李铁崖、冯渊、韩德让这核心三人组深知,欲图长久霸业,非仅恃土地、甲兵、钱谷,更在于人才与人心。养士蓄锐,即网罗俊杰,培育后进,收拢士心,蓄积智略,成为这一阶段关乎政权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冯渊主持的“求贤馆”在潞州城内显得愈发重要。他摒弃门第之见,不拘一格延揽人才:

  扩大征辟范围: 不仅限于传统的经学子弟,更注重网罗精通律法、算学、工造、医道、舆地等实用学科的“技术性”人才。甚至对熟悉边事、通晓蕃情的降官、胡商,亦量才录用。

  多种途径延揽: 除固定的“求贤科”考试外,更注重官员荐举、实地察访。冯渊本人常微服私访,于市井、乡野发现并提拔有真才实学之士。对前来投奔的寒门士子,必亲自接见,考察其才学品行。

  量能授职,厚给廪饩: 对录用之人,根据其能力,授予实职,如主管刑名的法曹、掌管账目的度支、督造军器的监作等,并给予优厚待遇,使其能安心任事。潞州节度使府内,逐渐聚集起一批出身各异、却各有专长的干练官员。

  韩德让认为,招揽现成人才固然重要,培育本土人才更是长远之计。他大力推动文教事业:

  振兴州学: 拔专款修缮潞州、蒲州等地的州学、县学,延聘有名望的儒者担任教授,为士子提供读书场所。

  设立“崇文院”: 在潞州设立类似书院的机构,选拔各州县聪颖好学的少年入院深造,不仅学习经史,也涉猎算学、律令、兵法等实用学问,由冯渊等重臣不定期讲授,旨在培养忠于昭义政权的新生代官僚。

  鼓励私学: 对民间开办的私塾、书院予以鼓励和适当资助,营造重视文教的氛围。

  对新附的河中、河阳等地,安抚士绅阶层尤为重要。他们控制着地方舆论,影响力巨大。

  礼遇名流: 李铁崖亲自接见河中、河阳有影响的耆老、名士,虚心咨询地方利弊,给予荣誉虚衔,以示尊重。

  保障利益(有限度): 在清丈田亩、推行新政时,对配合的士绅给予一定补偿或政策优惠,避免过度打击,以减少改革阻力。允许其子弟通过正当途径入仕。

  彰扬节义: 对在战乱中保全乡里、有名望的士绅予以表彰,树立榜样,引导舆论。

  军队是政权的基石,凝聚军心至关重要。王琨在此方面不遗余力:

  严明赏罚,公正升迁: 严格执行军功授爵、按功行赏制度,无论出身昭义旧部还是新附降兵,一视同仁。提拔英勇善战、有指挥才能的军官,树立公平晋升的导向。

  改善待遇,体恤士卒: 确保粮饷按时足额发放,改善军营条件,对伤残士卒及阵亡者家属给予优厚抚恤。李铁崖、王琨等高级将领时常深入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嘘寒问暖。

  强化认同,塑造军魂: 继续通过“昭烈祠”祭奠、宣讲忠勇事迹等方式,强化军队对昭义集团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强调军队的职责是“保境安民”,而非军阀私兵。

  李铁崖虽独断专行,但也深知兼听则明。他鼓励麾下文武直言进谏:

  设立“谏议曹”: 指定数名敢于直言的官员担任谏议大夫,可风闻奏事,直陈政事得失。

  定期集议: 每月朔望,召集主要文武官员,商议重大军政事务,鼓励畅所欲言。

  暗设“铜匦”: 仿古制,在节度使府门前设匿名投书箱(铜匦),鼓励吏民秘密举报不法或提出建议。

  “养士蓄锐”之策推行一年,成效逐步显现:

  人才稍集: 一批有才干的文武官员脱颖而出,充实了各级官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士气可用: 军队凝聚力增强,士卒感念待遇,愿意效死。

  士心渐附: 新附地区的士绅百姓,见昭义政权并非一味苛暴,且有励精图治之象,抵触情绪有所缓和,开始有士子主动投效。

  文化初兴: 潞、蒲等地的文教活动逐渐活跃,文化气息开始复苏。

  然而,隐忧依旧存在:高级军政人才,尤其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相才仍显不足;新旧官员之间的磨合难免龃龉;部分士大夫对李铁崖的出身仍存轻视;更重要的是,朱温、李克用也在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竞争激烈。

  李铁崖深知,养士如种树,非十年之功不可成林。但他有耐心,也愿意投入。他时常与冯渊、韩德让挑灯夜谈,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之道,反思施政得失。他知道,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疆场上的刀兵相见,更是人才、民心、智略的全面较量。蓄锐,不仅蓄兵力,更要蓄智力、蓄人心。只有当昭义政权真正成为一个能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政治实体时,他的霸业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冬雪之下,是蛰伏的生机,只待春雷惊响,便可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http://www.hlys.cc/40859/1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